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了20年垃圾,一夜改变命运的流浪大师,如今怎样了?

笔者曾读过波兹曼所著的《娱乐至死》,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一切公众话语逐渐都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这是一个技术迅速更迭的时代,信息网络飞速发展,所有人被卷入这场科技革命之中,成为了网络相互连接的一份子。

他们自身的所有信息都以网络信息的形式出现,只要通过滑动鼠标、敲击键盘,借助社交媒体无与伦比的传播力和公开性,就可以使原本默默无闻的市井民众顷刻间获得巨大的影响力,屏幕前的网民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一个人的全部信息。

在这个信息流的时代,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一个人更是能在这些媒介的包装下一夜间全网皆知。过去两年广泛炒作的所谓“流浪大师”沈巍就经历了这样“魔幻“的过程。

网络的记忆往往具有易逝性然而,刚刚沉寂下来的”流浪大师热“又因为沈巍的情感之事再次兴起。笔者想通过对一个普通人的炒作事件,来剖析这一现象的本质所在。

一、 再谈流浪大师之来源

所谓流浪大师,是网友们根据沈巍的自身经历加给他的称呼。

根据沈巍的说法,他幼年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他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算好。

尤其是他的父母更是对他严加管束,沈巍从小就对各种文学艺术抱有浓厚兴趣,而这是他的父母最不乐意看到的。

他从来没有打算允许沈巍在将来靠涉足此领域谋生,而是期盼他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进入国家机关拿一份稳定的收入。

也正是因此,他对于家里人的态度感到不满和难过,他和父母的裂痕也因此越来越大。

直到他大学会计专业毕业后进入了上海徐汇区审计局工作,他也依旧感到这并不符合他的初心。

在工作期间,他一直勤奋工作,厉行节俭,对垃圾分类抱有浓厚的兴趣,他看到打印纸等可以再次利用的东西被塞进垃圾桶后感到很惋惜,于是就把它们捡出来自用。

不过荒诞的事情也因此发生了:他的同事都觉得他的行为不可理喻,有的人竟然直接投诉他捡垃圾——“个人作风有问题”。

于是老板就在久给他办了“病退”,就这么丢了工作。

后来,他与家人的关系也逐步恶化,就赌气在外租房居住,不过还是因为“捡垃圾”的“怪异”行为,他多次被他人赶出。也造成了他如今流落街头的局面。

几年之后,沈巍因为喜欢在地铁站捡垃圾、画画和读历史典籍,虽然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却谈吐文雅、语出惊人,谈历史典故、企业治理,后来因被人录制视频上传而走红网络。

二、 因情感之事再次“走红”

近日,网络又在炒作关于沈巍的一张照片,大师与一名女子牵手漫步在街头,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随着这张照片的广泛流传,网友又开始惊呼:沈大师成为了人生赢家,一夜间改变了自身命运。

其实不用对这件事抱有太大的惊讶,沈巍和普通人一样,善良、率真、执着,性格随和而又遵纪守法。

只不过他的一些动机有益而正常的行为却总是无法被外人所理解,这导致他生活的窘迫。

现在终于有人表示了认可并最终来到他身边,难道不值得欣慰吗?

在此,笔者也对沈巍感到高兴,他和所有人一样,都***同拥有爱与被爱的权利,找到自己的眷属作为一件人生大事,沈巍终于初步实现了这一愿望,都是非常值得祝福的事情。

然而,笔者却并不想看到沈巍个人的私事被过度曝光在网络之下,我觉得没有人愿意在千万网友的“注视”下生活,因为很难想象这种生活方式对于个人私人空间的过度挤压,曝光率太高使然。

在这个全民触网的时代,当“网红”光环的压力被强加在一个人身上时,不得不以“公众人物”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以至于他的一举一动都被网络过度放大乃至娱乐化之时,就成为了一种不可承受之重。

在这次沈巍感情生活的曝光后,笔者在网上看到了许多论调,有祝福的,有羡慕的,有困惑的,甚至也有嘲讽的反面的。

然而,沈巍并没有刻意在网络上营销自己,却因为他人的宣传不得不卷入网络,只得面对众目睽睽的万千网友和萦绕耳边的风言风语。

也正是因此,自己原本正常而又平静的生活节奏被打断。

这是沈先生想看到的吗?显然不是。

三、 呼唤触网时代的包容

总而言之,沈巍的走红,都是来自于形象和学识的落差而被网友尊为“俗世奇人”。然而我并不认为这种落差应该在我们的世界里广泛存在。

沈巍确实拥有其学识和价值观,现如今社会所倡导的垃圾分类,他早已在将近二十年前就已经亲力亲为,然而不仅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反而遭到周围人的不解乃至排斥、抵触,于是人们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不寻常的。

我认为正是这种包容性的匮乏导致了沈巍流落街头、甚至在发展恋情时还引起网友“一片哗然“的局面。

我们所有人都值得拥有正常的、自己偏爱的生活方式,沈巍也是如此,他无怨无悔选择了自己的践行方式,而且最终追寻到一生的眷属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本来是值得祝福的喜事,如今却被有些网友奉为“奇观”,似乎在他们眼里,这有多么不可思议一样。

其实他们在做出这种评判前就已经有了“预设”,也就是他们始终没有把沈巍当做“常人“来看,所以他们觉得常人干的一件寻常的事情,到了沈巍这里,就是不再”寻常“的了。

归根结底,这也是源于我们这个时代包容性的缺乏,才造成沈巍如此情况的。

所以,在这个全民触网的时代,笔者希望网络伦理能够摆正,能够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善意,不要总是将一些原本正常的事情流量化、娱乐化,这会影响一个人的原本平静的生活。

笔者也希望,沈巍的身影能够慢慢淡出公众的视野,早日还沈巍一个安宁的生活状态,不要再将沈巍及其行为当作”异类“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