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茨生平简介
伦茨在政治上主张改革,赞同社会民主党纲领,主张艺术要在艺术上为道德服务,反对作家脱离社会现实。他早期的创作受到了海明威等人的影响。1951第一部小说是《空中的鸟》。著名的德语教程,出版于1968,是战后西德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画家埃米尔·汉森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绘画为背景,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伦茨的其他重要小说还有《与影子决斗》(1953)、《激流中的人》(1957)和《面包与竞争》(1958)。1963出版的《城中风暴》提出了战争罪责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战争的反思。他也写剧本和广播剧。
1926,17年3月,伦茨出生在东普鲁士马祖里地区的幸运城,父亲是海关官员。他在法西斯统治下度过了童年。1943年中学毕业后,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海军士兵。纳粹军队被打败后逃到了丹麦。战争前夕,他在丹麦的森林里呆了一段时间。战后,他去汉堡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和哲学。1950年,他是《世界报》副刊的编辑。1951年,他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并在汉堡定居。这座德国北部的港口城市成为他许多小说的背景。
1951,他的空中雄鹰出来了。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一战后在芬兰边境被边防军逮捕的逃犯的故事。
杀人的故事。小说发表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并于次年获得了莱辛奖。他在文坛崭露头角后,热衷于创作,相继推出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包括小说《与影子的决斗》(1953),描写一名德国上校重游非洲战场,受到良心谴责,中篇小说《激流中的人》(65438+),描写一名老潜水员因害怕年老失业,在证件上改了年龄。1968年出版小说《德国阶级》。这幅作品是基于画家埃米尔·汉森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绘画的事实。作者不以第一人称出现在小说的情节主线中,而是让一个未成年罪犯受惩罚写一篇作文来描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察。他在作文中描述了父亲盲目执行纳粹命令,迫害一位在战争中救过他命的画家的恶行。小说以传统的叙事手法,对长期以来被宣扬为“德国品质”的“忠于职守”的思想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唤起读者的强烈呼声,启发人们反思纳粹践踏的公民义务。《德意志阶级》让伦茨一举成名,同时也让伦茨成为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伦茨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批判时弊,从不同侧面描写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小说《模特》(1973)是他在这个创作时期的代表作。讲述了三位教育家着手编写教材第三章“传记与榜样”,四处寻找可以编入书中的“榜样”,最后一无所获。小说通过资本主义社会没有模式的事实,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弊端,反映了人民的不满。另一部值得称道的小说是《故乡博物馆》(1978),书中一个地毯工人看到过去的纳粹总督被选为家乡博物馆的馆长时怒不可遏,他亲手放火焚烧了博物馆,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本质和意义的怀疑。
伦茨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写中篇和中篇小说,他还写了很多短篇小说,以及戏剧和广播剧。他的短篇小说主题不同,影响深远。比如短篇小说集《苏勒肯的村庄曾经那么深情》(1955)是二十篇关于他童年给妻子的故事,取材于他的家乡吕克的童话和轶事,大多荒诞不经,充满讽刺意味。许多读者认为,这些“乡土小说”是伦茨最好的短篇小说。伦茨在后记中说:“我的家乡可以说是在历史的背面。它没有产生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没有产生一位轮滑冠军或总统。相反,在那里能找到的是人类社会不起眼的金子:伐木工人、农民、渔民、领取实物津贴的工人、手工业工人和扫帚柄。他们过着平静而满足的生活...这本集子里收集的故事和素描,仿佛是对马祖里人内心的一种探索……”伦茨就是这样在小说中以自己的家乡为场景,以此为立足点,用文学的手段展现社会的一切细节。在德国20世纪5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伦茨的短篇小说占有重要的地位。伦茨的其他短篇小说集还有《雷曼的故事》(1964)、《汉堡的人物》(1968)、《大笑的猎人》、《失望的人》(1965)和《爱因斯坦在汉堡横渡易北河》(1975)
伦茨在创作中深受福克纳、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海明威的影响。可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创作的启蒙老师,他的处女作《空中之鹰》明显带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艺术基调。他的《大笑的猎人》让人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写作方法。当然,伦茨的创作也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他在作品中大多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避免使用不寻常和新颖的文体手段。他的作品主题往往通过历史影射、历史联想、历史记忆来揭示,在一定程度上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性问题。
伦茨的《面包与乐章》(1959)和《灯塔船》(1960)是两部家喻户晓的代表作。这两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迷人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至今仍在德国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