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推翻明朝的人不是李自成,而是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呢?

现在我们在探讨明帝国是如何灭亡的这件事上,不论是学术著作,还是一些野史笔记,亦或者是带有趣味成分的《明朝那些事》中,探讨的焦点都是在明王朝自身的内忧外患,皇帝昏庸无能、腐败的官僚机构、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等等。当然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其他朝代的灭亡,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个套路去解答的。但是严格来说,这些只能是一些表面存在的原因,深层原因却不在这上面。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 · 弗兰科潘认为,导致明帝国灭亡得深层原因,应该是“美洲大陆对白银的大开采”

为何会有这么一条“另类”的答案呢?下面,我们仔细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在了解中国历史的时候,往往只是站在较为传统的观念上去看待的,殊不知,其实世界上的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知道,全球化并不是现代文明时期才出现的产物,其实早在数千年前丝路诞生的时候,全球化就早已经形成。从古至今,国家和国家、大陆和大陆之间都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时,除了常规地把它按照时间的进程进行研究之外,还需要把它放在历史的横截面上,研究一下其他的国家、甚至和我们看似无关的大洋彼岸同时期的历史,如此,我们才能有不一样的发现!

所以我们反观明帝国灭亡的原因,为何说他灭亡的原因是因为美洲大陆对白银的大开采呢?实际上这也不难理解。

我们知道,早在明帝国时期,白银就已经成为欧亚大陆最为重要的交易货币了,就好像今天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一样。既然这样,那么全球对它的需求量也就自然而然增加了。而恰好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欧洲人在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上,发现了一座迄今为止最大的银矿。当然,白银的提炼技术,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因此,来自南美洲的白银就被铸成了大量的货币,经过欧洲运送到东方,用来购买来自东方的奢侈品和各类生活用品等。

当然了,数额巨大的白银虽然在全球各国之间流动,但是这些白银最终都流到了一个地方,那就是——中国。那么,为何会这样呢?

彼得 · 弗兰科潘先生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而且长期稳定的政治结构孕育出来高度发达的社会,是全球奢饰品最为重要的生产国,包括丝绸、陶瓷、茶叶等、而且中国的民间商业充满着活力和弹性,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提高产量,稳定地向世界供应,不会因为海外需求量突然增加而断货。所以,稳定的货源、靠谱的商品,当然是贸易商的最爱。这里作者要说明一点,此时的明帝国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贸易体系,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取消了原来的海禁政策。当然了,关于明帝国的海禁政策,一直以来都是在不断改变的,在这里,作者就不仔细说明了!

第二个原因是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贵金属之间的汇率失衡。在当时,即便是大规模的白银流入,在中国的白银和黄金的比率却仍然能稳定在6:1左右,这远远低于印度和奥斯曼帝国的比率。中国白银的价格,甚至是欧洲的两倍之多。那么这就意味着,白银在中国的价格更贵,相同的白银可以在中国购买得更多的商品,也可以换到更多的黄金,于是那个时候就有很多白银涌入到中国来赚取差价。这也就是现在金融家口中的“套汇”。如果你熟悉金融大鳄索罗斯的故事,那么你对这个词应该不陌生。

此时,大明帝国的市面上就一下子多出来了好多钱,充足的货币供应给国家带来了宽松的流动性,也促进了经济繁荣和商业的活跃。但是随着数量巨大的白银不断流入,就会导致一个很很重的问题,那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意味着货币就会贬值,白银的价格自然而然会出现下跌。

但是我们也知道,市场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了通货膨胀,那么它那只无形的大手,一定会将白银在不同市场上的价格差给慢慢抹平。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的白银价格与海外市场持平。商人们没有了套利的空间,于是就慢慢对这块“肥肉”失去了兴趣,最终就导致了大量“套汇”的白银逃离了中国市场。而当时的明帝国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

我们前面也说了,正处于物价飞速上涨,白银价格下跌的通货膨胀时期,这时候,市场对白银的需求量就变得越来越高。但是此时大明帝国市场上的白银已经大量外流,想要满足市场需求,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国内经济直接跌到了通货紧缩。简言之,此时的明帝国爆发了一场由白银引发的金融危机。

那么有没有什么可以应对的方法呢?

如果是在今天,可以通过中央银行大量印钞,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来缓解危机。但是要知道,当时可是明朝,一没有中央银行来进行市场调节,二是,白银也不像纸币一样容易印刷,这可是有限的“矿物资源”,没了就没了,除非你找到一个大规模的银矿。所以,大明王朝因为一场金融危机,引发了整个社会的系统性经济危机,由此导致了政治危机,引发了王朝的覆灭。所以有人说,推翻明帝国的不是李自成,而是发现了美洲大陆的哥伦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