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学-散文有什么区别?!
文雪文学
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又称语言艺术,它以语言为媒介和手段,通过审美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发挥其各种社会作用。
文学观念的演变
“文学”一词在中国古籍中由来已久,但其含义不同于现代美学中的语言艺术概念。在先秦时代,“文学”同时具有“文章”和“博学”的双重含义,即近代提到的文学、哲学、历史学都包含在“文学”之中。到了汉代,人们开始区分“文”与“学”、“文章”与“文”,把文艺作品称为“文学”,把学术作品称为“学”或“文学”——这与现代“文学”一词的含义大相径庭。到了魏晋南北朝,一方面,很多人还在用汉代的说法,把现代文学称为“文章”,把现代学术称为“文学”;另一方面,很多人已经开始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文学”和“文章”,即两者都用来代表现代文学,而学术著作则被称为“经学”、“史学”、“玄学”等等。但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强调“文以明道为宗”或“文以道为宗”,出现了重道轻文的倾向,于是不太注意“文”与“学”的区别,“文”与“博学”重新合二为一,“文”字成为所有学术界的统称。直到清代,“文学”一词通常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清末民初学者张在《文学》一文中说:“一个作家之所以叫文学,是因为他有写在竹帛上的文字,他的法体叫文学。”文学作为一个特指语言艺术的美学术语,是在20世纪初,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在中国被定义并广泛使用的。从此,“文学”这个概念严格排除了非艺术的含义,成为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
在西方,“lit(t)era tura”〔拉丁语中的lit(t)eratura〕一词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是指一切用语言记录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们的思想作品;狭义的文学是指语言艺术。专门指语言艺术的“文学”一词只是在近代,尤其是公元18世纪以后才被广泛使用,取代了以前的“诗歌”和“诗歌的艺术”等术语。
人们对文学的本质和特征的认识过程,文学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精神现象,在社会的必然要求下产生后(见《文学的起源》),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经历了自身的发展过程(见《文学的发展》)。而且,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民族的文学通常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汉赋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产生并兴盛于汉代,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衰落。史诗这种文学形式在古希腊产生并兴盛,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都有其历史和社会的必然性,都有其自身的民族特色。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学与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传承关系,存在着时代和阶级性质的差异,也可以找到它们的内在依据。
随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逐渐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了文学的本质和特征。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们对文学现象(或者说当时混乱的意识现象中的文学因素)的认识自然是幼稚和粗心的,文学(以及其他艺术现象)往往被视为上帝的恩赐。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学自身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学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在中国先秦时期,虽然人们还是把文学和学术混为一谈;但我们对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诗歌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尚书·虞书顺典》有“诗言志”之说(见《言志·缘分》)。后来孔子又论述了诗歌“兴、关、群、远”的社会功能。荀子注意到了诗歌和音乐的审美力量。汉代《诗序·礼记》强调诗乐的抒情性,论述了诗乐与时代和现实的关系(见《诗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丕、陆机、刘勰、钟嵘在他们的文学理论著作中进一步把握了文学的本质和特征。他们强调文学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审美本质,诗歌是指物、形,写的是感情贫乏的事物。区分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指出了“思”和“情”对文学创作的特殊意义;注意,作家的性格、气质和学识对文学创作和作品风格有重要影响;同时提出了“文气”、“神韵”、“风力”、“格调”、“趣味”等一系列新概念来说明文学的许多特殊品格(见《典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此后,从隋唐到明清一千多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获得的对文学性质和特点的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以更微妙的方式把握了文学的许多品格。唐代从日本来唐的皎然、刘禹锡、金钢等人提出了诗歌中“境界”的概念,初步探讨了诗歌的主观感受、意义与客观景物、意象相结合而产生的艺术境界的特征(见意境)。白居易强调文学要为时、为物而写,韩愈提倡明道。宋代严羽认为诗歌有“绝料”和“绝趣”,他引用了“妙悟”和“趣”(见《沧浪诗话》中的趣论)。明代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公安派主张诗歌要“独抒性灵”(见《性灵说》);清代叶燮认为诗歌是主观的“才、勇、识、力”与客观的“理、物、情”相结合的产物,等等。他们都对抒情文学的特殊性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对于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的特点,明清时期很多文人学者开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李渔在《随想爱》中论述了一系列戏曲的特殊规律,金、毛宗岗在《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评论中阐述了人物的创作规律。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吸收西方的一些美学思想,并与中国古典美学相结合,来观察和解释文学现象。如梁启超强调小说与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密切关系,阐述小说中“吸”、“浸”、“刺”、“提”的艺术感染力;王国维接受了康德尤其是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主张文学的本质是“解脱”人生的痛苦,并总结了中国历代关于诗歌“意境”或“境界”的论述,对这一概念作了全面的界定。五四以后,对文学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经过漫长的中世纪,到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再到18和19世纪的资产阶级许多相当完整而精确的美学体系的形成,对文学的性质和特征也有了由浅入深的认识。但又表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与中国的审美大相径庭。
