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夫妇为什么自杀?

为文学创作而生的茨威格走了,悄悄地离开了当时苦难的世界。这位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的伟大作家和他的妻子的去世,同时给人们带来了悲伤和困惑。

来自嘉年华的坏消息

1942年2月,当巴西里约热内卢全城沉浸在狂欢的热烈气氛中时,突然传出一个惊人的噩耗:一对住在阿贡加里斯路24号的外国夫妇自杀了。死者是居住在巴西的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夏洛特·伊莉莎白·阿特曼。消息传开,整个里约热内卢市从欢乐的顶峰跌落到悲伤的深谷。

在事发现场,警方看到茨威格夫妇安静地躺在卧室的床上,一脸安详。仿佛睡着了,死时没有痛苦。床头柜上静静地放着药瓶和茶杯。

经核实,这对夫妇是在中午12至下午4点之间服用一种名为“沃罗娜”的安眠药自杀的。他们默默地走着。斯蒂芬·茨威格60岁去世,他的妻子夏洛特·伊丽莎白·阿特曼33岁去世。

消息传来,一直沉浸在狂欢中的人们自发组成了送葬队伍,各界人士前来为茨威格夫妇送行。载着作家夫妇的灵车进入巴西国家公墓,茨威格夫妇被安葬在国王保罗二世墓旁。这个荣誉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

自杀之谜

人们一直想知道茨威格夫妇为什么自杀。

一种观点认为,两次世界大战让茨威格夫妇想到了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Maurize Zweig擅长经商,这使他变得富有。同时,他非常聪明,注重对子女文化和音乐天赋的培养和挖掘。

茨威格从小敏感,脆弱,害怕约束,向往自由。他很早就在文学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天赋。茨威格生性敏感,富有同情心、正义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是文学创作所必需的。1901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银弦》,后来又出版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马来狂人》、《家庭教师》、《女人生命中的24小时》等。

然而,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他带来了深深的痛苦。

1965438+2004年6月,他在比利时旅行时,世界局势迅速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一场争斗,在一向热爱和平与自由的茨威格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他匆匆结束行程,返回奥地利参加反战活动,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然而,战争的阴影越来越重,茨威格第一次有了自杀的念头:“我在写遗嘱...德国人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践踏了法国的领土,并向巴黎推进。这种行为是天才还是精神错乱?世界从未如此疯狂。这一刻,我觉得我经历的一切都只是儿戏。我只能在昏睡中消磨时间。我什么都不想知道,什么都不想经历。这是我度过的最可怕的一天。”

四年后,一战结束,欧洲局势暂时稳定。这时,茨威格慢慢从对战争的恐惧中恢复过来,他害怕战争再次来临。他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买了一栋房子,远离城市,重新开始专心创作。这里风景宜人,交通便利,安静祥和,非常适合他心情平复。

1933年,希特勒夺取德国政权,开始对外侵略,发动战争。纳粹首先针对犹太人。在中国,茨威格、海涅、托马斯·曼等犹太作家的作品最早被禁烧。这位曾经拥有众多读者的著名作家不得不离开德国,去英国避难。10月,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弗里德里希·凯来到了伦敦。在伦敦的一个难民营里,他的妻子选择了一个德国女孩夏洛特·伊丽莎白·阿特曼作为他的秘书。夏洛特既坚定又温柔。从小患有哮喘病,身体虚弱,性格内向,与弗里德里希·凯活泼、衣着考究、善于交际、爱炫耀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1938年,茨威格与妻子弗里特里凯分手,1939年9月6日,他与夏洛特正式结婚。1941年,他们正式搬到巴西里约热内卢。

然而,尽管茨威格远离战场,他仍然听到了许多关于战争的消息。为了摆脱战争的困扰,在1942年2月巴西人欢庆狂欢节时,茨威格夫妇双双服毒自杀。

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茨威格夫妇自杀的另一种解释是他们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在一战中,茨威格还没有完全丧失信心和信念,但二战希特勒上台,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彻底破灭,他失去了生存下去的信心。

茨威格是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他关注人们的命运和心灵。他对那些被社会唾弃,被生活扭曲的灵魂充满了同情。他对不幸命运和苦难灵魂的一些描写,是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读来令人振奋。

希特勒的独裁统治让世界变成了血流成河。1940年7月,茨威格在给托马斯·曼的信中写道...我在这里(指美国)的时间少得可怜。我用这几天的时间去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朋友,包括我的前妻...感谢你的真诚。当我问及未来的归宿时,我连自己都不知道。我想回英国...我根本没有精力在大使馆官员面前申请停留或延长停留,要么风暴结束,要么我自己结束。”

这位58岁的老人饱受战争之苦。

这个一直把脑力劳动视为最高乐趣的人,在移居巴西的过程中,尽管物质条件优越,却越来越感到精神上的折磨难以忍受。而且二战的爆发彻底粉碎了茨威格的人道主义理想。他不再期待“旭日东升”的场景,他也没有耐心等待和平。为了摆脱等待的折磨,他决定在不失尊严的情况下及时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觉得:“我自己的语言所经过的世界已经倒向了我,我的精神故乡——欧洲——已经被一天天地毁灭了。”

也有人认为茨威格夫妇的自杀也是茨威格自身性格造成的。

茨威格从小就不喜欢被大量的学习和生活束缚,但又不能违抗父亲的命令,只好在学校学习。他认为”...学习是恐惧,是认真,是折磨,是压抑,是监禁。世界似乎是灰暗的,我们凝视着自由,像闪耀的希望之星...然而,这里是网,它束缚着我们的命运。如此严格的纪律,禁锢了本该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世界。我们从未摆脱那种枷锁,深深感受到它的束缚。”

茨威格天生的性格非常适合文学创作,但在文学上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受其影响,茨威格在作品中擅长心理分析。他刻意忽略外部世界、客观环境、自然景物、细节描写等琐碎的事物,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人物的内心,用内心独白、表象、自由联想、书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对灵魂的剖析,对内心的深刻揭露,是心理分析的特点。茨威格这一类的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很强,作品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而且从这类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人道主义理想的作家。

茨威格是一位一生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精神自由的作家。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他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慈和宽恕,痛恨金钱社会的勾心斗角、虚伪、自私和无情。

为了让人们理解他的自杀,茨威格在遗言中说:“及时而真诚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地球上最善良最纯粹的欢乐和人身自由永远是最神圣最美好的。向我所有的朋友问好,希望他们能看到漫漫长夜后的黎明,而我这个惯于急躁的人,会比他们先死。”

他的妻子夏洛特·伊丽莎白·阿特曼也是一个内向的人。她抑郁内向,崇拜并感激丈夫。如果他选择自杀,她就不会孤独地活在世上。

可见,茨威格夫妇最终走上不归路,是因为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