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的武侠有哪些独特之处?

第一,“武侠”是武侠小说的基本元素,所以很多人根据这个特点把“武侠小说”称为“武侠小说”,要么不屑一顾,要么穷追不舍。可见“武”字很醒目。但是,很多人对“武”的理解并不正确。那么,“武”字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呢?

第二,真正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娱乐性的文字游戏,还有精致的文艺,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这样的艺术,它没有渲染暴力血腥的场面,相反,它不仅满足了我们的侠义之梦,还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享受。那么,金庸武侠小说有哪些鲜明的特点呢?

第三,在金庸的作品中,还有很多武侠引起我们对人体的想象。它通过武术来探讨人体的极限,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疑问。人能跑多快?你能跳多高?你能举起多少?这种对人体极限的讨论和中国古代武侠小说有什么不同?他们和西方有什么区别?

4.金庸在其武侠小说中,对武侠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非凡的想象。而且金庸对武侠的描写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甚至,他小说里的人物,会什么样的武功,平时用什么样的武器,都是很严格的,就像中国著名文学《水浒传》里安排的那样。

5.如果我们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不难发现,在金庸的作品中,越是熟练的人,越不注重武器,越不愿意使用。武功高强的战士,平时喜欢用手。即使使用武器,也是装饰性很强的剑,实用性很强的刀很少使用。那么,这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和历史渊源呢?

(全文)

朋友们,你们好!上节课,我们讨论了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通过对传统武侠小说中武功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到了现代阶段,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才大受赞赏,这也成为了新武侠小说把纸上武功写到顶峰的一个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以金庸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中的武侠描写。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成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通俗文学之一。那么,通过金庸小说中对武侠的描写,我们来看看。二十世纪下半叶,“武术”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被讨论到了什么样的高度?

金庸小说虽然可以从各个方面进入,但既然也属于武侠小说,我们不妨从“武侠”的角度来看。但我们主要谈的不是说金庸小说里写的武功好不好,而是透过“武功”看到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含义。

正因为武侠小说的基本元素之一是“武侠”,所以社会上相当多的人称之为“武侠小说”。很多中学老师没收学生的武侠小说。他的理由是不让他们看武侠,也就是说孩子看了这本书就会经常打架。但在我看来,孩子之间打架不一定都是坏事。如果一个民族的孩子小时候不打仗,这个民族一定会灭亡。不是我煽情。不是我煽情。因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民族,怎么会有生命力?它没有生命力。让我们看看那些我们尊敬的所谓强国。孩子从小就随便打架。但不要打破它,在合理的范围内战斗。至于看武侠小说,会影响学习吗?这个还没算。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很多伟人、著名人物——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才,年轻时都读过武侠小说。

最近刚刚去世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我关注他的一生。年轻的时候也看过《封神演义》、《三侠五义》、《岳传》,年轻的时候也看过这些作品。这些作品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想象力,他将来即使从事数学、科学、文化,也会大有作为。社会上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对武侠小说产生误解,是因为我们对“武”这个概念产生了误解,对“武”这个字理解错误,理解不恰当。“武”,当我们经常思考这个词的时候,它能翻译成外语吗?让我们考虑一下如何把“武”这个词翻译成外语。其实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史。中国文化的许多概念是在古代形成的。当我们形成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多其他文明还没有达到类似的水平,很多其他民族还在树上爬行!和我们平等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比如《武》。

我们自古就有“武”字。古时候有个军事家叫孙武。这个“武”是什么意思?“武”是打架吗?他的母亲和父亲给他取名为“孙斗”?他是叫孙武吗?“武”怎么翻译?是暴力吗?是战争吗?是打架吗?没有一个是对的,但它们之间似乎有关系。好像都是有关系的。那我们就把“武”字拆开来说吧。吴的结构是怎样的?是两个字,一个是停,一个是走——停,开战,不要再开战。那么拆解完这个词,我们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啊!原来的“武”不是拿起武器打别人,而是停止战斗——放下武器,放下武器为武。当我们想到这个意思的时候,我们对“物”这个词的理解就豁然丰富了。但是是不是说完全不打就叫“武”呢?没人打,把武器都扔了销毁,也不是绝对的。别说了——首先,你得有。没有它,你为什么停下来?没有武器,你放下什么武器?佛教有句话叫“放下屠刀成佛”——你没有屠刀,你放什么?一个人绑着手打不过一只鸡,然后你说,我爱和平。是不是很可笑?一点实力都没有的人说自己“爱好和平”,要么是骗人的,要么是懦夫之言。

