为谁而读书?
我把学生的读书目的姑且分为五种:
其一:为国家、为民族而读书。此类人物如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主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类,是成大气之人的理想,为我辈所景仰,既为景仰,现实中这类领袖理想应该不会很多。当然,我们童年时代还有过此类理想,长大以后发现成不了主席、总理时,理想、目的就有所降低了。
其二:对自己的将来负责,规划自己的人生。这是第二层次,也就是家长们所期望的为自己而读书 ,这是第一层次理想的分解和细化,CCTV经常强调的一种观点是每一个人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了,这就是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国家、民族由一个个公民组成,每一位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将来负责,就是学会对国家、民族的将来负责,每一位学生能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就是在规划国家民族的蓝图。所以,这是我们最现实的一种状态。
其三:为家长而读书。实际上,抱有此目的的学生还值得欣赏,至少他们还有点感恩意识,知道父母生养自己十七八年不容易,所以家长们也不用抱怨,甚至还可以欣慰,怀有感恩之心的孩子,绝对可以成才。与前两者相比,虽然动力略显不足,但属于目的不同结果相同的类型。
其四:为老师而读书。不管承认与否,这是目前绝大多数学生自觉不自觉所抱有的一种学习观,至少我们学校如此。教师师德高尚与否、教学水平高低、人格魅力多少、与学生交流深浅均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崇拜教师、相信教师、喜欢教师,就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该教师的课程,中国有句古话叫士为知己者死讲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反之,则由人而课地对该教师的课程产生了反感甚至厌恶,最后选择了放弃。对学生的弱科情况做过一个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就是吃了这个亏。所以,年复一年的地在学生座谈会、师生直面交流会上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老师,我们保证把你这门课学好、考好!,老师们自然的说:同学们,你们要给我把这门课学好!真是可笑又有点可气。
最后,也就是最可悲的,是茫然无目的,不知为何而读书,为谁而读书,到后来就沦为不读书。某种角度说,这是新时期读书无用论的恶果。仍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因高校的过度扩张培养了一大批不太适应社会需求的速生产品和社会对人才作用的意识不到位,导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无所事事。高中的急剧扩招使得一些不适应普高教育的人在普高中接受对他们来说难以接受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