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写一个好故事”——分享
写之前:这里是所有故事的武侠心态和前提。如果不遵循以下原则(除非你是超高级的),方向可能会有偏差。
故事肯定有变化——没人愿意看流水账。这本书是这样定义故事的:主角经历一系列情节后发生的内在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就是故事。的确,把我看过的所有精彩的电影、故事、小说都生动地回忆出来,符合这个逻辑。所以主角很重要。如果没有主角,那就是风光片。如果有一个主角没有这些变化,可能就是广告片。如果是主角的真实记录,可能是纪录片。至于好不好,要看真正的发展。而如果我们自己创作故事,知道了这个前提,我们就有了方向,把自己写的文字变成故事。我觉得这个应该在中国的小学教。
故事的道德前提——浓缩?我理解为故事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巧妙的道德前提能为故事本身加分不少。听起来很神秘,但其实很简单,三部曲:
1.主人公不断犯错,违背了道德前提,并为此痛苦。
2.恩典的时刻(这个特别重要,现在自己故事的这一部分缺失了,正在思考如何补救)到来,主角得到了上帝的指引,醒来了。
3.主人公最终遵守了道德前提,进而走上了正道,给大家展示了道德前提的光辉形象,极其正确,感人至深。
正式写作:这里书中提到了各种方法,我摘录如下
1.第一页应该包含什么?-别小气。你只有一次机会第一次抓住你的眼睛!
从第一句话开始,读者就得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第一句话要给读者一种感觉,有些事情会发生变化(好的或坏的),如果出乎意料就更好了。
比如我家后花园,你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一棵是枣树。(鲁迅《秋夜》)
谁是英雄?主角越早出现越好。如果刻意安排主角在后面出现,那么从第一页开始的一切都要围绕主角的出现来布局。(记得剔除一切无意义的冗余事件和场景!)
比如当时十一岁的乔尔·坎贝尔,就因为坐了一辆公交车,开始变成了杀人犯。(伊丽莎白·乔治的危险关系)
有一件事正在发生。故事一开始就邀请作者直接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正在进行的事件,这个事件指明了整个故事的方向(解释了整个故事的主角需要解决的外部问题)。
比如《红楼梦》开篇就交代了整个故事中人物的命运。
有些事情岌岌可危。
空气中有什么?矛盾冲突在哪里?
当隐藏在第一句话中的面包屑带领读者走向森林深处时,读者的大脑迅速进入探索模式,他们渴望发现主角面临的矛盾、追求的目标以及事情进展如何。
比如金庸的《八龙》,第一页就写着段誉去无量山看了两次无极剑的较量。没想到这一天恰逢神农帮在灵九宫天山童母的授意下占领了无极剑派的剑湖宫,双方即将相见,而一点武功都没有的段誉却出现在了这一摊子,让人担心两大门派之争,也担心段誉不太懂。
传达一种“并非一切都如其所见”的感觉
比如古龙《边城浪子》的开头,描述了一个供人欣赏的店铺,里面大家好像在一起唱歌跳舞,但是有很多细节提醒我们,这里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比如店里奇怪的布置,奇怪的店主坐在楼梯上自己玩多米诺骨牌等等。)
2、时刻记得突出重点——不要只写细节而忘了主线。深入到细节之后,重点就没了。你最后想说什么,没人记得,别人只能觉得这是个烂故事。
缺乏焦点会使读者的大脑陷入不知所措、无法前进的状态。除非他们强迫自己专心阅读,否则故事就会被遗忘。例如,以下情况:
我们不知道英雄是谁;(一堆乱七八糟的人,没有优先级)
我们知道主人公是谁,但他似乎没有目标;(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
我们知道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但目标很肤浅,很无聊;(无聊)
英雄的目标莫名其妙的变了,或者英雄死了,被替换了;(打自己嘴巴)
故事与主人公的目标无关;(两张皮)
故事似乎对主角影响不大或者因果关系不明显。(太牵强)
那么重点是什么呢?焦点由主人公的内心问题、主题和情节构成。焦点可以告诉读者故事的主题。他们可以讨论故事,预测故事。预测对读者来说很重要。他们能看到未来的可能性,但不确定,这正是大脑喜欢做的事情!
