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巴顿·盖斯凯尔夫人原文|评论|欣赏

作品摘要

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大量工人失业。棉纺工人约翰·巴顿工作辛苦,生活贫困。儿子死于猩红热;妻子在分娩时去世了;唯一的女儿玛丽·巴顿被迫在一家时装店当学徒。在生活的冲击下,约翰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积极参加工人罢工,并被选为代表到伦敦请愿。结果被议会否决,请愿失败。工人们在工会的领导下举行罢工。玛丽·巴顿美丽、聪明、天真、善良,但爱慕虚荣。她拒绝了技术工人吉姆·威尔逊的求婚,爱上了哈里·卡森。当她得知哈利并不想娶她,只是想占有她的美貌时,她从梦中惊醒,后悔不已,最终爱上了吉姆。以卡森父子为首的工厂主拒绝接受工人的最低要求。最后,约翰怀着仇恨杀死了工厂老板的儿子哈里·卡森。吉姆作为恋爱中的杀人犯被捕了。在亲友的帮助下,玛丽历尽艰辛,终于在审判席上用有力的反证洗清了吉姆的嫌疑。约翰自首,向老板忏悔,得到了老卡森的原谅。最后,约翰闭上眼睛死了。吉姆和玛丽结婚了,并一起去了加拿大。

选集

约翰·巴顿猜对了,卡森一家并没有为工厂大火感到太难过。全险;设备没有近几年先进,效率比新机差很多。再说生意不好,棉布没市场,很多货都打包堆在仓库里。工厂继续营业,但由血肉和金属制成的机器时刻准备着,等待运气好转。于是卡森一家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用保险公司的一大笔赔偿金安装一台一流的新机。因此,他们并不着急。按照现在的市场情况,每周要发的工资完全是浪费,现在可以停了。几个大股东已经很多年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了,就答应老婆和夫人,等天气转暖,就带着她们到处逛逛。现在他们不用一直纠结于棉布和账本了。每天早餐的时候,可以看看报纸或者杂志打发时间;无论什么时候,和他们既有才华又漂亮的女儿聊天,真的是一种享受。他们不时在家里举办一些愉快的宴会,这些大商人有时间享受一些天伦之乐。然而这张图的背面却是另一番景象。卡森工厂的火灾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麻烦。那些人不得不工作,但现在他们根本没有工作:对那些人来说,休闲是一场灾难。一周又一周,我找不到工作,也借不到钱买面包。一家人哭着喊着,饥寒交迫的* * *成了家里的日常音乐。没有早餐供他们消磨时间;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被子里,一个可以抵御刺骨的春寒,另一个可以躺着不动来扑灭一些饥饿的火。他们有一些零钱,但是他们买不了多少小麦粉和红薯,所以他们用这些钱去买鸦片,这样孩子们就不会再吵着要了,也不会在困倦的睡眠中感到悲伤。这真是慈悲为怀啊!在这种时候,我们本性中的善恶思想就会被强烈地表达出来。有的父亲很绝望;有的妈妈满嘴谩骂(天啊!有什么好奇怪的!);有些孩子甚至更大胆。在这种苦难中,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变了。有富人想象不到的、世间罕见的信仰;有一种“死”的爱;在这些鲁莽粗鲁的人中间,有一种无私的精神,可以和西特尼爵士的光辉事迹相媲美。要知道,穷人有时所犯下的罪恶是让我们震惊的,但如果把人们内心的秘密全部揭露出来,那么穷人的美德会让我们大为震惊。我确信这一点。

春天的到来(只是名义上的春天)真的是天寒地冻,市场还是死气沉沉。所以其他工厂也纷纷缩短工时,减少人力,最后全部停工。

巴顿的工作时间也被缩短了。当然,威尔逊根本没有工作,因为他在卡森的工厂工作。然而,他的儿子在一家机械厂工作。他稳重可靠,挣的工资勉强能养家糊口。威尔逊总觉得长期依赖儿子不是办法。他无精打采,情绪低落。巴顿总是容易生气,容易和人吵架,更讨厌富人。一天晚上,天气还是像圣诞节一样冷,下午六点多天还亮着。冷风吹进了门窗的每个角落。巴顿生了一堆小火,坐在那里纳闷,期待着玛丽的脚步声;虽然他自己拒绝承认,但他很高兴有她在身边。门开了,威尔逊跑了进来。

“巴顿,你身上带钱了吗?”他问。

“我没有。现在还有谁会有钱?我想问一下。你要钱干什么?”