。。。。。。
不同的文学流派和类型
在整个艺术领域,文学是一种有自己特色的文体。就文学本身而言,它有各种体裁和类型。
中国古代有所谓“散文”“笔”或“诗”“笔”,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中国现代美学通常将文学分为四种体裁: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文学。
在西方美学中,也有人把文学分为诗歌和散文两种基本类型。
还有人根据内在本质,即文学所反映的对象和内容,以及用来塑造形象的方法,把文学现象分为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三类。
虽然文学的不同流派和类别之间存在着一般性的差异,但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无论什么体裁、什么种类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同一性和统一性。它们都是以作品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家对作品的理解、评价以及融化在其中的思想感情为内容,以内容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辩证地、完美地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见文学作品)。
(杜书瀛)
萧硕的小说
文学体裁之一。以散文的形式表现叙事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描写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情感、心理状态和活动的环境,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这部小说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鲁迅说:“至于现在研究文学史的人,大都承认小说起源于神话。因为原始人,生活在野外,见多识广,不会经常变化——比如风、雨、地震等。-他们有不可预测的抵抗力,这很令人惊讶。他们认为万物必有主宰,所以取名为神。想象上帝的生活和行为。比如中国说盘古开天辟地,这就成功了‘神话’。从神话的演变来看,故事逐渐接近人性,外貌很可能是个‘半神’。比如古代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都是在常人之上的,因为他们是上天赋予的。比如Judie吞吞蛋做生意,姚十几天就出来了,姚出手了,都是异于常人的。这些口头传统被现代人称为“传说”。从这种演变中,商业被归类为历史;奇闻变成了小说。”(《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版)先秦两汉的历史传记散文积累了丰富的讲故事、写人物的经验,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但这些小说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多为片段。直到唐代传奇小说,才逐渐形成更加曲折、复杂、完整的故事情节。宋元时期出现了讲故事的小说,明代出现了文人创作的讲故事的书。经过这样的发展,中国古代小说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五四以后的现代白话小说吸收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优点,广泛借鉴了外国小说,特别是19世纪西欧和俄国小说的创作经验,使小说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小说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重要和最繁荣的类型。
小说的要素
情节是小说的第一要素。情节是人物的历史,是表现人物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和各种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任何故事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也是必要条件。小说的情节是叙事性的,但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和命运的变化而展开的。反映生活内容丰富、描写人物众多的小说,往往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有一个主要的中心情节和几个次要的次要情节。
人物的刻画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元素。小说在故事的发展中,要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状态,再现鲜明的个性。也有只写一个人物的小说,但通常总是描写一个以上的人物,而且除了主要人物,小说的主角之外,还描写了许多次要人物。
对人物生活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的详细描写,也是小说不可或缺的元素。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物关系、人文风俗和自然风光。
一部小说必须具备上述要素,但并不是所有具备上述要素的文学作品都是小说。散文或以散文为基础的形式将小说与诗歌区分开来;描写内容不受舞台时空限制,这使其有别于戏剧文学;艺术的虚构使它区别于纪实散文和传记文学。然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小说是从神话、史诗、戏剧、纪实散文和传记文学中吸取营养而发展起来的。
在现代文学的发展中,一些现代主义流派认为小说不需要情节,不需要刻画人物性格和典型形象,也不需要详细描写环境。他们强调“自我表现”,主张孤立地描述人的情绪和潜意识心理。
小说分类
小说按篇幅分为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小说是指描述复杂事件和众多人物并反映更广泛的社会和历史图景的长篇作品。
小说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比如在题材上,中世纪欧洲有骑士小说,16世纪西班牙有流浪小说,18世纪英国有感伤小说,法国有哲理小说,等等。中国古代小说也是从题材上划分的。比如宋代就有胭脂、公案、鬼等类别;明清时期,有英雄传说;清代有才子佳人小说和谴责小说;近代有社会问题小说、心理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童话、惊悚、侦探小说、反特小说、推理小说。
