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这种文学形式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可以「赋」的文学作品?

赋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受现代人的欢迎程度远不及诗歌、散文和小说。但在古代,尤其是汉唐时期,诗赋往往并驾齐驱,从曹丕的“诗赋皆美”和陆机的“诗赋因情而美,传神而传神”就可见一斑。赋发源于战国,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汉唐时期有只写诗不写诗的文人,但几乎没有只写诗不写诗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赋甚至被赞为诗。史记中把屈原的作品称为赋,《汉书》也把屈原等人的作品称为赋。后人赞史、赞汉,故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体,最能体现其时代精神。它在继承《诗经》赋传统、向《楚辞》靠拢的基础上,融合了战国文章的奢靡风格和先秦诸子著作的相关因素,最终成为一种新的风格。它和汉代的诗歌一起,使汉代的文学辉煌灿烂。

赋的来源

第一个把“赋”字作为文体的人,应该推司马迁。汉文帝时期,《诗》已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把屈原的作品称为诗是极不恰当的。但屈原的作品往往只能读不能唱,称之为“歌”也不妥当。所以司马迁选择了“辞”和“赋”这两个名字。但他还是倾向于用词来命名屈原的作品,这是因为屈原的作品富有文采。宋玉、唐勒、荆轲的作品称为“赋”。真正称自己的作品为赋的是。然后到西汉末年,文人常常以“赋”为名写自己的作品。“赋”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末期荀况的《赋篇》。原来的诗词歌赋会唱,傅不会唱,只能背。看起来像散文,里面有诗的韵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押韵散文。其特点是韵律和押韵相结合,专精于叙事。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传抄取文”;就赋的内容而言,重在“写事,写志”。汉赋的内容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渲染宫城;二是描写皇帝打猎;三是描述旅行经历;四是表达不被满足的感情;第五是讲动物和植物。以前两人是汉赋的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汉朝四百年间,大多数普通文人都投身于这种文风,所以它一度兴盛,后人也常常把它当作汉代文学的代表。

[编辑本段]汉赋的结构

一般来说,汉赋在结构上有三个部分,即前言、正文和被称为“乱”或“新闻”的结尾。汉赋的写法大多辞藻华丽,文质彬彬,歌颂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学武功,结尾只有寥寥几笔,略带讽刺和劝诫之意。

[编辑本段]汉赋的类别

汉赋分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三体大赋,规模庞大,结构宏伟,词汇瑰丽,往往是一个长达数千字的庞大体系。西汉的贾谊、梅成、司马相如、杨雄,东汉的班固、张衡都是大赋家。符晓扬弃了大赋篇幅长、辞藻华丽、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等缺点。它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了短短赋、昭仪赋、蔡邕赋、抒情咏怀赋。

[编辑本段]赋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汉代的写作风格。作为文体名称,源于荀子的赋。作为一种文学制度,它直接受到了屈宋楚辞和战国恣肆之风的影响。由于汉帝国经济发达,国力强大,为汉赋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提倡,使得文人墨客竞相写赋,汉赋成为汉代四百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体。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也许荀子是第一个写出赋体作品并因此而成名的人。据《汉书》?据《艺文志》记载,荀子写了10篇(现存五篇:礼、志、运、蚕、贞),其中用通俗隐语写了五种事。旧楚国也有宋玉的赋体作品,如《凤赋》、《高》、《神女赋》等。,辞藻华美,有讽刺之意。与荀赋相比,它们似乎更接近汉赋,但可能是后人误托,尚无定论。从现存的训赋来看,这种赋还处于萌芽阶段。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战国末期军事家散文和楚辞新兴体的极大影响。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诵无曲”,接近散文,但在发展中吸收了楚辞的一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从而丰富了自己的体系。正是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的密切关系,辞赋在汉代常被并称为赋。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和楚辞比较接近,很难区分清楚。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赋家继承了楚辞的遗风。此时流行所谓“骚体赋”,之后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立特色的所谓散文式赋,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繁荣的阶段。东汉中期以后,散文诗逐渐衰落,抒情言志诗开始兴起。汉赋的这一发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

第一个时期是汉高祖初年到梁武帝初年。当时所谓“大丈夫志在必得,日不自由”。封建统治者思想文化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主导地位。当时的君王学者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是比较活跃的。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继承了《楚辞》的传统,内容多为表达作者政治主张和生活经历的作品,在形式上有了初步的变化。这时候比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除了淮南萧山和梅城,就是贾谊了。