所以“武”这个词有两层意思。首先你要有武器,然后你要放下武器。所以中国概念中的“武”字本身就包含了战争与和平两个元素,这两个元素同时包含在其中。就战争与和平的对立统一关系而言,它已自然而然地包含在中国人对“武”字的理解中,其中包含了打与不打。所以要正确理解这个概念并不容易。

我们今天说,今天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但是在和平发展的时代,是不是应该解散所有的军队,销毁所有的武器,这样才能和平发展?什么能保证和平发展?如果没有解放军万里长城,怎么和平发展?所以左倾和右倾的认识都会惹事。社会上那么多人不太理解武侠小说,是因为他把“武侠”简单地想象成了暴力和打斗——而社会上确实有很多武侠小说,粗制滥造的武侠小说确实充斥着无聊和低级的打斗,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武侠教科书。那些书确实影响不好,所以那些书才是一些人看不起武侠小说的真正原因。

如果有人说不喜欢武侠小说,也可以理解。前几年王朔先生批判金庸小说的时候,他说的一些道理可能不太适合金庸小说。但对于其他一些武侠小说来说,却是一针见血。王朔老师说,那些武侠小说无缘无故就打起来了,大家好像都有深仇大恨,所以就无缘无故就打起来了!我们知道金庸小说不是这样的。但确实有大量那样的小说,所以王朔先生对那些小说的批评是合理的。

那么为什么武侠迷普遍推崇金庸小说呢?其实我知道很多读者只喜欢看金庸小说,不喜欢看其他武侠小说。原因是什么?即金庸武侠小说抓住了“武侠”的丰富内涵。而不是把“武术”变成格斗的表演,用一个艺术术语叫“武术唱功”。金庸完全做到了“武功唱”。“武林中唱”原本是京剧的一个术语。京剧里有武戏,也有文戏,所以绝大部分优秀作品都是文戏。但也有武术大师,例如盖叫天——就像大师一样。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大师呢?如果这部武侠剧在舞台上只是一个翻牌,一个姿态,那就成不了大师。武侠要用文字唱出,武侠要唱出精神和文化。从金庸的作品来看,金庸的“武功唱”,就是他把武功做到了艺术性、道德性、观赏性。如果不是,如果你反艺术,不好看;如果你反道德,不道德,就不会有那么多爱他作品的读者。如果用今天视觉艺术的术语来说,可以说金庸的武侠是视觉美的。这个不太好理解。

有人说,格斗有视觉美感吗?是在美化暴力吗?这一点,我们要抛开具体的道德立场,客观看待。在人类的本性中,有一种潜在的观看权力和灾难的欲望。比如我们每个人都不想遭遇灾难,但是每个人都喜欢看灾难片。灾难片票房很高。美国大片表现了地球的毁灭和一艘船的沉没。观众非常多。每个人都喜欢看那种非常刺激和冒险的电影。为什么?这揭示了人性中的什么样的奥秘?我们一大群人坐在黑暗的大厅里,安全的吃着薯条,然后看着屏幕上的人倒霉,在地震,山体滑坡,海裂。这是人之常情。人其实是在别人的灾难中感受到自己的安全感的。那一刻你意识到,啊!我活得很幸福!这是人之常情。就像看灾难和暴力一样,是符合人的本能的,但是人要把这种本能和现实中的道德区分开来。现实生活中不能幸灾乐祸。现实生活中的幸灾乐祸,应该在艺术中解决,金庸笔下的视觉美的武侠,就是符合这个审美规律的。我们很多人在看金庸笔下的武侠场景时,感受到的不是血腥暴力,也不是让人浮躁想打架的感觉。没有人看过金庸的小说,想出去和别人打架。我没接触过这样的读者,没人看的时候会有生理上的厌恶。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两个人打架,如果这两个人会功夫,可能会打得很好,但是大部分打架都不好看。有时候看到打架,我们会有生理上的厌恶。

如果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头打下来,我们会觉得难以忍受,尤其是女同性恋会觉得恶心,从来不去看,会本能地捂着眼睛,因为不好看,会让人生理上恶心。在这一点上,金庸的小说不同于其他作家。

