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篡汉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三国演义》以曹操篡汉为背景。在曹操执政期间,“韩翔,实为汉贼”的标签总是贴在曹操身上。他的儿子曹丕在曹操死后真的篡夺了汉朝,让曹操篡夺了汉朝!但是,曹操本人真的要篡汉吗?恐怕不能认定曹操是从他的儿子曹丕手中篡夺了汉朝。曹操篡汉的客观条件完全具备。狄咸,汉朝的皇帝,只是一个人。寒亭内外都是曹操的。曹骏是汉军。人们只认曹政,不认识韩政。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篡汉,其实只是顺水推舟而已。但是,曹操并没有篡汉!这是铁一般的事实。曹操有没有想过篡汉?这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很多人都相信曹操是真的想篡汉,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实施。曹操手下很多人确实想篡汉。但这并不代表曹操本人想过篡汉。当我们看到曹操在于迅自杀时对于迅的哀悼时,我们会清楚地感觉到曹操并不是真的想篡夺汉朝。对于曹操来说,篡夺汉朝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政治举动。当初曹操参与刺杀、讨伐篡汉之人董卓,是牵制有篡汉之心的袁绍的最大政治力量。可以说曹操的第一个政治生涯是围绕着保护汉人展开的。曹操之所以受到众多勇者的拥护和追随,应该与曹操高举护国大旗有着最密切、最直接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充满忠诚的关羽才愿意暂时加入曹操,或者说有理由说服自己加入曹操。否则如果曹操早就表明了篡汉之心,关羽又投降了,关羽的忠心就没了!曹操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调节自己。他虽然最后达到了加九锡、带剑上殿的朝臣最高境界,但并没有迈出篡汉的一步。很显然,曹操至少不希望自己的政治生涯前后矛盾。所以,我们似乎也不能确定曹操是否真的有篡汉之心。三国时期,魏、蜀、吴都奉行军国主义政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像汉朝这样软弱的政治制度,难免名存实亡。但曹操一直维持这种虚构的制度,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曹操对汉献帝举行朝臣仪式直至去世,并非虚妄的历史。维护这样的制度对曹魏政治势力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只有很多曹操的谋士鼓励曹操干脆篡汉,以平滑魏国内部的政治关系。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把这个当理由。他们跟随曹操西征北伐,目标是保护汉族。也就是说曹操实际上是打着保护汉族的旗号。所以,当曹操似乎有意纵容篡夺汉室言论的时候,以于迅为代表的一批汉室捍卫者就与曹操产生了疏离。于迅自杀是因为于迅认为曹操真的会采纳这样的意见。可想而知,当时魏国的政治环境有一种篡汉的嘈杂氛围。但是,曹操其实并不想这么做,因为,对曹操来说,他的政治生涯取决于护汉的政治主张,所以曹操才叹息,哀悼不理解自己。事实上,于迅可能是最后一个不相信曹操会篡汉的曹操谋士。但这样的人最后却因为怀疑曹操真的有篡汉之心而羞愧自杀,可见当时篡汉之声有多响亮。本伯认为曹操最大的错误是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这种篡汉的叫嚣!不行就不行!这是所有反对曹操的人对曹操此时行为的评价。再加上他的儿子曹丕在曹操死后不久篡汉,那么曹操篡汉的命题自然成立。但实际上,如果从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来看,曹操把汉朝的政治制度改造成曹魏的政治制度,也是必然的结果。在三国都实行军国主义的时代,如果曹魏不这样做,曹魏就无法保持强大的力量对抗孙刘联盟。实际上,曹丕篡汉只是比曹操更真实地阐明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换句话说,曹丕篡汉后,刘备趁机称帝,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彻底确定。