贾谊的《悼屈》以悼屈原来表达自己的愤慨。虽然悼念逝者,但这是一种自我隐喻。这篇文章的形式和风格是对骚体的继承,但由于作品讲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与后来纯粹出于模仿楚辞而为文字创造感情的作品明显不同。贾谊的《鸮上赋》是一部悼亡之作,假设与鸮对话,敷衍写作。本文一方面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同时也倾向于使用说明文的方法。浓郁的散文气息预示着一种新的散文正在孕育和形成。

淮南山“招隐士”的作者紧急呼吁隐居山林的隐士早日归隐。对山中景物的描写,叙事和夸张的运用,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汉初骚体赋的一部佳作。

贾谊和淮南萧山的赋都离骚体不远,只是在某些方面开始发生变化,而标志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批作家和作品是梅成和他的七毛。

梅成主要生活在文帝、景帝时期,卒于武帝初年。他的《七发》写了楚王生病,吴克去迎接他。他通过主客问答,批判了统治阶级腐败享乐的生活,表明这种贵族子弟的顽疾根源于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一切麦饭石针灸都无能为力,只能用“妙语”进行思想上的治疗。《赋》用了七段,铺陈了音乐之美、饮食之甜、车马之贵、漫游之乐、狩猎之盛况、之壮阔。齐发虽不以赋闻名,但在汉代已形成大赋体系。全是散文,偶尔夹杂楚辞式的诗词,以设问的形式形成篇章和句子,结构宽泛,修辞丰富。刘勰曰:“梅城绚烂,《七发》首制,字云满,气势磅礴。”(《文心雕龙?从汉初的骚赋到司马相如、杨雄等人的汉赋,七发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第二个时期,从西汉初年到东汉中期,大约200年,汉武帝到宣帝的90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时期。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赋900余篇,作者60余人,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从传世作品来看,大部分内容描写了汉帝国四大州的国情,新兴城市的繁荣,水陆物产的丰富,宫殿园林的富丽,皇家贵族狩猎歌舞的壮丽场面等。

从汉武帝刘彻到宣帝刘询的时期,也就是西汉中期,是汉帝国经济大发展、国力最强大的时期。汉武帝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皇帝。他继承了“文化和风景的法则”。为了进一步保卫国家,巩固政权,他进攻北方的匈奴,以避开多年来的边境麻烦。南方的战斗结束了南方一些部落纷争的局面。在一般封建文人眼里,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称颂的“盛世”。此外,爱好成功、文采高雅的梁武帝,延揽了许多文臣大臣到他的身边,鼓吹辞赋,引诱他发家致富,于是在“兴废继往,润物细无声”的借口下,产生了大量歌颂美德的作品。班固在《两京赋序》中说:“至于武宣之世,乃崇官审文,内设金马石渠部,外促乐府协法,以兴废与未来,润泽大业。.....故言侍从之臣,如、余秋寿、王、、、王豹、刘向等属,早晚议其所思,日月献之。而大臣们,倪宽、孔臧、董仲舒、的、太子太傅小,不时间作。或抒发情怀讽刺神谕,或宣德忠孝,雍容华贵,重在传承者,抑雅颂亚。所以孝的世界被记录下来了,关于它的文章有一千多篇。”

这一时期的赋与《诗经》中的雅颂基本相同,是一种宫廷文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些作家作为皇帝的侍从,歌颂皇帝,但又总是对自己类似的地位不满,于是也写了一些抒发自己身世之感、以讽刺为主的作品。有些作家对当时汉帝国空前的繁荣富强感到鼓舞和欣喜,却又对皇族的奢靡富贵和奢靡生活忧心忡忡,不顾历史教训,也不顾当时的民生。这就构成了当时一些伟大作品思想内容的总体特征。它们在过去常常是赞扬和吹嘘的,在未来也有讽刺和训诫的,两者统一在一部作品中,造成了汉代这些巨著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创始人,也是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文选》中的《子虚》和《上林》是他的代表作。根据《史记》和《汉书》的列传,确定这两首诗要么是一首,即《天子诗》。这两篇以狩猎为题材的文章,对帝王将相狩猎的盛况和皇宫的豪华富丽进行了极其夸张的描写,进而归结为对大一统汉帝国的强大和汉武帝尊严的歌颂。在赋的结尾,作者采用了让汉武帝寻欢作乐再反省自己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意图。司马相如的两首赋在汉赋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以华丽的文字、夸张的饰饰、韵文、问答的形式来传播宫廷的荣华富贵和帝王生活的奢华,充分显示了汉赋的典型特征,并由此确定了一种传播大赋的制度和所谓“劝百讽一”的传统。后来一些描写京都宫、狩猎、游弋的大诗都对其进行了规制,但在规模和气势上始终难以超越。所以说,“孔子之门若赋以傅,则贾谊升官入朝,有入朝之感。”(“法语单词?我的儿子”)

