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风》的三点感想

广义来说,风可以算是一部电影?一种推理小说?。这篇文章是我读后感心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我看完《风声》的一个想法:

熟悉推理小说发展的朋友都会知道,在这种文体发展的初期,作者往往对?公平的智力竞争?充满了近乎偏执的兴趣。比如美国推理小说先驱S.S范·达因的一部经典作品中,侦探们为了追求推理的结构完整性,不惜让连环凶杀案的凶手做完最后一次犯罪,才开始对他进行解释?完美推理?。这样的安排充分说明了?华丽的游戏?真实的意思,但有点超现实。

当然,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取消现实?作品,终究会让大众反感,毕竟在?智力完美?用什么?真相?两者之间总有一段距离,这叫现实,读不懂现实的作品,毕竟是奢侈的消遣。它们越奢华,就越有可能变得单调。

广义来说,风可以算是一部电影?一种推理小说?。其核心是一个谜。是谁呀?老鬼?然后呢。嫌疑人?数量是固定的?吴金李家思?。更重要的是,故事的场景被限定在一个封闭的老建筑内,这显然是推理小说中的经典模式?暴雪山庄?我们总是很难放弃对这样一个故事的迷恋。毕竟人物少,场景固定,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更重要的是,这个设定让人很有钱?保安?读者不用担心作者?不好?故事结尾拖个路人来做?老鬼?。

麦家是一位叙事功底扎实的作家,他的大部分故事都颇具可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诚实吗?讲故事的人也会在故事结构上做一些努力,而这样做的目的恰恰与传统推理小说的文本目的相反。风的故事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一个缺陷?、?有问题吗?以上,读者看到的是三段交织在一起的文字,所以直到最后,人们才能看清整个故事。用这样曲折的方式表达一个故事,也无形中增强了真实感。

但你真的认为这个故事的结局是。真实的。真实的?真的吗?

回到正文。故事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要打猎?老鬼?是日本人,那么故事的条件,是这样的吗?亨特。他必须足够偏执,在嫌疑人已经圈定的情况下,还必须享受智力上的乐趣,才不遗余力地去玩?抓住凶手?这个游戏,否则,他能完全照做吗?古训?误杀一千,不如放过一个。所以他不想拿,直到时间到了,事情失控?万全古法?,还是没能挽回?残局?。

他对智力上的完美过于偏执,因此不会惹上麻烦。但这,不也是读者期待的剧吗?

至于吗?老鬼?部分最后的结局,正是因为放弃完美。尽力而为,听天由命。毕竟,?成事在天?过于相信自己的聪明往往会导致不理想的结果。所以作者对某人困境的描述恰到好处?风?出路。

客观来说,在作品的结尾部分引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实是很大胆的?混搭?。但这种尝试毕竟不是作者擅长的,所以最后的呈现多少冲淡了整部作品的张力。这可能是作者因为野心而付出的代价,但更像是某种困境。

至于风,它就像弥诺斯国王宫殿里的一根细线。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你以为抓到了,其实只是抓到了风,抓到了影。

读完《风》,我学到了两件事:

《风》讲述了一个在地下工作的老鬼的故事。老鬼破译电报的能力很强,已经打入日伪情报组织。在面临暴露的危险时,他机智地对付日伪和国民党军事间谍,制造各种假象迷惑敌人,使组织陷入混乱,搞不清谁才是真正的自己。老鬼?。但由于条件所限,最后一刻?老鬼?我不得不牺牲我的生命,试图成功地传递信息。

在中国,麦的小说是独一无二的。从《解密》到《暗杀》,再到这部名为?第二部分暗算?在《风》中,麦家坚持书写别人无法想象的生活,同时坚持塑造一个具有理想光芒的坚强有力的人格。在展示这种生活和人格的过程中,他那种氤氲的叙事耐心和叙事天赋,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他的小说有很强的逻辑感和事实感,这也是他改编电视剧《暗算》红遍大江南北的秘诀。在一个以虚构和虚构为主要驱动力的时代,麦家基于经验精神的写作为读者的文学想象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边界。他的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他有一种经验主义的能力,这其实是一个小说家最重要的天赋。