“不是我自己用的。我们真的没有力量去帮助别人。你知道曾经在卡森工厂工作的戴文宝吗?他发烧病倒了,家里没有煤,连个凉红薯也没有。”

“我告诉过你我没钱,”巴顿说。威尔逊看上去很失望。巴顿想无视,虽然态度粗暴,但还是看不过去。他站起来,走到碗柜前(那是他妻子最喜欢的宝贝),用手帕包好午饭吃剩的面包和一片冷火腿,塞进帽子里,说:“好吧,我们走。”

“走了?你这时候要上班吗?”

“当然不是去上班,你这个大傻瓜。我们去看看你说的那个人吧。”于是他们戴上帽子,一起出发了。在路上,威尔逊说,保真是个好人,而且他太听话了;他的孩子都太小,不能工作,但他们已经知道如何吃和穿;他们的处境越来越糟,所有的东西都被典当了。现在他们住在仓仓街附近贝利街的一个地下室里。巴顿嘴里叽叽喳喳,对一大批人说了许多不愉快的话,于是他们走上了贝利街。路还没有铺好,中间有一条小沟。它从街上的洞里流过,变成了一个个小水池。在古代,爱丁堡人走路时总会喊“小心水”。这句话在这里真的大有用武之地。他们一边走,一边看见女人站在各自的门口,把各种脏水往沟里扔。脏水全部滴入下一个水坑,满了就成了一潭死水。成堆的灰烬也可以用作石头壁架,但最粗心的步行者也很小心,不要踩在上面。我们的朋友不喜欢装修,但就连他们也选择了道路。后来,他们走下几级石阶,来到一个小地方,在那里他们必须比街道低一英尺。你不必移动来触摸地下室的窗户和对面潮湿的土墙。从这个又小又脏的地方,我下一步来到地下室,那里住着一群人。里面极其黑暗。有很多窗户都被弄坏了,所以上面盖着破布,所以即使是中午,照进来的光线还是灰蒙蒙的。既然街上是这样,那他们两个进了地下室,差点被一股恶臭冲倒也就不奇怪了。但是他们也习惯了,很快就不再有什么感觉了。他们只看到黑暗中有三四个孩子在潮湿的砖地上玩耍。不是,砖地面简直潮湿,因为街上积的脏水正从底下慢慢渗出。炉子是空的,没有火。女人坐在丈夫的床上,在黑暗中抽泣。

“啊,阿姨,我又回来了。孩子们,安静点!别冲你妈妈喊着要面包。这个伙伴带了东西给你吃。”

陌生人在这微弱的光线下几乎什么也看不见;孩子们围住巴顿,抢走了他带来的食物。多么大的一片面包,一眨眼就连一点面包屑都没有了。

“我们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他对威尔逊说。"你呆在这儿,我半小时后回来。"

他下车跑回家。他把杯子里剩下的食物都倒进了那块像万能袋子一样的手帕里。玛丽要去西蒙兹小姐家喝茶,她今天要吃什么已经决定了。他上了楼,拿出他那件更好的外套和一条鲜红色和黄色相间的丝绸手帕——这些都是他的金银珠宝和贵重物品。他走进一家当铺,当了五先令;没有停留,没有耽搁,他赶回了伦敦路,离贝利街只有五分钟的路程。当他到达那里时,他只是放慢速度,寻找他需要的商店。他从一家小煤店买了肉、面包、蜡烛、鲜花和200磅煤。还剩下一些钱,他准备用在他们身上,但是不知道买什么最好。食物、灯光、煤火,他知道这些是最重要的;没关系。慢慢说吧。威尔逊看到巴顿买了这么多东西回来,忍不住哭了。他完全明白这些东西的来历,他希望重新找到工作。那时候他也可以给别人一些好处,不用老是心疼用儿子的钱。然而,他虽然“身无分文”,却在精神上给了他们极大的帮助。巴顿在这方面并不落后。所谓“寒热”(在曼彻斯特相当流行),是一种类似于险恶斑疹伤寒的疾病,由生活不佳、环境肮脏、情绪低落、身体虚弱等引起。这种病恶性强,容易传染。但是穷人是传染病的宿命论者!他们也必须这样做,因为居住的地方非常拥挤,几乎不可能隔离病人。威尔逊问巴顿会不会抓住它,巴顿却取笑它。