东方朔、高美、王勃等人也是汉武帝和宣帝时期著名的赋家。汉书?《艺文志》记载了他们大量的赋作,但传世的却很少。比如高美,录了120篇散文,现在一篇也不剩了。流传下来的东方朔《七言诗》,是一部沿袭楚辞的骚体赋,并无新意。但他的《答客》和《论无君》,虽未指名,却是两篇散文诗,对后世叙事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王宝是宣帝称帝时一位重要的赋作家。今天,有东晓赋和骚体赋九怀。《东晓赋》是现存较早的一部描写音乐的作品,对后世咏物诗和描写音乐主题的作品产生了影响。

从西汉末年到东汉中期的100多年间,子虚与上林成为这一时期众多作家创作的同一格局。他们的作品不能超越他们的范围,完全失去了新鲜的创造力。只有杨雄和班固因其不同的文化修养和才华而各具特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杨雄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赋家。《甘泉》、《河东》、《猎羽》、《长阳》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与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在思想、主题、写法上有相似之处,但诗中的讽刺成分明显增多,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有些段落描述和阐述很精彩,在模拟中各有特色。这也是后世常称“杨、马”的原因。他的《劫朝》是一首散文诗,描写了他对生活的兴趣,对权贵的不愿意阿谀奉承,漠不关心。可以看出,这是受东方朔《难答客》的影响。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仍有自己的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消贫赋》和《酒赋》或表达甘于清贫,鄙视“富而贫”的兴趣,或讽刺帝王贵族,思想和写法也各有不同。

班固是东汉初年著名的赋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因将萧统《文选》列在卷首而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两都赋》在风格和技法上模仿司马相如,是西汉大赋的延续。但他把描写对象从贵族皇帝的宫廷和狩猎扩大到整个帝都的形势、布局和气象,更多地利用了长安和洛阳的实际历史地理资料,因而比和的赋更有现实内容。张衡乃至左思所谓“京都大富”的出现,明显受到了“都督府”的影响。

第三个时期,从东汉中期到东汉末年,汉赋的思想内容、体系和风格开始发生变化,歌颂国情威望,美化皇帝政绩,致力于铺垫和收集杂文的大赋逐渐减少,而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讽刺时事、抒情咏物的短赋开始兴起。东汉中期以后,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政治日益腐败,帝王贵胄奢靡,敲诈勒索,社会动乱频发,民生衰败。士人失去了奋发图强的精神,失望、悲愤乃至忧国忧民的情绪成为其思想的基调,促使辞赋题材的拓展和风格的转变。这种情况是从张衡开始的。

张衡的代表赋作有《二井赋》、《归天赋》。二井赋早年是带着“天下平日久忍,要从诸侯奢起”的感觉创作的,基本上是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胥、上林、班固的两京赋。但他对统治阶级放荡享乐生活的指责是比较强烈和真实的。他告诫统治者天灾难依,民怨真可怕,请统治者明白荀子所说的“水上为载,船翻为寇”的道理。这是受到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的启发,表现了当时文人对封建统治的危机感。《二井赋》除了描写帝都的形势、宫殿、物产之外,还描写了当时许多人的感情、风俗,容纳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的《归天府》。作者用清新的语言描写自然风光,抒发情怀,表现了宦官当道、统治日本时,作者拒绝随波逐流、对自己漠不关心的性格。这是汉赋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他把专为帝王贵族创作的“物”大赋改为具有个人表现力和抒情性的小赋,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作者的个性,风格从雕琢到堆砌趋于简单流畅。在张衡之前,已有一些言志、言事的赋,如班彪的《北伐赋》,表现了人生体验感,显示了赋风转变的迹象。张衡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汉赋的发展进行了根本性的转折。

赵翼、蔡邕追随张衡,赵翼的《辱世嫉恶》揭露和批判了东汉末年“伪情”的黑暗现象,表现了作者以恶为仇的叛逆精神。这篇杂文语言犀利,悲天悯人,揭露深刻,完全不同于前一阶段那种大赞大赞,夸夸其美,虚张声势的大杂文。蔡邕的《蜀兴赋》在桓帝时被当权宦官逼到京城,途中有感。在《赋》中,作者既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宦官专制、政治黑暗、贵族荒淫无耻的现实,又同情地写出了当时人民的疾苦,表现了作者的爱恨情仇,语言平实,文风冷峻,颇具感染力。后来米芾的《鹦鹉颂》是一首深刻的咏物诗。作者通过写鹦鹉,表达了自己生在末世,屡遭迫害的心情。这些作品完全突破了颂歌的旧传统。他们虽然人数不多,却为建安南北朝时期的抒情诗、写景诗和咏物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编辑本段]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在汉末文人五言诗出现之前,它是汉代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体。封建时代的词人推崇汉赋,但他们认为正宗的汉赋是梅成、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人的大赋,但正是这些大赋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表现出诸多局限。西晋之虞批评:“古诗词之赋。友情为主,以物为辅;今赋以物之形,以义助之。”他所谓的“现代赋”,指的是汉代兴起的大赋。他认为他们“太虚幻了,他们离阶级还很远;逃避词太强,与事物相悖;辩多了,就失了义;如果你太美,会与你的感觉相悖。”芝罘对汉赋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上的一些根本性缺陷的批评是中肯的。

