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是什么?
科幻文学在中国一直是一个小众领域,直到几年前刘的《三体》获得雨果奖,才引起更多关注。
也许大部分人对科幻小说的印象只能停留在《三体》和《北京折叠》上,但作为一个智能技术从业者/爱好者,你应该知道,很多科幻作家都是未来技术的预言家。
有人统计过,几乎所有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的科幻预言,以及这50年来的重大科技进步,都被科幻剧贯穿。
比如在1865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作者已经预言了人类将登陆地球,并准确预言了太空中将出现失重状态。至于互联网,马克·吐温曾在1898年的科幻故事《起源于伦敦时间1904》中描述过类似的模式——一个可以连接到世界各地的电话系统,通过它人们可以看到每日的全球动态,并参与讨论。其他的像雷达,坦克,VR等。也曾被科幻作家准确预测过。
那么,今天的科幻作品是否也会包含对未来的暗示呢?下面是几个对当前(甚至未来)科技有独到见解的科幻作家,有助于脑洞变大。
斯蒂芬森是典型的“技术型”科幻作家。他的父亲是电子工程教授,他的祖父是物理学教授,而他自己也曾经是程的人。也许是因为家庭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斯蒂芬森的作品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技术幻想的硬科幻因素。
斯蒂芬森在其代表作《雪崩》中创造了“元宇宙”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三维的互联空间,人们可以通过虚拟化身进行本质上的交流。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现在听起来有点类似于facebook等大公司专注的VR社交。
或许是因为其强大的预测能力,2014年,谷歌投资的Magic Leap增强现实技术的开发者邀请斯蒂芬森加盟,并赋予他一个独特的头衔——首席未来学家。当然,后来Magic Leap爆出的造假丑闻似乎表明,作家们最好远离这些风险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