麦家写的是敌特的工作和捕风者(密码破译者)的神秘生活。这种生活,因为普通读者不熟悉,本来就有很大的编造空间。而麦家却主动放弃了一个小说家的虚构自由,而是强迫自己一步步遵循人物和事件的理性逻辑?他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有很强的自我成长能力。因此,真正推动麦小说发展的并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渗透着人性和事件的深刻原因。

通过对这种情理逻辑的严密论证,麦家构建的小说宫殿获得了坚不可摧的现实感。风尤其如此。一个人要想在险恶封闭的环境中发出至关重要的信息,该如何掩护自己?如何传递信息?如何转败为胜?如何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如何做到像铁一样坚强,像蛇一样狡猾?“风”由潘教授讲的故事,?我吗?的推理,顾的辩护,金老等人的回忆,还有?老鬼?我潜在的自我陈述,一步一步,小心求证,每一个事实都可能被另一个事实推翻,每一个陈述的诞生都可能被另一个陈述质疑?正是在各种事实和陈述的相互反驳中,麦家使人物丰富的内心得到了强烈的塑造。这也是我欣赏麦家小说的原因之一:他的小说人物真实,他的人生经得起推敲;他的小说见证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和充满活力的精神存在。

20世纪以来,小说多写黑暗、绝望、邪恶,惊心动魄。这种来自人性深渊的力量,也击碎了作家对世界的信心?他不再能够肯定健康、自信和强大的生活。近年来,中国的小说重复了西方文学的这条写作路径,加上近年来消费文化的暗中介入,平庸的生活成为了大多数小说的主角。许多人意识到这样的阅读会降低士气和分散注意力。

风的出现是一个信号。它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虽然悲伤,但仍有得救的希望。一个高尚的人格,一个庄严的生命,并没有死去,依然活跃在广阔的世界里。问题是编剧有没有能力让它站起来。把平淡的生活和轰轰烈烈的生活联系起来,把小人物放在理想的挽歌里,柔弱的小说也会获得一种重要的、肯定的力量。在风中?老鬼?小说的成功塑造为麦家肯定写作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在这个价值被某些人颠倒和践踏的时代,展现欲望的细节,书写身体的体验,揣摩一段呢喃的人生,已经不再是写作勇气的象征。相反,能在废墟中重建被打败的人性的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值得尊重的写作。一个叫MiG的朋友看完了电影《色?响过之后,他说:?身体从来不是私人的,理想才是。对于那些把理想埋在心里,用肉体的湮灭来成全理想而没有一句辩解的人,政治家和看客不敢直视,不能理解,更不会宣扬。中国人经常被遗忘。?真诚地说。?老鬼?顾的一生没有被中国人遗忘。这样的遗忘其实反映了当代文学中令人震惊的精神残疾:没有希望,绝望就没有力量;没有光,你写的黑暗可能是假的;没有理想,即使是幻灭的表达,也显得空洞而轻盈。

所以,今天的文学迫切需要向我们展示更多的肯定和确信。或许,“风”和“色”?这一警告同时引起关注并非偶然。恰好与中国文艺的精神转型不谋而合:在文艺中,在现实中,在那些火热而坚决的肉体战争背后,其实是一种可敬的痛苦,一种庄严而崇高的生命;一个懂得识别和认可这种生活的民族,可以称之为具有成人精神的民族。所以我愿意把风作为一个新的积极的文学起点。写风的麦家是值得信赖的作家。

读完《风声》,我学到了三件事:

断断续续看了几天麦家原著,终于在2010第一天结束全文。看了作者留给读者的一些问题,在网上查了相关评论。那数不清的感觉还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甚至导致失眠,所以我感到难过。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记录我的想法。

东风西风从两个人的角度解释了秋庄发生的事情。在我看来,《西风》中的描写让我觉得更可信。也许书中的双方可能都没有说出全部的事实,但我从读者的角度选择了顾老。有些细节不能深究,但从逻辑关系分析,西风的描述比较合理。