保持重点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故事写成一小段,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正确的轨道。
3、秀,不要说——进阶练习,不要什么都说,用动作、场景、道具,让观众感受(观众比想象中聪明很多)
英国作家伊夫林·沃(Evelyn waugh)说:“所有文学作品都包含道德原则和批评,而且越不清楚越好。”很多经典的短篇小说,可以被不同的人解读,可以发现很多道理。比如望梅止渴的故事里,有人看到了曹操的狡猾;有人说是领导和士气;有人说这里面有生理道理,人一听到杨梅就流口水。隐性真理会刺激大脑思考、提炼、推理,这是大脑喜欢做的事情之一。
4.如何让读者代替自己——用内心的游戏把读者拉入主人公的身体,让读者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他想思考的问题。
作者认为,情感是我们人类版的二进制计算机,其工作原理是要求0返回1:这对我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所以,我们把握读者情绪的方式,就是通过故事向读者传达“与我同住的有益体验”。方法是让读者知道,当一切发生时,主人公对他心中发生的一切是怎样的反应。
而我们有以下三种方式来表达这种深刻的反应:
通过外在表现:弗雷德迟到;苏紧张地来回踱步,不小心踢到了脚趾。我的脚趾疼。她单脚跳着发誓,希望她没有擦弗雷德非常喜欢的红宝石指甲油。
通过读者的直觉,我们知道苏爱爱弗雷德,所以当我们发现他迟到是因为他和苏最好的朋友琼在一起时,我们立刻感受到了苏即将到来的痛苦,尽管她甚至不知道弗雷德认识琼。
通过主人公内心的想法:当苏把弗雷德介绍给琼时,她立刻敏锐地感觉到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看着他们假装不认识,苏开始计划他们突然死亡的细节。
5、如何使用肢体语言是正确的——是用来解释情绪的,还有一些不必要的话,只要一个小动作就是一出戏!
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被展示,而不是被讲述。人丰富的肢体语言会偷偷向大脑透露很多关键细节,这往往是大脑最愿意捕捉的部分。但是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向读者展示我们大脑所知道的东西。例如,当我们描述一个悲伤的人时,我们不需要写他哭了。你可以写他的颤抖,颤抖或者一种习惯性的反应。因此,通过身体语言给读者暗示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样他就能明白可能会发生什么。当你安排这一切发生或不发生时,读者会有会心的微笑或感觉如此。
比如《红楼梦》第八十四集,贾政想考宝玉的见识。宝玉一听,道:“又是一声闷雷,只得见了贾母,回园里吃饭去了。吃了三口两口,赶紧漱了口,来到贾政面前。”从三两个动作可以明显看出,宝玉非常害怕父亲的考试。读者看到他慌张紧张的样子,不禁会想,他可能又要接受训练了。
6.不要主观评论——你只需要客观解释,否则很容易引起读者(比如我)的注意从而提前判断质量,对后续情节失去兴趣。
作者应该牢记自己的责任,不应该在故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里有一个反例:
我想我不能嫁给你,山姆。艾米丽说,带着自认为比男人优越的女人似乎都有的那种居高临下的傲慢。
作者可以通过人物的视角来说话,但那只是代表人物的观点。作者的观点应该隐藏在故事中,由读者根据各自的表现自行判断。
7.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加油,服务于道德前提。外在目标一定是看似主要的目标,但本质会把英雄带进沟里。经过青睐的瞬间,主人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内在目标,从而努力实现,完成蜕变。
我们在创作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的主人公会有一个外在的目标,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基于他自己的具体情况(生活经历、性格、智力等因素),他会采取合理的行动去追求外在的目标。
外在目标从属于角色的内在问题——内在问题往往会引起主人公对外在目标的渴望,这也是内外线索连接的地方。读者总是比人物更早意识到这一点,这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期望看到人物何时以及为何会意识到内在问题,并选择如何解决。
一般来说,在故事发生之前,遥远的过去发生了一件事,为主角埋下了内心的问题,等待整个故事的发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那个遥远的瞬间,可能要在故事展开很久以后,才会出现在读者面前,甚至永远不会正面出现。这是一系列内部目标。
同时,在故事文本的开头,正在发生的事情,会推动主角出发去追求他的外在目标,而在他前进的路上,发生的事件都是驱动的,带有“不得不”的性质,让主角东奔西跑。这是一系列外部目标。外在目标的实现或失败,最终会让主角转向内在目标。
故事的结尾,主角在实现了自己的内在目标后,会立刻回到外在目标。这时候主角往往会恍然大悟,最终认同读者的内在目标。下面以祥林嫂捐款门槛为例简单分析一下:
祥林嫂的外在目标:努力工作,攒够钱捐。
祥林嫂的内在目标:追求一点平等。
受刘嫂的启发,她觉得捐个门槛给土地庙就等于了,于是拿出一年的工资捐给了门槛,这样她的罪过就可以得到救赎了。但是当她稍微开心一点,努力一点的时候,她发现事情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主人家还是嫌弃她,不让她献祭。于是她彻底崩溃了,眼窝深陷,精神萎靡。她被主人赶出家门,沦为乞丐,最后死于饥寒交迫。
对于读者来说,祥林嫂的想法太幼稚了,他们比祥林嫂更早预见到了这样做的不可能。
8.有哪些细节?