尽管有上述不足,汉赋,尤其是那些大赋,在文学史上仍有一定的地位。

首先,描写宫苑、狩猎、都城的大赋,大多是描写和赞美国家的辽阔,水陆物产的丰富,宫苑建筑的华丽,城市的繁荣,汉帝国的文武,在当时并非没有意义。赋中对封建统治者的规劝之词,也反映了这些赋家反对帝王过度奢靡的思想,表明这些赋家不是对帝王贵胄没有是非原则的谄媚者、谄媚者。虽然这种想法往往很委婉,作用不大,但也不应该抹杀。

其次,汉大赋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训练语言句式、描写技巧等方面,虽然琳琅满目,堆砌词句,甚至善用奇言异语,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后的许多诗歌,在语言、修辞、叙事手法等方面,往往受到汉赋的启发。

最后,从文学发展史来看,汉代辞赋的繁荣也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的韵始于《诗经》、《楚辞》,从西汉发展到东汉,初步区分了文学与通识。汉书?在《艺文志》中,除了《斋藤优子略》,还有一首专门的诗《赋略》,而且除了所谓的儒家和儒家经典之外,还出现了“文章”的概念。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诗欲美”(曹丕的典?论文)、“诗因情感而美,因格调而清癯”(陆机《文赋》)等对文学基本特征的论述和理解,文学观念日渐清晰。》

汉赋在流传过程中失传,现存作品包括部分片段约200篇,分别收录于《史记》、《汉书》、《后汉书》、《文选》。

[编辑本段]汉赋的主要代表

司马相如:子虚赋、尚、赋、艾、长门赋、美人赋。

梅城:齐发(楚辞)、刘福和王曦梁土傅园。

贾谊:《赋论鸟》

杨雄:河东赋、校猎赋、长阳赋

《王报》:东晓颂

班婕妤:为自己哀悼。

刘翔:九叹

刘鑫:隋楚赋

班固:两都赋

班彪:北伐。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二者之间,赋更接近诗体。从汉代到初唐,赋更接近诗歌而不是散文。从题材上看,楚辞式作品题材比较单一,多为“伤心人不相逢”。而且它的形式比较固定,都是模仿屈原的作品,像屈原一样写自己的不幸和烦恼。屈原《招魂》的奢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是它深受楚辞影响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中“香草美人”的比喻,常沿袭楚辞的比喻。

自“赋”字形成以来,赋与诗就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是,诗和赋必然是两种不同的风格。总的来说,大多数诗歌是为情而作文章,而傅往往是为情而作情怀。诗歌重在抒情,赋重在叙事对象。阿清诗人刘熙载说:“与诗人不同的是,诗中的情少,诗中的情多。”

汉赋风格

即骚体赋、四言诗赋和散文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和语言来看,散文、七体、议论体、唐代体赋都接近散文,有的完全可以归为散文。赋的诗化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似。

特性

一是句子以四六句为主,追求平行对句;第二,要求音韵和谐;第三,语言上注意藻饰和典故。对仗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色。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种散文的潮流,不讲骈文对和韵律,句式参差不齐,用韵比较自由,形成一种清新流畅的散文气势,称为“文赋”。

骈文受赋影响较大,较东汉成熟于南北朝。汉代文人在文章中大量使用骈体赋。以至于有些名篇被当成骈文。比如南朝鲍照的《武成赋》,谢惠连的《付雪》,谢庄的《乐府》。

诗与赋的区别

赋源于楚辞,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与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曾说:诗因情而美,因体而清癯。换句话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主观感受的,要写得优美细腻;赋是用来描写客观事物的,要写得明快流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词表现了晋代以前诗赋的主要特征,但不能生搬硬套。诗也要写物,赋也有抒情的成分。特别是南北朝时期,抒情赋有所发展,赋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阶段

赋,除了最初的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体赋、汉赋、骈文赋、律赋和文赋等几个阶段。

汉弗莱斯大家

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被后人誉为汉赋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