这两个人扮演护士,既粗暴又温柔。他们生了一堆火,但是火似乎在一个很久没有使用的黑暗潮湿的烟囱里找不到方向,于是它撤退了,让房间里充满了烟。然而,这些香烟,在那种沉重浑浊的空气中,却能让人感到精神抖擞,精神抖擞。这孩子又吵着要吃的了;这一次巴顿首先给了这个绝望的可怜女人一片面包。她依然坐在丈夫身边,听着他痛苦的* * *。她拿起面包,撕了一小块,但她不能吃。她已经太饿了。砰的一声,她直挺挺地倒在地上。两个人很着急。“她快饿死了,”巴顿说。“人们说,一个饥饿的人决不能给更多的食物,但是,上帝,她不能吃任何东西。”

“我会想办法的,”威尔逊说。“我可以把这两个爱吵架的大孩子带回家,今晚交给我老婆牵着,我去泡壶茶。女性最好喝点茶、汤之类的。”

巴顿,这里只剩下一个最小的孩子了。吃完后,他哭着要妈妈。还有那个昏昏沉沉,不省人事的女人;还有那个着急尖叫的病人。他把女人抱到火边,使劲揉她的手。他环顾四周,想看看什么可能是枕头。我只看到几块砖。他脱下外套,盖好,放在她的头下。炉子里开始有点热了,所以他把她的脚移近火。他又到处找水,但是这个可怜的女人太饿了,走不动了,水龙头离他们太远了,所以房子里没有一滴水。他马上抱起孩子,上了台阶,去了上面的房间,借了他们唯一的锅,要了点水。然后他做了一些面糊;原来他平时手脚灵活,很快就调整好了。他又找了一个伤痕累累的铁勺子(旁边的都卖了,只剩这一个给孩子了),一拳打在她牙缝里,往里面倒了一两。她的嘴自动张开;又吃了几口,我慢慢醒了。她坐起来,环顾四周;她什么都想起来了,觉得自己很软弱,很消极,于是又摔倒了。最小的孩子爬到她身边,用手指擦去她的眼泪。她有哭的力量。是时候照顾那个病人了。他睡在潮湿发霉的草席上。甚至一只狗也会对它摇头,宁愿睡在石板地上。他瘦小的身体下面有一个破麻袋;他的身上盖着破布——这么冷的天,他的妻儿能留下的都在这里了;加上他自己的衣服:如果全能留在那里,可能值一条毯子。可是他一直翻来覆去,这些东西都倒了;虽然他的皮肤在发烧,但他仍然冷得浑身发抖。有时,他像疯子一样站起来,像描述大灾难的名画中的悲剧先知;但不一会儿,他就筋疲力尽,摔倒了。巴顿觉得有必要仔细观察他,以防他摔倒在砖地上,受重伤。威尔逊回来后松了一口气。威尔逊双手捧着一壶热茶给了这个可怜的女人,但当她困惑的丈夫看到饮料时,他像老鹰扑小鸡一样抓住了它。这种自私的行为在他没生病的时候从来没有发生过。

他们商议了一会儿。两人心照不宣地决定和这对不幸的夫妇共度良宵。但是你不能找个医生吗?大概不会。我们明天必须要一张住院证。他们暂时只能向药店要一些药。巴顿(只有他有钱)去伦敦路找药店。