细节对故事很重要,细节的缺失往往使得故事无法用准确的画面投射到读者的脑海中。以下是“具体细节”经常缺失的地方:
一个角色做某件事的具体原因:没有理由觉得莫名其妙;
比喻不明确:晦涩的东西需要向读者解释,不然会把大家搞糊涂;
在主人公脑海中唤起一段记忆的特定情境:你不说,鬼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人物对一个重要事件的具体反应:花了很多笔墨写作,最后却莫名其妙地结束了。
人物的思维过程缺乏解释:忽视思维过程,难以解释人物的心理变化;
人物变心背后的具体原因:很多变心会莫名其妙,不加解释,这根本就是另一个人的行为。
9.利用悬念制造冲突——简单易懂
在脑神经科学领域,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表明,被强烈社会排斥激活的大脑区域与被身体疼痛激活的区域是一致的。大脑的观点是冲突会带来痛苦。所以我们会尽快平息冲突。积累经验更准确快速的解决冲突。鉴于大脑对冲突的激烈反应,文学作品要做的就是抓住冲突,利用冲突制造悬念。那么如何才能把即将到来的冲突变成不断的悬念呢?看看这个案例:
主角丽塔正焦急地等待着爱人凯尔的归来,后者在看到生病的母亲后答应与她分手。
作为读者,我们对凯尔这个花花公子是否会如承诺的那样与妻子分手有了更好的分析和判断:大概不会。我们看着丽塔选择婚纱,但我们知道,她可能永远没有机会穿上这件衣服,和凯尔并肩接受大家的祝福,但丽塔此时并不理解,我们的紧张感由此而生,无数层冲突被包含在丽塔的故事里:
外在层面的冲突:丽塔想要的:凯尔娶她VS丽塔拥有的:凯尔的承诺。
内心冲突:丽塔所相信的:凯尔只爱她VS真相:马是个卑鄙的家伙。
主线冲突:丽塔所期望的:凯尔对她毫无杂质的爱VS别人期望她做的事:凯尔期望她对自己的欺骗视而不见。
自我冲突:丽塔相信:凯尔对自己的真诚有怀疑VS丽塔:凯尔的偏激表现和丽塔的朋友都认为凯尔不靠谱,导致丽塔怀疑自己相信的东西是否正确。
根本冲突:丽塔的真正目标:拥有一个真正爱她的男人VS丽塔的恐惧:如果她忠于自己的目标,就应该避开凯尔,即使这意味着她必须一个人。
辅助冲突:丽塔的对手:凯尔VS善良:你需要一两个瞬间让读者觉得:嘿,看来凯尔没那么坏。也许凯尔最终会改变?
这样分析结构,你就知道怎么构造悬念了。
10,对于最后的“大秘密”,请不要吝啬于暗示——只有在有暗示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到。最后,观众看到结局发现之前的猜测是对的后的喜悦,会为你的故事加分不少!
很多作者为了故事的终极“大秘密”会一路隐藏所有关键信息,生怕自己泄露太多——但事实是,他们往往隐藏得太深,以至于读者在前进的路上找不到线索,也没有期待和思考。当他们翻到最后一页时,作者会隐藏整个故事的秘密,他们会经常感到困惑。所以,作家们,在你写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自己的身份——创作者,而不是故事中必须保守秘密的人,记得要时刻给读者留下线索,让他们警惕自己视线之外发生的其他事情。
例如,在迪士尼大片《加勒比海盗I》中,女主角伊莉莎白起初戴着一枚被诅咒的金币落入海中,在被救上岸之前,我们看到了一段描述,随着金币落入水中,一股水波缓缓振荡而出。虽然我们顺着故事看到伊丽莎白下一秒被成功救起,但是我们知道这枚硬币落入水中一定会引发一个遥远的事件。——果然,寻找这枚硬币的海盗船船员集体来到了伊丽莎白居住的城市...
11,对你的角色残忍一点——有点残忍,但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故事里不公平。
故事的意义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人生的经验——苦难之后别人可以学习和体会的经验。所以,作者们,一定要对主角狠一点,不然就没办法教人经验了。他们不可能不经历苦难而成长。想想《平凡的世界》为什么那么感人。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十一条实用的失败标准:
不要让故事中的人物在没有被强迫的情况下承认一件事。
确保你的英雄有秘密,但不要对读者保密。
确定主角所有的补救行动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确保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都出错。
一定要让你的英雄一开始只赌一块钱,但最后他赌的是一个农场。
别忘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确保英雄说谎。
我们必须引入一个明确的、现实的、不断加深的危险。
确保故事中的反派也有好的一面。
一定要揭露人物的缺点,邪念,不安。
一定要揭露自己的邪念。
12、支线剧情:让故事复杂饱满的方式——适合长篇幅、长时间,短片不适合,短片要简洁明快。
没有次要情节的故事无疑是单调的,读起来更像是对主角活动的流水账。所以我们需要支线剧情给读者喘息的机会。当主情节的冲突结束后,就是插入副情节的最佳时机。比如《三国演义》中,魏蜀吴的战争会夹杂很多小战争和人物的变化。
次要情节并非无关紧要,所以作者列出三个层次来检验次要情节的作用:
所提供的信息会影响主要情节中发生的事情。
让主角更难追求。
给我们讲讲加深对主角的理解。
完成后:核心是不断给人看,然后修改。
好了,这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真的对我帮助很大。如果我小学的时候看过这本书,我的作文分数会极高。
最后,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应该列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