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孙氏还有一人在,就必灭清!后来怎样?
我国是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从这些文化历史中,笔者得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亘古不变的。朝代的更替、四季的变化、昼夜的交替等等都是处于一种变化之中。
正是这些变化,给世间带了不一样的色彩,给人们带了不一样的生活。总而言之,发生变化不一定是坏事,没有发生变化不一定是好事。
精读史书就会得知,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传奇人物。故今日笔者要给大家讲述关于明朝的一位传奇人物。提起明朝首先脑海中想到的便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可谓是拥有着传奇色彩的皇帝,在他的带领之下,明朝建立并强大,但终究逃不过那亘古不变的道理。在史上只建立276年。
就是在这短短的二百多年中却出现了一位传奇人物,他是明朝有名的大将军,被清军害死,但在临死之前说了一句话,即“只要我孙氏还有一人在,就必灭清”。果然在三百年后,这句话灵验了。此大将军大名鼎鼎的孙承宗。
一、明朝大将军孙承宗
孙承宗是明末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一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文人。当时明朝在熹宗皇帝继位之后,他曾经还为皇帝做过一段时间的讲官,当时皇帝觉得此人是可用之人,所以格外的照顾他。后来一次机缘,他的人生命运发生转折。当时因清军进犯,原本的兵部尚书投降,于是在此际遇之下,他被皇帝任命为兵部侍郎。
上任之后,他一直兢兢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还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皆汇报给皇帝,这些建议给当时的边防事业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自古文官、武官处于两派。这是因为文官觉得武官粗鲁,武官觉得文官墨迹。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
虽孙承宗为文官,但却能和武将们处的关系不错。比如大将袁崇焕看见了他都要行礼。可见其是多么的睿智、聪慧、受人尊敬。清军刚刚进犯之时,曾派他去做抵御清军入侵的将军。在他的带领之下,清军望而生畏。
为了能够守住明朝的大好河山,他在前线一待就是十多年,在这期间清军从来没有在他手上讨到过好处。然而优秀的人总是被小人惦记。孙承宗曾遭魏忠贤所记恨,于是经常在皇帝面前诋毁他,最终孙承宗无奈自动辞官归乡。
二、重归与离去
当孙承宗回归家乡之后,清军得此消息,又开始大举进攻。在面对这种生死存亡之际,满朝文武皆希望皇帝将孙承宗召回抵御清军,皇帝深思熟虑之后将他召回。
当时明朝可谓是已经内忧外患,能够有能力抵抗住清军的大将军几乎就只剩下了孙承宗,孙承宗不愿意自己的国家葬送,便又披挂上阵。那时的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所幸宝刀未老。在他的带领之下,将士们士气高涨、浴血奋战,终于再一次的将清军击溃。
即使孙承宗守护住了国家,但当时明朝已经大势所趋,无力回天。故他想要离开朝廷,回归故里。然遭到皇帝拒绝。为了挽留住孙承宗,皇帝封他为太傅,而且还赏赐了许多的金银珠宝。就在他被嘉奖的三个月之后,清军又一次的压境,却因一些城都的毁坏,而使得这次战役失利。失利之后的他遭到满朝文武的唾弃,还说明朝的灭亡最终败于他之手。
面对朝廷官员和皇帝的指责,他再次请辞。这次的离开,皇帝并未挽留。在他离开之前还向皇帝上书了关于边关政事十六件,但皇帝终究并未采纳。离开后的他在高阳城住了七年,这期间皇帝多次派人请他回去,但都被拒绝了。
三、离世
公元1638年,清兵大举进攻。此次的清军实力雄厚,很快就攻打到高阳城。面对这危难之际,孙承宗带领家人奋力抵抗,但终究是螳臂当车。最后高阳城破,他们一家被擒。清军为了一雪前耻,将他绑与马尾活生生地拖死。在他临死之际,还说:只要我孙氏还有一人在,就必灭清。
此次高阳城的战役中,孙家可谓是死伤无数,五个儿子、六个孙子、还有两个侄儿皆战死,可以说是举家殉国。经文献记载,孙承宗的后人可谓是少之又少,但还是有血脉流传世间。
在孙承宗的子孙后代中,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名字——孙中山。孙中山是他第十九代的孙子。三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谁都未料到,他的后代为他报仇雪恨,并将他临死之际的愿望实现了。
从孙承宗的一生事迹来看,他确实是明朝名副其实的大将军。然对他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有人说大明朝却是是葬送在他的手中,也有人说他是大明的功臣。但是在笔者所了解的有关于他的历史文化中,大明朝正在在他的带领下,一次一次地转危为安。
可能中间他多多少少犯过错事,但是他对大明朝的付出、剖头颅洒热血的事迹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正所谓人无完人。即使是我们有时候也会犯错,但是有时候过大于错,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他所犯过的错,而忽视他所对大明朝做出的贡献。
想想在他临死的时候,依然还那么说出决绝的话“只要我孙氏还有一人在,就必灭清。”可见他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好将军。
同时,孙承宗由一个文人变成武将,这中间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一次次在国家的安危,勇敢地站出来。这种勇气是我们所要学习。
即使最后自己手中无权,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依然为了国家,而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故我们要向他致敬!最后希望青年们向他学习,为了国家能够奉献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