两边的商店灯火通明。街道很美,煤气灯晶莹剔透。橱窗里的展示比白天更精彩。在所有的商店中,那家药店真的很像我们小时候听过的童话:从阿拉丁开满仙果的花园到罗莎蒙德的紫瓮,应有尽有。然而,巴顿却没有这样的联想。他只觉得这些满是商品、光线充足的店铺与阴森荒凉的地下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禁感到很不舒服。他和很多人都想不通这些神秘的人生问题。他不知道这些人里有没有一两个是来自那种悲惨的家庭。他们看起来都很高兴,他的内心却非常不安。每天在街上有很多人和你擦肩而过,却没有人能猜到他们的想法。你怎么能知道他们生活中的怪事呢?他们可能在经受各种考验,抵制各种诱惑。你可能会遇到一个用胳膊肘推你的女生。她为生活所迫,脸上挂满狂欢的笑容,但灵魂却在为余生祈祷。她只觉得一流的清波可能是上天能给她的唯一安慰。你可能会遇到一个正在策划谋杀的罪犯,当你在报纸上看到的时候,你会颤抖。你可能会遇到另一个卑微的人,他不为世人所知,但将来永远是袖手旁观神。你每天都会遇到成千上万的人——有的做好事,有的做坏事——你有没有想过他们都要去哪里?巴顿在做好事,但心里有坏念头。他讨厌快乐的人。原来他对他们和自私的人一视同仁。

他来到一家药店,走了进去。店主态度很圆滑,好像涂了鲸脑油。他聚精会神地听着巴顿对戴文宝症状的描述,并得出结论,这是附近地区非常流行的斑疹伤寒。然后他做了一瓶什么东西,可能是甜的硝酸盐药水,或者是坏人不能吃的东西。这对感冒非常有效,但他立即想阻止这个可怜的人的炽热的感冒和发烧,但这完全没有用。他还支持他们最初的决定,第二天早上索要医院的入院卡。巴顿随后对那瓶药水充满信心地离开了药店。因为如果工人们相信药水是有效的,他们就会相信所有的药水都同样有效。

与此同时,威尔逊竭尽全力保护他在戴文的家人。很多次,他给病人盖上身体,安慰他。他又给最小的孩子喂奶,他也不闹了;他温顺地、温柔地和女人说话,她静静地躺在那里,疲惫不堪。他打开一扇门,然后马上关上。这是一间后屋,没有玻璃窗,只有铁栅栏上的一个窗洞;猪圈里的屎和很多又脏又臭的东西从里面流下来。地上没有砖石,全是臭烘烘的土。这个小房间从未被使用过,里面没有一件家具;不要说人,就连猪也不能在那里呆上几天。但是这个密室也是要花钱的。戴文租了“两个房间”来保护他的家人,所以他比其他人多付了三便士。他转过身,看见那个女人正用她干瘪的乳头给最小的孩子喂奶。

“这孩子一定要断奶!”他惊讶地说:“他多大了?”

“快两岁了,”女人小声回答。“但是当我没有东西给他吃的时候,只有这样他才能安静;他即使不吃别的东西也能睡个好觉不管我们多苦,我们总是尽力给孩子们找点吃的。”

“你不是要求公开救济了吗?”

“不,我的男人出生在白金汉郡;如果他问了,他怕政府把他送回老家;所以我们只能希望市场会好转。但我再也见不到这么好的日子了。”这个可怜的女人又哭了起来。

“你喝下这个小面糊,试着睡一觉。约翰和我今晚会替你照顾病人。”

“上帝保佑你!”

她吃完面糊就睡着了。威尔逊把自己的外套披在她身上,不敢轻易打扰她;事实上,他不必担心,因为她已经筋疲力尽,睡得很熟。她只醒了一次,拉起外套给孩子盖上。

病人似乎疯了,威尔逊和巴顿尽力阻止他。他跳了一会儿,然后大声喊叫,好像受不了这种无聊。他骂骂咧咧,破口大骂,这对威尔逊来说很奇怪,因为他知道自己平时是个虔诚的信徒,神志不清的时候不明白这是预言。后来,他努力想睡着;巴顿和威尔逊走近壁炉,低声说。他们坐在地上,因为没有椅子;只有一张桌子,旧木桶翻了个底朝天。他们熄灭蜡烛,在火光中交谈。