比如古龙,他也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但是古龙写武侠的时候,有时候会刻意夸大一些血腥的场面,带有血腥的气息。这不一定是错的。这可能是出于古龙自身的艺术考虑。他只是想让你看看这把剑是怎么被刺穿的,血是怎么从他的喉咙里喷出来的。也许他会这样写。但是,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不习惯这样写。让我们看看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的电影和中国的电视。每当有残酷的一幕,我们就省略。我们中国人拍电影,比如斩首的场景,刀举了又掉,然后后面的场景省略了,或者屏幕红了,说明头已经被砍了,你就看不到了,头其实是砍下来的,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其他民族的艺术往往不是这样的。记得小时候,一开始,我们都是看中国电影。比如革命烈士被敌人严刑拷打,鞭子举了又掉。我没有看到他摔在人肉上,所以省略了下面。后来看到一些其他民族的电影,一开始是很震惊的。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拍,我看到一把刀掉下来,砍掉一个人的胳膊,它掉在地上。一开始我以为别人的片子是怎么拍出来的,很真实。一开始我觉得它们很真实,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心理上就觉得很难受,或者觉得这个东西很刺激。兴奋的结果是让人不舒服。看完电影回去影响我吃饭睡觉。这一次,反过来,我想,我们中国人早就想到了这一点。这是糟糕的艺术,或者叫粗糙的艺术,因为它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用这种血腥的场面来刺激人。

比如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比如为了表现坏人,坏人打好人,抡大棒,抡大刀,抡大枪,把老百姓打得稀烂。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暴力的场景。金庸小说不是这样的。他不会仔细描述伤者的伤口,伤口是怎么腐烂的,有多少虫子爬在上面。他不会这样写的。他没有写那张恶心的照片。这正好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金庸的武侠,在很多场合,看起来不是武侠,而是舞蹈。

武术和舞蹈的区别,比如我们举个例子。洪七公和黄蓉打架的时候,洪七公教黄蓉功夫,两个人打架,一个白发飘飘的老头;一个年轻的女孩,一个年轻的美人。这两个人闪着光,腾跃着,紧张地打斗着。你看起来像武侠,但是在你心中激起的审美效果是武侠吗?不,那是芭蕾——你得到的审美享受和看芭蕾是一样的。是芭蕾里的二重唱!

金庸本人是学芭蕾的,金庸是专门学芭蕾的,所以你说现场其实是舞蹈。从这个例子可以想到金庸作品中的很多场景。其实你看到的都是跳舞。你所看到的,在舞台上,在屏幕上,似乎都是带有艺术规律的人体动态。你欣赏的是一种人体的动态美,不是打人的美,不是打人时疼痛的美,而是一种动态美。还有很多武侠,是金庸笔下唤起的,是我们对人体的想象。

上节课我说过,武侠小说进入20世纪以后,武侠发展了,变得特别突出。但在古代武侠小说中,并没有这种说法,无论是刘、关、张、jy、林冲还是,他们的武功都是粗略的,也没有说他的师傅是谁,只是说他学的是哪个门派,来自哪个山头。似乎他们都生活在我们周围,衙门里的小官员江,政府帮助的小工jy。或者有的是阮小二、阮小五,阮是个渔夫,都是普通人,没讲他们练过什么武功,也没讲是谁把它交给他师父的。然后后来他们联手造反,跑到了梁山,所以这个武功描写很简单,没有讲他们是怎么练的一刀一枪。为什么会这样?

那么联系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就能找到一些原因,因为在古代,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了自信。古代人靠自己解决了很多问题,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客人来了要泡茶,要自己劈柴、生火、放壶、倒水,每个环节都要靠自己的身体解决,而不是靠自己。我们的身体现在越来越没用了,我们的身体也越来越没用了。在20世纪,人们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古代打架靠人体解决,靠人体与人体的斗争解决。即使你拿着武器,你的身体仍然在操纵它,所以肉搏战是古代解决战斗最直接的方法。所以那时候人们并不觉得这个身体没用。人和身体是一体的,我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是我。自从人类战争以后,进入热武器时代以后,既然不依靠身体就能杀死对方,他就躲得远远的,拇指手指一按,“啪”的一声,人就倒了。这太棒了。不管我多无聊,他都180多斤,我才80斤。我可以杀了他。这很奇怪。自从发生了这件事,情况就变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肉体根本不用见面,不用见面就能解决问题。坐在办公室里按一个按钮,就能毁掉成千上万人的身体。这时候人的异化就会加深。马克思说大工业生产以后,带来了人的异化。但马克思当时并没有预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可以异化到这样的程度,并没有把杀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当作一回事。当我们用自己的一个身体打另一个身体,把他压下去的时候,我们会清楚地看到这残酷的一幕。但是当你站在办公室里,毁掉几千个人的尸体,你并不觉得这很残忍。和玩电脑游戏差不多。玩电脑游戏的时候,随便杀一大堆“人”,让孩子觉得很好玩。长大后还是坐在这个办公室里按鼠标,毁了很多人。他觉得这只是数字的增减,我对自己的身体没有感觉。不会觉得别人在哭,在流血,也不会觉得别人被拆散,自己家破人亡。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人体还有什么用!