对于封建政治思想非常浓厚的时代,曹操之所以能够吸引到最大的一批政治军事人才为他服务,其号召力源于曹操鲜明的保护汉人的思想。颠覆董卓的是曹操,他迅速把汉朝皇帝聚集在身边保护他(有人坚持定义为捧皇帝做诸侯),要求袁绍保护汉朝更是重中之重。当汉末的政权结构没有了,唯一竭力维护汉朝政权的,其实就是曹操。难道看不出曹操至少是被迫保护韩的吗?《三国演义》这本书着重赞美诸葛亮。所以巧妙的构造了一个曹操篡汉的政治命题,从而表现了诸葛亮的忠义、智慧和胆识。但是,我们不能被曹操牵着鼻子走,不能从历史的角度认定曹操篡汉。小说的主题设置和历史真实不一样,这应该是我们客观的态度。毛泽东显然否定了曹操篡汉的说法!因为确实如此。赤壁之战的关键在于曹操的北方军队没有学会水战,长期生活在南方,导致曹骏战斗力大损。而《三国演义》却将其归因于诸葛亮利用道家思想,使火烧曹操水军的计划得以进行。是不是太严重了?作为小说!但作为历史原因,很让人失望。从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作者对诸葛亮的盲目崇拜。作者显然是想借曹操的战败来表明诸葛亮的政治正确。但是,这也让我们看到,诸葛亮是靠运气取胜的。正如毛泽东看待自己的成败,根本原因是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而不是靠巫术取胜。这是我们评价诸葛亮一生政治生涯最根本的依据和方法。曹丕篡汉最大的作用就是简化了汉魏的政治结构,大大提高了魏国的政治效率。曹丕篡汉后,建立了魏、蜀、吴,三国和平相处了几十年。我们其实看到曹丕比他的父亲曹操更现实。如果说曹丕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不如说诸葛亮比曹丕更有这个野心。这是诸葛亮出祁山伐魏时告诉我们的。这里不要说诸葛亮只是伐魏。显然,我们可以猜测,如果诸葛亮真的成功伐魏,那么东吴孙权政权的未来将会在诸葛亮的口袋里。也就是说,诸葛亮在汉末一统天下的野心,实际上已经通过伐魏而变得清晰。诸葛亮应该是篡汉第一人,但不能说诸葛亮为了复辟汉室而伐魏!其实汉朝的运气已经用完了。诸葛亮复辟汉朝不是逆势而为吗?这样的诸葛亮还能称为智者吗?让人们钦佩毛泽东的是,他始终明确阐述并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即以* * * *的意识形态取得革命成功。不像诸葛亮,他总是隐藏自己的政治目标。因此,毛泽东的革命效率高得惊人。所谓政策确定之后,干部才是决定性因素。毛泽东只用了28年时间,就把自己从一个贫穷的山村少年变成了统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同意对曹操的负面评价,也是因为毛泽东看到的历史上的曹操实际上与《三国演义》中描绘的曹操不同。曹操的成功在于保护汉人,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这是曹操的思想!那么曹操不改变思想意识是很自然的,所以本伯认为曹操真的没有篡汉之意。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以投机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政治生涯,所以他的第一个政治目标就是把天下分成三份。后来诸葛亮认为,不统一天下,就不可能有真正稳定的政治局面。所以,当他用军国主义治理蜀国几十年,自以为积蓄了强大的力量,就开始以统一天下为目标,攻打魏国。此时的诸葛亮已经从根本上放弃了“三分天下”的理论,开始实施统一天下的计划。我们实际看到的是诸葛亮,比曹操篡汉更实际。或许本博是从一个反派的内心猜到的: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成功征伐魏,最后蜀国统一天下,还会继续沿用汉朝的名字吗?恐怕会诞生一个蜀国王朝!我认为,刘备是皇族,却被汉皇族抛弃,成了货郎。刘畊宏贝的儿子真的会这么愿意继承汉朝吗?所以,一个新的蜀国的诞生将是一个概率较大的事件!当刘禅建立新的蜀国时,事实上诸葛亮并不是真的想帮助汉朝,而只是篡夺汉朝的另一种形式。这是本博一直怀疑诸葛亮投机的根本原因。曹丕废汉只是为了简化中原的政治结构,提高魏政权的效率而采取的措施。事实上,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曹丕废汉却成了曹操篡汉的注解,这很可能是对历史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