“你认识这个人很久了吗?”巴顿问道。

“三年多了。他在卡森的工厂工作了这么久。他稳重可靠,说话彬彬有礼,但我刚才已经告诉过你,他太听话了。一两周前,他正在四处找工作,给妻子写了一封信。我希望我还留着那封信。我看的时候真的很感动,因为我当时满腹牢骚。我不能总靠吉姆用他的血汗钱养活一群应该由我养活的人。另外,你也知道,虽然赚不到钱,但是还是要吃饭,所以抱怨很多。碰巧他的妻子(对着睡着的女人点头)拿着他的信来到我面前,因为她不识字。这封信就像圣经里说的一样。有的孩子毫无怨言;他还说上帝是我们的天父。不管他怎么安排,我们都要有耐心。”

“那不是神大大佬的父亲吗?我不想有那样的兄弟。”

“啊!约翰,别那么快说;老板中,有和我们一样善良的,也有比我们优秀的。”

“如果你这么说,我想问你:为什么他们富,我们穷?我很想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帮了他们很多,他们又帮了我们什么?”

但威尔逊不会和别人争论。他总是承认自己没有口才。巴顿知道没有人会阻止他,所以他一路走下去。

“你会说(至少很多人这么说):他们有资本,我们没有资本。要知道,我们的劳动是我们的资本,也要收利息。他们的资本随时可以盈利,而我们的资本永远不能计息,否则他们怎么会这么奢侈?此外,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白手起家的:卡森、邓孔、梦洁等许多人。当他们来到曼彻斯特时,除了一套衣服,他们一无所有。现在他们有几千件家具,都不是我们劳动挣来的。就土地而言,20年前只值60英镑的东西现在值600英镑,这全靠我们的劳动。可是看看你自己,看看我,再看看那边可怜的戴文宝。我们得到了什么好处?他们清理了我们的汗水和油脂,积累了巨大的家族财富,建造了巨大的房屋,而我们很多人却在挨饿。你能说没毛病?”

“是的,巴顿,我不敢说你错了。但是在工厂被烧毁后,卡森先生对我说,'说实话,我也得勒紧裤腰带了。'在这次衰退中,我不得不省吃俭用。“大老板”也很痛苦。"

"你听说过他们的孩子饿死了吗?"巴顿问道。他的声音低沉。他接着说:“我不是说我这么穷。我不想为自己说话;但是看到戴文宝这样的人躺在那里饿死,我就再也受不了了。玛丽是我的唯一,她已经能够自立了。我们可能不会再在一起了;我一点也不在乎。”

(寻梅、佘桂堂译)

做出赞赏的评论

《玛丽·巴顿》立足于具体的现实生活和重要的时代背景,深刻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对立,被后人誉为反映劳资矛盾的杰作。在《玛丽·巴顿》中,盖斯凯尔夫人通过以约翰·巴顿为代表的普通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为读者提供了一幅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在作品的序言中,作者反复声明:“我尽最大努力使我的写作忠实于事实。如果我的叙述依附于或违背了某种制度,那么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不是出于本意。”这正如英国学者安德鲁·桑德斯所说:“《玛丽·巴顿》的力量不在于它的政治分析和它所展示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它的细致描写和细致观察。最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对比生活、工作和观点的方式。”换句话说,这部小说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第一次生动而深刻地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曼彻斯特工人的生活状态。仅此一点,它在文学史上就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

