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亚文化的历史文化影响

哥特人原本是一群东日耳曼人,对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影响很大。在某些地方,“哥特”一词带有轻蔑的口吻:罗马帝国灭亡时,暗指野蛮人,未开化;在欧洲被基督教化,就意味着成为异教徒。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建筑被称为哥特式建筑,与当时流行的古典建筑相比,被认为是一种过时的建筑风格。

然而,在17世纪后期的英国,对中世纪的怀念让人们对中世纪的哥特式废墟着迷。此外,它还经常与中世纪的浪漫故事、罗马天主教信仰和超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在英国,哥特复兴的粉丝以霍勒斯·沃波尔为首。

霍勒斯·沃波尔于1764年出版了《奥特朗托城堡》,18世纪末建立了哥特小说文学。此时的“哥特”更接近现代意义。他最初声称,这本书是他发现并重新发行的中世纪传奇小说,因此哥特式小说经常与伪造的文件结合在一起,以增加其影响力。从那以后,“哥特”这个词就经常和恐怖、病态、黑暗、超自然、滑稽、自嘲联系在一起。哥特式小说建立了许多后恐怖文学和电影的形象,如墓地,城堡或教堂的废墟,鬼魂,吸血鬼,噩梦,被诅咒的家庭,活埋和骇人听闻的情节。另一个著名的元素是哥特式的恶棍,后来发展成为拜伦式的英雄。最著名的哥特反派是吸血鬼德拉库拉(Dracula),他最早出现在布拉姆·斯托克(braam stock)的小说中,后来通过恐怖电影的传播而出名。

恐怖电影的形象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30年代的环球电影,然后是搞笑的B级恐怖电影《来自外太空的9号计划》和哈默电影公司的恐怖电影。在1960年代,电视连续剧《亚当斯一家》和《明斯特一家》将这些刻板印象添加到滑稽喜剧中。

后朋克中一些阴暗、大气的音乐和服装元素,从这个角度可以称之为“哥特”。用“哥特”来形容这类音乐,后来的追随者称之为“哥特”。哥特小说对哥特文化的影响可以在很多诗歌和音乐中找到,虽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来自于恐怖电影和电视的公众印象。尤其是拜伦式英雄,是哥特男性形象的重要开创者,贝拉·路高西扮演的德拉库拉形象非常符合早期哥特的喜好。他们被卢戈西优雅神秘的气质所吸引。有人认为包豪斯在1979年8月发行的第一首单曲《贝拉·路高西之死》是哥特亚文化的开端,虽然其他更早的艺术电影运动也影响了哥特风格。早期的著名人物包括Siouxsie乐队的苏西克女妖和Banshees乐队和诅咒乐队的戴夫·凡尼安。一些包豪斯成员是优秀的艺术生或活跃的艺术家。

一些早期的哥特摇滚和死亡摇滚艺术家吸收了传统恐怖电影的形象,从恐怖电影的配乐中寻找灵感。他们的观众用合适的服装和道具来回应。从蝙蝠洞开始,盘旋的烟雾、橡胶蝙蝠、蜘蛛网等一些标准的恐怖电影道具成为了哥特俱乐部的装饰品。虽然这些元素最初只是作为一个笑话用在音乐或外观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乐队或其成员开始认真对待它。因此,忧郁、超自然、神秘主义成为亚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1983中,由大卫·鲍伊、凯瑟琳·德纳芙和苏珊·莎兰主演的吸血鬼电影《饥饿》突出了恐怖和哥特之间的关系。哥特摇滚乐队包豪斯也在电影中演唱了贝拉·路高西的《死者》。从65438年到0993年,英国惠特比因为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成为德国人在英国最大的活动场所。