第一,关于消息的传播。《东风》对潘老的描述是,消息来源于一幅李泞玉遗物的素描。顾老反驳说,李泞玉牺牲是在会议当天上午,李泞玉留下了三封遗书来捍卫自己的身份。此时,袁菲无法判断李泞玉是否是一个老鬼。毕竟,死亡不会泄露秘密,也没有惩罚。处理遗物和遗骸需要时间云云。在时间极度紧张,老鬼还无法做出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处理李泞玉的葬礼。更何况,即使丧事办好,遗体和遗物送出邱庄,也要及时找到李泞玉的家人,这需要时间。同时,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素描。当时的情况是* * *制作方一直认为老鳖的信息反馈没什么事。想必当时的心情是懈怠的。即使突然收到李泞玉的遗体和遗物,它也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更不用说分析秘密的基本情况了。即使找到了这些信息的根源,也不容易破译由草转化而来的秘密。要知道一切都是经过肥圆集团详细检查过的。胖袁也是个高级间谍。他没能破译它。很容易想象放在别人身上的难度。解密需要时间,这给东风的发言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时,另一方面,在那个敏感的时候,胖袁不可能这么快就发布李泞玉去世的消息。毕竟,李泞玉有可能真的是一个老鬼。她的死必然会引起* * *制作方的怀疑,会议必然会取消。从这个角度看,东风里的分析也是有问题的。所以我相信这个消息是来自顾,而不是潘老所说的。有时候人想要回避事实,就会不断地给自己和别人灌输扭曲的观念。久而久之,扭曲的观念就会变成真理,甚至会忘记原来的事实。一旦有一天真相大白,这样的羞涩是当事人无法接受的。所以我觉得潘老的死,对于这段历史,有耻辱,有愧疚,有解脱。不要对潘老抱任何情绪化的评价。没有人能在一生中犯错误。逝者已矣,大家都应该平安。

也有很多人怀疑网上很多评论中的第二种说法。原因其实和第一个分析差不多,就是在那个时刻,不可能让顾离开仇庄。但反过来想,顾解谜的前提是,与的交易与其说是交易,不如说是心理战术。在心理上,她突破了袁菲的思想防线,这当然归功于李泞玉的远见卓识。为什么没有怀疑顾?第一,顾之前已经大致排除了老鬼的嫌疑。第二,在最大的嫌疑人死后,袁菲没能破译出老鬼是谁的秘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解谜人,这无疑是上天的恩赐。一个地位很高的人突然向袁菲解开了他心中的谜团,而答案正是袁菲所期望的。袁菲当然很兴奋。毕竟,这是迫在眉睫的。更何况,顾对言出必行但他实际上并不去,这也取得了的信任。当胖原兴致勃勃地去赶* * *制作晚会的时候,也许他没有想到眼前会是这一幕。胖原从心理上就知道是个老鬼的身份,而顾给了他一剂定心药水。肥原可以让顾离开,同时也跟着离开,这并不是特别困难。也有人质疑顾给老鳖的最后留言。事实上,我和许多读者的想法一样。王天祥只是一个仆人。既然已经放了顾,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去当反派呢?毕竟顾还是有很高的地位的。也许她的话会让王天祥将来升官发财。这样的人情不是白卖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顾能离开仇庄并传递消息。

第二,关于顾老的秘密。顾老的秘密被作者多次提及,但在作者发誓保密的情况下,他最终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也在网上引发了不少读者的争论。争论的两个要点是:第一,顾在秋庄被强奸;第二,顾爱。如果顾老的秘密是推论之一,那么我更倾向于第二点。

