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之的李培之的兄妹情结
李培之1904年9月出生于察哈尔省龙关县城关(今属赤城县)一个书香门第,原名李沛滋,字雨金。其父李增芳是清末恩贡,中考后不愿入仕为官,回乡务农,半耕半读。李增芳有五个儿女,培之排行第三。她自幼聪慧过人,读书刻苦,高小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她仍想继续读书深造。时值民国初年,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地处偏僻的龙关封建思想仍很严重,能读到高小毕业的女子已属凤毛麟角。女子无才便是德。母亲为年仅15岁的她订了亲,这对踌躇满志的她来说犹如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后来她之所以能够冲破封建樊篱的束缚,走上革命的道路,是与其长兄李沛霖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李沛霖,字雨三,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下,李沛霖自幼读书十分勤奋,于光绪末年考中秀才,遂立志献身教育事业,为家乡培育人才。1913年他与同事在龙关城内开设了学馆,传播知识,培养青年。1917年受聘到龙关学堂任教。1929年又被聘为龙关女子小学校长。
李培之正是在这位思想开明、知识渊博的兄长兼老师的影响和教诲下,从小立下报国之志。在她15岁那年,“五四”运动爆发了。大哥经常为她讲述学生爱国运动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并带回《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给她读。书中的文章令她激动不已,热血沸腾,从而更加坚定了读书救国的决心。她以李大钊的诗句“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宇宙。”激励鞭策自己,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在大哥的帮助下她解除了婚约,并决定赴保定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为帮助她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大哥甘愿节衣缩食变卖家产和田园为她筹资。1920年春天,李培之告别了大哥和家乡,与一朱姓女子结伴,踏上了求学之路。这一别就是30多年。
经过3 0多年风风雨雨的磨练与考验,她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1923年在保定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她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在风起云涌的学潮中,她始终走在前列,并在这一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她光荣加入中国***产党,曾任中***保定市委委员。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不久,中***北方区委决定调她到河南开展“工运”,负责编辑《工人周报》。在白色恐怖之中,她奔走在郑州、开封之间,深入纱厂教育、组织女工参加斗争,并领导了著名的豫丰纱厂罢工斗争。这时,她认识了到河南检查指导工作、不久又任豫陕特区书记的王若飞同志。若飞同志深刻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豪爽的性格深深地打动了她,不久俩人相爱并结为革命伉俪。1925年至1931年,党派她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9月回国后,董必武同志介绍她到红二方面军所在的洪湖地区工作。当时洪湖苏区斗争十分艰苦,但她不畏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层层封锁,终于来到了贺龙身边。她单枪匹马闯洪湖的精神受到贺龙的称赞。1932年至1936年她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妇女工作。“七七”事变后她来到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务研究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1945年到重庆中央局任妇女组长。1946年,王若飞同志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从此她失去了自己敬佩的老师、战友和亲人,在严重的打击面前,她顽强地挺住了,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着……
离开家乡30多年,在为革命事业奔波的空隙,她时时惦记着家乡的亲人,特别是慈祥的大哥。然而为了革命、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她舍弃了亲情,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深深埋在心底……
李沛霖在家乡也同样思念着三妹培之。既为她的进步高兴,也为她的安危担忧。同时他继续以自己所长为家乡文教事业作着贡献。1933年,他被推选编写《龙关县志》,任第五组审查员。志书完成后,继任龙关民众教育馆馆长。1937年,日军侵占龙关后,他不为日伪奴化教育效力,回家务农,过着清苦生活,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李沛霖受到党和人民的敬重,1954年被选为龙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阔别家乡33年的李培之终于踏上了故土,故乡的人民和地方政府热情欢迎她的归来。望着这熟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她心潮起伏,激情难抑。见到饱经风霜的大哥时,她禁不住热泪盈眶……离开家乡时,她将大哥接到北戴河疗养了数月。此后,她每年都把大哥接到北京驻一段时间,***叙兄妹之情。1957年李沛霖又去北京休养时间不长,因思念故土回到龙关。1960年他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1岁。
李沛霖系地方名儒,思想开明进步,他支持李培之读书上学、参加革命,使她成为一位杰出的革命者。同时他致力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