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与重生家庭的冲突~女婿突然不喜欢婆婆做的菜(48)
娟雅的爱人,人很好,还是很尊重和爱家人的,但是有一个小细节娟雅不能理解。一开始我爱人去她娘家,还很积极,但是婚后因为一些原因,不太喜欢了。
娟雅觉得爱人会回父母家过年,不会在结婚前通常的小长假回老家(爱人老家比较远)。婚后她父母家近,自然想到小长假有时间就回父母家过年。
但是每次临近小长假,爱人的表现都让她很不解,为此吵了几句。她的爱人几次脱口而出:我不喜欢你妈妈做的米饭和蔬菜。
对于这个原因,Juanya似乎没什么好反驳的,但是一想到婚前去父母家,爱人还是吃得津津有味,还说很好吃。为什么婚后她突然不喜欢自己的嘴了?婚前讨好是刻意迎合吗?还有一个原因。
Juanya还说了一个细节。因为婆婆不工作,她喜欢来他们家。她每次来都会呆很久。她特别注重做饭,甚至把做饭当成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夫妻下班前。她总是打电话或者写三五个微信问:什么时候到?目的也是好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吃到热乎的食物。而且在公婆家,她还发现公公和爱人都很喜欢婆婆做的菜,总说很好吃。婆婆更愿意下厨。甚至做饭的时候,她也总会顺带说一句:家里做的菜没有外面做的好吃,外面做的菜又贵又难吃。我儿子只吃我以前做的食物...
当然还有其他细节。比如婆婆有点强势控制欲强,很重视娟雅的爱人。他们几次去娟雅父母家,婆婆都会给她爱人打电话。爱别人就是婆婆和外婆家相处不好,但是和外婆家很亲。
原生家庭是有父母的家庭,二代家庭是有爱人团聚的小家庭。一般来说,小家庭优先于原生家庭。
上面的例子,看起来都是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原则上没有什么大的冲突,但是仔细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东西,关于出身家庭,关于母子关系,关于婆媳关系,关于翁婿,关于新家庭中的夫妻关系...
中国人讲究家庭伦理,尊老爱幼,几代人幸福地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这也导致了各种关系的重叠和界限不清,甚至权利之争。一些矛盾和冲突也颇具中国特色。比如非常常见的婆媳矛盾,过年回娘家还是娘家等等。
先说几个关系。
母子关系
母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自然非常亲近;而且很多中国妈妈历尽艰辛,为孩子付出更多,付出是有条件的。一些农村妇女,深受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一辈子没有其他工作。他们一心想着家人,尤其是儿子,有意无意地给儿子灌输一些思想:你妈妈为你付出了很多,你要听话,以后要孝顺妈妈,不要让她生气失望。当我的儿子长大成家,这就像是他一生的希望。毕生浇灌和耕耘的果实,被一个外人干预和夺走。那种失落不言而喻,潜意识里会对他媳妇有一些敌意~ ~
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法益关系,是利益相同的关系,有一个互动的形成过程。双方对对方都有很深的了解,所以,一般来说,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是亲密的。但是,由于原生家庭的模式和规则不同,在新的亲密关系中,原生家庭的旧关系总会有冲突,夫妻双方的宽容、同理心和积极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婆媳关系与翁婿
如前所述,
一是因为媳妇外人的闯入,打破了几乎无缝的母子关系,尤其是在一些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或者长期不在的家庭,母子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女性敏感而狭隘的顾虑往往导致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婆媳关系。
二是老一辈的大家庭,界限不清和年轻一代对新家独立的需求之间的冲突;
第三,在一家之主的争夺战中,有些母亲在原家庭中很强势,但在儿子的新家中界限并不清晰。他们总是希望成为儿子新家的主人和权威,控制欲很强。
第四,婆媳关系难的舆论导向,或者说婆媳心态从原来的儿媳身份到婆婆身份的转变,比如有些婆婆作为儿媳妇多年来深受婆婆的嫌弃,或者说作为儿媳妇非常不喜欢(只关心自己家,不管婆家),使得双方对彼此都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警惕心态
相对来说,翁婿或者婆媳关系,以及岳父儿媳关系就好很多,大家更容易达成理解。
三者的关系,应该说按顺序,是母子~夫妻~婆婆(翁婿);但在优先级别上,应该是夫妻~母子(女)~婆婆(翁婿)。
第一,婆婆是真的想管住儿子,享受被儿子需要的感觉,因为婆婆没有自己的工作,儿子是她的成就,是她引以为傲的“成就”,是她的价值所在。所以她会特别关注儿子,总是期望融入他们的小家,体验被需要的感觉,拥有自己劳动成果的感觉。
其次,既然没有工作,儿子最大的需求就是做饭做家务(当然这也是婆婆的贡献,值得尊重),所以对做饭特别感兴趣。
第三,儿子儿媳组建新家,在婆婆眼里是对母子关系的威胁。另外,婆婆和婆婆相处不好,婆婆和娘家关系特别好。这种原始的体验,进一步加深了一种印象和错觉,媳妇要把儿子抢走,抢公婆家,公婆也是“抢人”的伙伴。
儿子媳妇去婆婆家,在婆婆眼里是一种信号和表现。公婆和媳妇一起“抢”儿子,儿子越来越疏远自己,忍不住打电话问问题。他一方面提醒儿子自己是母亲,另一方面也是在探寻真相,缓解焦虑。
再来看爱人的心理。
这些线索也说明了,例子中的爱人,虽然表面上,有意识地认为自己成熟了,可以控制和摆脱了,并且组成了一个小家,尊重小家的另一半(因为他并不认为爱人做的菜不好吃)。但潜意识里,我还是忠于我妈的。
或者我猜,可能婆婆会有意无意的向儿子透露或者抱怨,尤其是小长假去婆婆家,电话里更多的话是“别忘了妈妈”
“别忘了妈妈做的饭。”
“即使你结婚了,你也是我的儿子”...
当然,在现实中,也许母亲确实紧紧地抱着儿子的肚子。
另一个层面,婆婆还是对自己不自信,或者说她的世界只有儿子,她的存在是因为儿子和她有着很深的联系。现在由于外力的介入,这种联系被削弱了,她的存在感也减弱了。
虽然儿子长大了,有了小家庭,他有意识的知道应该去丈母娘家走走,但是潜意识里,他对母亲是忠诚的,他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过度关注背后的心态和动机~就是怕失去它,怕被抢走果实。作为儿子,他不自觉地想保护妈妈,减少妈妈的后顾之忧,所以他会不自觉地抗拒去婆婆家,抗拒妈妈做的菜,他的行为会表现出对妈妈最得意的专属“妈妈的味道”的忠诚;但这样会给爱人造成不适,对婆婆一家也不公平。
当然,这里面没有绝对的对错。从一个例子来分析婆媳关系、母子关系、夫妻关系,只是个人的看法和分析。
但最后,我还是想说,父母年轻的时候,要对孩子有所依赖,有所依靠。等他们长大了,要放弃,要放下,要有不同家庭的界限感,要明白家里的老婆才是陪伴他们一生的伴侣。我们应该尊重小家庭的空间和主权。
父母要尽可能有自己的爱好和事业,而不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押在孩子身上;要明白对方的父母也爱自己的孩子,就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
作为孩子,我们应该多体谅和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动机,在行动和言语上给予他们宽慰和尊重,比如平时多联系和问候。但是,也要平衡双方父母的关系,一碗水端平。
要时刻强调,清官难断家务事,多一些包容、理解、沟通和尊重。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有点糊涂,但是在原则性或者长期反复的问题上,要明白小家庭二代优先于出身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