第一,顾的身份很特殊。她的父亲在汪伪政府中担任重要角色。即使在日本人眼里,中国人也像蚂蚁一样。不过,从政治合作的立场来看,就算胖袁爱顾,也没必要犯这样的错误。毕竟他当时的地位很尴尬。找出老鬼是第一要务。下面的文章中也提到了钱胡姬的第二任妻子。他不是源氏公子,会因色惹祸,会坏了规矩,坏了道德。?顾也是一样,胖也不会因为颜色惹麻烦。再说,顾是谁,用她自己的话说?任性,强势,受不了委屈,一赌气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此时,胖原为这一事件扰乱了大局。然后从最后,顾用了吗?画中的秘密?换来了肥原?话不打紧,撒娇?,?伸出你可爱的小手指,用袁菲的长钩上吊?描述,想必如果胖原真的将这样一个畜生托付给顾,以顾的性格,他绝对不会以一个小女人的身份与它讨价还价。而且脂肪不会破?热情地紧紧握住顾的小手,我欣喜若狂,激动万分,感激万分。?所以,在我看来,第一个推论有失偏颇。对于第二个推论,文章中其实有作者的暗示。第一,当白小年用的血书让人们推断谁是老鬼的时候,顾充满了神秘的故事,但她也表明了她不希望是老鬼。答案很简单:?因为我喜欢她。?当然可以?喜欢吗?这个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是作者的暗示,也可以是顾最直接、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因为此时此刻,没有人能正确判断老鬼是谁,每个人都只知道自己的身份。我后来说过,顾知道她的身份。她不是一个老鬼。她会没事的。她当时能做的最恰当的反应就是说出真相。她喜欢李泞玉,不管这喜欢代表着什么,但至少这是事实,她不需要向白小年解释。何况文章里也有描述?王天祥发现顾对很好,当面保护她,背后也保护她。尤其是刚才,喝多了之后,李泞玉的眼神含情脉脉,暧昧不清。袁菲和王天祥讨论了一夫一妻制的爱情。这也是作者给的暗示吗?

其次,顾老在回忆当时发生的事情时,不止一次称赞李泞玉是地下工作者。她是一个天才,许多感叹词表达了她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钦佩。顾本人就是一名地下工作者。这是不是也代表了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情怀?更何况,李泞玉比她强多了。在这种情绪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它而产生好感是很正常的。而且,顾是一个任性的小姐,这是典型的西化。和其他人相比,传统观念大概有点冷漠。

第三,也是很多疑问所在。为什么古在死后,没有受到任何威胁的情况下,冒险完成了的遗愿?在《西风》的后半部分,顾老告诉自己,李泞玉哭着跪在她面前。人心都是肉的,所以她去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使命。但与此同时,潘教授最后还是向笔者指出,像他们这样的人根本不哭,这显然说明顾老在叙述中有所保留,或者刻意回避和歪曲了一些事实。另一方面,当时的情况是冒充顾的笔迹来传递消息。一旦这件事被发现,顾肯定会成为心目中老鬼的最佳人选,而他也会死,即使他没死,也肯定会受到严厉的刑法制裁。有人想自杀,而且是和姐妹相称的人。顾到底有多讨厌?我恨不得撕了我的肉,喝了我的血。而最终能冲淡这份仇恨的,想必只有爱了。对应上一句话,人心是肉肉的,说她牵挂比感动更贴切。毕竟完成这个任务是有风险的。风险不仅在于她的生死,还在于她的整个家庭,甚至国家政府。除非她下定决心,否则她绝不会这样做。所有的利益平衡都不是动的,因为她也是代理人。是爱与恨、怜悯、悲伤、正义等一切复杂却坚定的情感。,这有助于她完成李泞玉最后留给她的任务。

第四,关于顾老和潘老。直到文末,读者才惊讶地得知,潘教授其实是顾老和潘老的亲生儿子,两位老人是夫妻。笔者在看望王天祥的大儿子时,王老先生说?正因如此,顾一直没有结婚,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后,他才与弃国而去的潘老结婚。?为什么顾因为这个秘密一直没有结婚,为什么后来又娶了潘老(的弟弟)?在很多人争论的时候,有一种观点认为顾是被强奸的,所以她一直没有结婚。这个我之前已经否认过了,就不再讨论了。同时他后来娶了潘老,这也和之前胖元强奸的说法相矛盾。再来说另一种观点。这是一种情感的转移。在我看来,这不是简单的情感转移。它更像是一种延续。潘老和李泞玉是兄弟姐妹,他们的血缘关系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正是顾对的感情促使她与的哥哥结合。从顾的坚决离婚甚至流产可以看出,顾对潘老的感情并不深厚,这很好地说明了情感转移和延续的论点。另外,我也想插一点题外话。在我看来,导致顾毅然离开丈夫和儿子的,应该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分歧,更是一种双重背叛的痛苦。她被李泞玉出卖了,然后又被她自己的兄弟出卖了,她情感转移的对象。这对这样一个傲娇多情的人来说是双重打击,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顾,也是这个角色的另类可爱。