这是一个从现代人头脑中产生的问题。身体和生命有什么关系?我们的生命真的包含在我们的身体里吗?所以这个时候,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武侠小说不自觉的开始探索人体的极限。那么在西方,西方通过体育和奥运模式来讨论这个问题。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迷恋奥运会?奥运会没有那么疯狂。现在这个四年一度的奥运会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大家都愿意看奥运会。仔细想想。很奇怪,奥运会单调乏味。总是那些事件。为什么那么多人去看?你到底在看什么?奥运会,它对破纪录的不断追求,让我们人类不断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悬念。比如100米能冲刺多快?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拿金牌的问题,这是一个人体的问题。之前说100米跑不进11秒,后来被打破了。他们说不可能10秒跑完,坏了...这个记录不断被打破,人们开始疯狂。这个人能跑多快?看你能跑多快?人能做什么?

所以这里就带了“极限”的概念——我们会问,人能跑多快?你能跳多高?你能举起多少?一个人赤手空拳能打多少人?这就成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武侠小说中都是以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来描述的。人体可以玩什么花?这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比如科学家一路预言,未来人的身体会越来越没用。有人说,一百年后,人们将只有一个大脑,但胳膊细腿短,因为他们的胳膊和腿没有用了,他们的身体越来越弱。然后,科学家一路预言,恰恰相反,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吃很多药,采取很多健身措施。以后他们的个人体验会越来越强,会比古人更好。科学家的意见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恰恰说明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质疑的阶段,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身体未来会向哪里发展。

回到金庸小说,金庸武侠中的武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他的小说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是因为在武功上超越了前辈。梁羽生先生曾经说过,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侠,但是没有侠义。梁羽生的话,他是在强调侠义的重要性。但也有可能是他过分强调了侠义的重要性,对这种“武功”不够重视。所以,如果梁羽生先生的武侠读得少,他会觉得精彩;看多了,难免会觉得有相似之处,有些场景似曾相识。所以古龙等一些作家曾经嘲讽和模仿过他的一些写作方法和套路。金庸的武侠和他的小说一样,不仅在每一部小说里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且在他的武侠里也尽量做到与众不同。他作品中的人物,每个人用什么武器,什么武功,都不是随便安排的。但和水浒一样,直接继承了古代最伟大的武侠小说《水浒传》,是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命运和此时此地的情况来安排的。

记得小时候看水浒传。我是在全国都在评水浒的时候看水浒的。当时他批评水浒,说一部水浒的好处就是“投降”。然后那时候我小学的时候,把水浒传读的很透彻,100个人物的名字,绰号,兵器都记得很清楚。我当时就觉得武器是这个人的一部分,因为在作者看来,每个人用什么武器都离不开他的性格,他的打法和这个人的灵魂是一致的。例如,让我们想象一个人像李悝jy和李悝jy,“黑旋风”李悝jy,谁必须使用两把斧头。如果李悝jy不用这把斧子,他会造一把光剑,这不是李悝jy。立刻,李悝jy的形象崩溃了。就因为这个武器做错了,就崩溃了。由于李悝jy的形象,他的两个轴是不可分割的。鲁智深必须使用熟铁禅杖。谁都改变不了。而金庸的武功和武器几乎是不可替代的。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尤其是主角,他的性格,他用的武功都留在了读者的脑海里。比如梅超风的武功是什么?“九阴,白骨爪”。梅超风的性格又冷又毒,所以用了“九阴白骨爪”的武功,一爪戳下去,人的头上就出现了九个洞。每天晚上,她都在山顶上放一些骷髅,在那里练习和戳。所以梅超风的形象是恐怖的,武侠和她的性格是一致的。