在其历史发展中,小说不仅反映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生活内容,而且丰富和改变了表现形式和技巧。在人称上,大部分小说都采用第三人称的故事风格,尤其是小说,作者只是对所写的故事进行客观的叙述。但也有第一人称小说,作者以“我”的身份给读者讲故事,或者采用书信体、日记体、自传体等等。另外,也有人使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在语言方面,中国有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五四以来的现代小说融合了古今中外小说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形成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面貌。现代小说继承了古代小说的特点,如人物描写上的“粗线条与工笔相结合”,以及“分与合相结合,疏密交替,散与实相似”(茅盾《文学的民族形式》,茅盾评论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版),还吸收了外国,特别是西欧和俄国。随着影视的兴起,还有电影小说和电视小说。现代小说的表达手段几乎是无限的,小说有能力描述生活中存在的一切可以用语言表达的现象。除了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之外,还可以描写人的感情、幻想甚至梦境,这就使得生动描绘存在于浩瀚时空的历史图景和某一空间人物心中的精神世界成为可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小说还可以借助作者的叙述、议论和抒情,使其艺术表现获得哲理和诗意的光彩,从而增强作品的思想容量和艺术魅力。因此,现代小说是文学中最具表现力的体裁。
(王淑洋)
三问散文
文学体裁之一。其概念古今不同。古文是指区别于韵文和骈文的散文,包括经典和史书。中国的文学散文是从应用写作和学术著作(最早的是经典、历史、哲人)发展而来的,从来没有脱离过应用写作和学术著作。
中国的散文历史悠久。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文字文学的萌芽。周代出现了大量的历史杂文和诸子百家的名作,其中许多或部分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秦汉散文是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特别是东汉以后,除了子、史的专著之外,开始出现书、注、碑、铭、辩、序等各种文体的个人杂文。最初,它们只是子史著作的表达工具,因而取得了一定的独立地位。魏晋南北朝是古文发展变化的时期。诗、赋、骈文的繁荣,一方面造成了散文的衰落,另一方面为散文修辞技巧和文采的提高准备了条件。唐宋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实际上是一场对文体、风格、文学语言的全面改革运动。在其推动下,从唐宋到明清,文学散文逐渐出现,产生了山水、寓言、传记、杂文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姚鼐的《清代古文汇编》是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分类的一部力作。它将文章分为13类:议论文、序跋、奏疏、书言、赠序、圣旨、传记、墓志铭、杂注、题跋、颂、颂、丧,全面反映了我国古文的风貌。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近年来,由于叙事散文中的报告文学和议论散文中的杂文已经发展成为独特的文学样式,人们倾向于将其从散文的范畴中划分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散文的狭义概念,即指以抒情为主或抒情与叙事并重的“散文小品”。
现代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要求对真人真事的描写,或者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散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必须是生活中真实的,至少要有相当的依据;但它允许的艺术处理程度大于报告文学,强调人物事件的主要方面符合客观真实,不像报告文学要求人物的言行,以及时间、地点、事件都必须准确。散文中的“我”往往是作者本人,与小说中的“我”有很大不同。由于散文能够真实、快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问题,直接表达作者的认识和感受,所以优秀的散文作品与小说、戏剧等文体相比,具有“轻骑兵”的作用。
散文与小说、戏剧不同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反映现实生活,注重作者的生活感受,不要求人物情节完整,选材构思灵活,抒情性强。比如鲁迅的散文,往往抓住人、事、景、物或者一些内在关联的生活片段来表达某种理解和感受,而不像小说、戏剧那样追求丰满的人物和完整的情节。作者写这个人或这个事件,不是为了表现,而是写这个人和这个事件对自己的印象、感受和影响,从而感染或启迪读者。散文的这个特点和诗歌很像,只是没有诗歌那么高度凝练,表达相对自由随性。
此外,由于散文可以集叙事、抒情、议论的功能于一身,而且自由灵活,可以有所侧重,其表现形式比小说、戏剧文学更为多样,各种杂感、短评、杂文、小品、通信、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可以纳入散文范畴。同时,散文可以“一瞬间看今昔,一瞬间抚遍天下”,便于多方面反映现实。只要内容健康,富有生活情趣,能给人以灵感和美的享受,就能成为优秀的散文篇章。所以鲁迅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很随便的,是有瑕疵的。”(《怎么办》)这里的“随心所欲”指的是散文灵活不拘一格的风格,可以描写,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一样,通过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进行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还可以像诗歌一样,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一定的意境。但是,散文体裁和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不应该理解为可以不假思索地写作。相反,只有它的篇幅短,才要求艺术的本质,才要求它的自然和质朴,更要注重诗性和文采。散文是辩证统一的,既贵又忌讳。无论是讲究构思巧妙的小品,还是结构自然、不需要太多切割功夫的小品,都要努力通过“形散神散”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定的意境,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感受,也要把里面的故事和外面的世界融为一体,把诗意和境界交织在一起,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同时,为了创造出清新优美的意境,在语言方面,散文应简洁、短小、凝练、优美、朴实自然,充满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并具有作家鲜明的风格特征。
(王振民、闫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