第五,顾老对李泞玉的态度。顾老对李泞玉有仇恨,从她咬牙切齿的表情就能看出来,但我们不知道几十年后这种仇恨是否已经消除。但是,心之所系,显而易见。在笔者的相关询问下,顾老既激动又难过,感触颇深。后来他忍不住抽泣,就是最好的例子。是什么能让一个有着如此传奇经历的老人,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哽咽落泪?是爱得太多,恨得太多!同时,古老和潘老离婚后,连孩子都不要了。她独自去了台湾省,但她总是把李泞玉的遗物带在身边。简单寒暄之后,我和陈太太上楼去扶老人下来。同时,我们带下来一个用竹签编织的小盒子,漆成棕色,闪闪发亮,古色古香。老人一坐下,就吩咐陈太太把箱子打开,让我去看看。只见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把破梳子,一支钢笔(白帽),一支口红,两粒药丸,三块银元等杂七杂八的东西,甚至还有一绺头发。照片中的男子三十多岁,扎着两条辫子,面容清秀,嘴巴紧闭,眼神冰冷。?这件遗物被小心翼翼地保存着,没有留下一根头发。这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言语匮乏。我想每个读者看到这一段都很震惊,不想多说。一切都应该显而易见!

第六,关于袁菲之死。事实上,袁菲的死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为什么要花大价钱杀他,让他死得这么极端?他们之间的仇恨显而易见。当作者问顾老是谁杀了袁菲,顾老一点也不犹豫,一点也不谦虚,把过程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问她为什么花那么多钱杀他,她闪烁其词,遮遮掩掩,表现出内心的回避。事实上,没有被提及的往事是很难区分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顾的思想要么与常人相同,要么与常人不同。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她深深在乎的是什么。让我再一次抛开强奸。是的死让顾对的仇恨变得如此之深其实未必是定论,但我相信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此外,很可能是民族仇恨和在仇庄对顾的迫害等等。当然,这在我看来只是袁菲死因的一小部分,不值得花大价钱让他死得这么难看。如果是出于顾对的感情,这很容易解释。首先,李泞玉被袁菲折磨致死,这已经构成了仇恨。更何况,实际上的自杀在于舍生取义,而舍生取义的中介就是顾。让自己间接地把心爱的人送进坟墓,哪怕是被迫的,也将是一生的痛苦,所以顾对的仇恨是有道理的。

综合所有的推论和解释,我认为第二种说法古爱有一定的可信度,但这一种呢?爱情?这不是简单的爱情,其中夹杂着很多说不清楚,说不清楚的情绪,包括特定的时期,特定的位置,特定的情况,特定的人物,等等。这些不在那个时代,没有经历过那种经历的人想来,都显得苍白无力。我觉得这种爱不肤浅,简单不简单,这种爱不需要留给历史去鉴别和验证。埋在当事人心里应该是最合适的。

作者自始至终没有给出答案,一直表示已经从其他种群那里得知了秘密的真相,但具体是什么事实,谁也不知道。只要顾老一天不解释,它就永远是个谜,大概连天上的李泞玉也未必知道吧!任何人的臆测或雄辩都会遥不可及,这只是他自己的假设,永远不能代表所涉及的人。如果这部小说确实有它的真实背景的话,与其说是作者留给读者的一个遐想,不如说是作者留给所有人的一个遐想,包括他自己,当然除了顾老。

最后,相框里的男人一直是我最无奈的情节。这个白日梦比上面文章里的一些猜测更深刻。只是太深远了,我无从下手,写完就忘了!也许有一天会有人解释,也可能这是作者为后面的作品留下的伏笔,毫无根据,放弃了!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基于众多读者讨论和本人总结。只是看完之后的普通感受,没必要深究。很久没有写过这么长的文章了,但是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记住了一部很好很感人的作品,以后也不想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