《沉睡谷》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部美国哥特小说,作者是断头谷的华盛顿·欧文(1820年与李伯大梦一起出版),描写了到达新大陆后的黑暗与黑暗。这个故事是欧文在英国时写的,取材于居住在纽约哈德逊河流域的荷兰移民所描述的著名传说。虽然故事在1922年首次被改编成电影,由饰演伊卡博德·克兰,但其故事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流行文化中,在1949年的动画电影《易老师与小蛤蟆的冒险》中加入了《不眠谷》和《柳林风声》。九年后,《断头谷》成为广受欢迎的《迪士尼选集》电视连续剧之一。

虽然直到1980才拍摄了第二部真人电影(由杰夫·高布伦主演),但到了1999年,蒂姆·伯顿导演的电影《断头谷》取得了辉煌的票房。蒂姆·波顿以其融合了虚构、奇幻和恐怖的作品而闻名,如《剪刀手爱德华》、《冥界驱魔人》和《蝙蝠侠》,这些作品赋予了他足够的能力去创造一个童话,但却充满了黑暗和阴郁。伯顿和迪士尼版本的最大区别在于,他给克莱恩的戏份和《沉睡谷》一样多。在欧文的原著中,沉睡谷(克里斯托弗·沃肯饰)是一个死去的黑森雇佣兵,但伯顿用了大量传统的哥特式、可怕的、中世纪的、好奇的形象赋予了沉睡谷生命力。

言情、哥特、恐怖文学在整个哥特亚文化的演变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济慈、坡、洛夫克拉夫特、波德莱尔等作家,他们的深色眼线和黑色礼服成为哥特文化的标志之一。

影响哥特世界的新文学浪潮是安妮·赖斯,他重新想象了吸血鬼的概念。莱斯将她的脚色描述为在永恒和孤独中挣扎,因其矛盾或不幸的性别而深深吸引了哥特读者,并使她的作品在八九十年代大受欢迎。她的书近年来被改编成电影,比如著名的《夜访吸血鬼》和《被诅咒的女王》。哥特直接或间接地出现在电影中。后者涉及进入21世纪后哥特世界最近的一些变化。自从哥特亚文化建立以来,哥特与恐怖小说的关系几乎成了老生常谈,小说或电影中也经常出现哥特脚色。比如漫画《乌鸦》就直接描述了哥特音乐和风格。尼尔·盖曼广受好评的漫画小说系列《睡魔》中的梦和死两姐妹影响了哥特的形象。安妮·赖斯的系列电影《吸血鬼编年史》和知名角色扮演游戏《黑暗世界》(The Dark World),尤其是《吸血鬼:躲避世界的血族》(Vampires: Blood Clans),也提到了哥特音乐和文化,鼓励人们对哥特的兴趣。日本动画、黑客等赛博朋克科幻电影和Shadowrun纸质游戏与哥特毫无关系,但也增加了人们对哥特世界的兴趣,推动了赛博文化或工业/哥特融合音乐、工业音乐的流行。

在美剧《重返犯罪现场》中,宝蕾·佩雷特饰演的艾比·修托(Abby Sciuto)是一个独特的哥特人,在主角身边担任一名出色的法医科学家。哥特文化影响了许多艺术家,不仅是音乐家,还有画家和摄影师。尤其是关于神秘、病态、浪漫题材的作品。在摄影和绘画中,它的范围从色情到吸血鬼或鬼魂的浪漫图像。与哥特小说、前拉斐尔派或新艺术运动类似,他们在作品中更喜欢阴暗忧郁的色彩和情绪。在艺术界,安·苏沃斯以其黑暗的、以夜晚为主题的作品和强烈的哥特式图像而闻名。

杰拉德·布洛姆、内内·托马斯、路易斯·罗约、戴夫·马卡基、约宁·瓦斯奎兹、特雷弗·布朗、维多利亚·弗朗斯和美国漫画家詹姆斯·奥巴尔等一些插画师的作品都类似哥特式风格。瑞士的H R Giger凭借罗利·斯科特导演的电影《异形》成为最早为现代电影中的哥特式/工业外观做出贡献的插图画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