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
1.?小说的线索。“我”作为小说的一条线索,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贯穿小说的故事,把小说故事的各个环节有机地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中的“我”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小说中所写的祥林嫂的故事,都是通过“我”的知识和经验完成的。这部小说的结构不仅真实,而且深刻。
2.?推动小说故事的发展。当代女作家令狐写了一部微型小说《老兵》。小说中,英雄老兵陈青山的两次出场都被“我”称呼。第一次,我的公司招门卫,我带着陈青山去了赵经理的办公室。第二次,我公司招人搬办公设备,我直接招了陈青山。在小说的这两个主要情节中,主人公陈青山的活动总是受到“我”的活动的驱动。这是小说中“我”推动故事发展的具体体现。
3.?有利于突出小说中主角的形象。在这类小说中,“我”的形象的主要作用是衬托或突出主角的形象,使主角的形象通过“我”清晰地展现给读者。在这方面,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说通过“我”的视角,生动地刻画了以金钱为轴心的“我的”爸爸妈妈的形象特征,让人过目不忘。
4.?这有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这种作用,在我们已经讲过的《鲁迅的祝福》和莫泊桑的《我的舅舅于乐》两部小说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祝福》以“我”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旧中国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读来令人心酸;《我的于勒叔叔》通过“我”的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读来令人叹为观止。在这类小说中,如果没有“我”,无疑小说的主题会晦涩得多。
5.?有利于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小说中的“我”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技巧。在这方面,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说通过“我”的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要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同时,作者还站在彻底的“革命民主”的立场上,深刻反思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表达了对中国乃至人类未来的深切关注和愤慨。可见“我”的形象在反映作者创作意图方面是不可替代的。
6.?有利于增强小说故事的真实性。我们知道,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并不完全是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都是作家在提炼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艰苦的意境创造出来的虚幻的故事和形象。这是小说中人物和故事最基本的特征。即便如此,当作家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故事,刻画人物时,读者也觉得这是对我们所生活的现实最真实的反映。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作家用名“我”的视角来讲故事,塑造人物。这是小说中“我”的形象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这种阅读几乎不受年龄限制。据笔者观察,精通文墨的人基本都喜欢看小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在这篇短文中所讨论的问题并非没有普遍意义。希望我的随笔能帮到喜欢看小说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