所选文字出自作品《贫穷与死亡》第六章,该章标题点出了其主题。工厂发生火灾后,不同人的情绪和态度完全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卡森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认为,火灾对他们来说是“绝佳的机会”:经济上,他们“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大量赔偿”;在生活中,“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了”,只能“到处观光”,“以牺牲工作为代价,和既有才华又漂亮的女儿们聊聊天”。“这真是人生一大乐事”。资产阶级自私奢侈的本性在这里显露无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繁荣背后的萧条和以约翰·巴顿为代表的普通工人的贫困生活。火灾事件对他们来说是一场灾难,他们会因为“休闲是一场灾难”而失去最起码的生活保障。在这里,作者对两个不同阶层的描述构成了整个事件的发展、冲突和* * *的背景。作者的巧妙之处在于巧妙地回避了具体而重要的历史事件——立宪运动。而是以一个女作家温柔的眼光和敏感的笔触,以曼彻斯特熟悉的现实生活为素材,以普通工人为写作对象,竭力挖掘其内涵,展现那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细节描写的运用是《文选》的一大特色。对戴文宝一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的描写,尤其是街道和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展现了普通工人的真实生活。饥饿、污秽和精神疲惫是工人的全部生活,他们“就像描述大灾难的名画中的悲剧先知”细节的描述服务于整个情节,作者的意图是为下文做铺垫和暗示,突出人物在环境影响下的一系列活动。配合篇章的发展,有以下情节:约翰积极加入工会组织,热情地为工人争取权益,代表工人向议会传达工人的要求,受到以卡森父子为代表的资本家的羞辱,暗杀了哈利。剧情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融合,通过剧情塑造了主人公约翰·巴顿的形象。

作者对人物的描写,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暗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节选中,作者通过约翰对戴文家庭保护的微薄支持和约翰与威尔逊的对话,将约翰善良、淳朴、诚实、勇敢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了约翰整个人格特征的底色。但是,他的性格中也有一种对世俗的怀疑精神。他认为在上帝的眷顾下,“穷人和富人,老板和那个人,都有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就像同胞的兄弟一样”,所以他们觉得“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完全由上帝决定。”但上帝的仁慈并没有改变劳动者的生活,反而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约翰说:“上帝不也是天上大老板的父亲吗?”我不想有那样的兄弟。“贫穷是他们所能得到的一切。约翰对所谓仁慈的上帝和基督的信仰动摇了。他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为什么他们富,我们穷?“作者借约翰之口,喊出了基督徒对基督的怀疑,这是对信仰价值的挑战。但约翰的奋斗方式很简单,没有坚定的目标,他一生的价值观从头到尾都是圣经的宗教观念——原罪、悔改、赎罪等等。所以当约翰刺杀卡森的时候,斗争后短暂的喜悦和一种深刻而持久的罪恶交织在一起。最后,宗教教义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的内心在不断忏悔,从而导致了小说的最终结局:约翰在得到老卡森的原谅后,安详地死去。约翰从怀疑到挣扎,从挣扎到妥协,人物的性格在不断变化,并以多层次、立体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盖斯凯尔夫人塑造的人物才是现实可信的。由此可见,在宗教精神的影响下,无论是资本家、工人还是作者,都应该以耶稣的精神作为双方调度的准则。在这里,作者试图用宗教的影响唤醒世间的人们,搭建起宗教爱的桥梁,用宗教温柔的道德取代斗争的必要性。这在当时是必然的,因为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自身的环境,而不能完全摆脱时代的束缚。

在作品的整体布局中,约翰性格的完美是由一个人物来衬托的,那就是他的女儿玛丽·巴顿。玛丽不仅构成了她作品中的情节线索,也是推动约翰情节发展的主要因素。她漂亮帅气,没有经验,沉迷于幻想。在与小卡森和吉姆的爱情中,作者逐渐完成了对她的刻画。然而,玛丽的生活世界与约翰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作品的结尾。得知父亲约翰遇刺后,玛丽积极寻找反证,帮助吉姆洗清冤屈。随着玛丽故事的发展,约翰的内心在不断的忏悔中洗刷自己的罪恶,于是通过玛丽的情感表达和行为发展,最终完成了约翰的形象塑造。当然,在情节的安排上,两个人物的出现形成了小说的结构特征。整部小说前半部分以约翰·巴顿的生活为主线,后半部分以玛丽·巴顿的情感为主线。各章节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看似分离,实则一体。这种平衡的配置使得全书结构稳定,线索清晰。

总之,盖斯凯尔夫人的小说《玛丽·巴顿》是19世纪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杰作,是展现维多利亚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工人阶级贫苦生活和斗争思想的小品。

(楚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