洪七公、郭靖、冯晓等正派英雄所用的代表武功是“十八掌降龙”,每一掌都是排山倒海,以实力为后盾,光明磊落。还有一种武术叫“打狗棒”。如果他使用武器,他使用“打狗棒”,这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武术..冯晓曾经用过它。最基础的武术,叫“太祖长拳”,是武术入门。但是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有了专家的使用,就强大了。我们看金庸写这位大师的武功,据说如长江。让我们看看,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它关注的不是那些奇怪的负面的东西,而是无尽的后劲和“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精神。

我们不难发现,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一个人越熟练,越不愿意使用一种武器。最高的战士喜欢用手掌,大多数人都喜欢用,偶尔他也会用武器。使用武器是不实际的,通常是剑,剑之类的东西。在实战中,比如我们中国古代的军队,到了汉朝的时候,刀基本普及了,军队中的普通士兵都使用刀,因为在漫长的战争中,刀是不适用的,刀是一种装饰性的武器。我们可以对比古龙和梁羽生,古龙的侠客喜欢用刀;梁羽生的侠客喜欢用剑。

刀和剑不仅仅是两种工具的简单区别,可以用来刺,可以用来砍,可以用来砍。不是这样的。每一个工具都会在我们的脑海中唤起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比如古人说“不知谁剪了薄叶,二月的春风如剪刀。”他为什么不说“二月的春风就像一把菜刀”?一说是“菜刀”,这首诗就没了。必须“像剪刀一样”,工具一样,功能相似,但不能改变。

刀和剑代表了人生的两个境界。剑是什么?剑代表了一种高贵的境界,一种高贵的风度。古人出门要带剑,不是打仗。这是一种身份。知识分子出门要带剑,孔子出门也要带剑。知识分子出门都带剑。这并不意味着我今天可能会在路上遇到战斗。我今天出去和某人撞车了。我要和他打一架。不是,佩剑代表一种身份,就像现在的人出门带个小钱包,说明自己有信用卡什么的,是一种身份。古人佩戴剑就像我们今天佩戴手表一样。几年后,他们改变了风格。它是一种装饰品,是地位的象征。刀是适用的,代表了一种平民精神,一种下层社会的人,他们对自由的追求。所以剑是名人的风格。比如有一些知识分子,或者一些所谓的“中产阶级”,在他们的客厅挂一把剑。从哪个景点买的,颐和园的,峨眉山的,回家就挂在那里。我家也挂着一把剑。去年和金庸华山讨论刀剑,有人送了我一个纪念品。我还把它挂在这个房子里,以显示我的优雅。没有人会来我家,看到墙上挂着一把剑,会以为我爱打架;警察来我家,不会有任何怀疑,也不会说,这是凶器,我们带走了。但是我家里放不下这么大的菜刀。挂一把菜刀会彻底改变性质。虽然它们的功能相似。

所以现在有的作家喜欢写剑客,有的作家喜欢写剑客。例如,有一个作家叫杨,他是电视剧《水浒传》的编剧。他喜欢写武侠小说。有一部作品被拍成了电影,获得了国际大奖。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因为他认为剑客是一种更现代、更自由的精神,金庸笔下的剑客使用了多种武器。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有无限的信心,不一定要靠一种武器,而是靠什么武器。打架是靠他们赤手空拳。我在东北长大,从小就接触了很多黑社会的朋友。这些朋友在打架,他们不羞于干男人。他们总是在打架的时候干男人。这个人被人看不起。你不能在老大哥的比赛中干一个人。干一个男人意味着你不够好。或者两个人打架前约好,是拿东西还是拿武器,你拿杀猪刀我拿军刺;如果是功夫高的人,说让对方,说你拿棍子,我手无寸铁,你打我,我认输。所以赤手空拳,表现出对自己功夫的自信,不需要外力。其实包含了一种儒家精神。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是我修身,自己的内功修好了,外在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儒家讲的是内圣外王——我内在修炼好了以后,你外在的东西自然会迎合我,而不是我强行征服你。修心最好,治国平天下,自然解决。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其他情况都是无敌的,所以这种思路终于可以落实到武侠里了。

本次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