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一个想当农民的贵族作家——高考经典写作材料
首先,人物的侧面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是贵族家庭,父亲是尼古拉斯?伊里奇伯爵,玛丽亚修女?尼古拉耶夫是公爵的女儿。
托尔斯泰从小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他就读于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准备当外交官,次年转到法律系。托尔斯泰晚年努力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试图将家产分给农民。由于与妻子不和,托尔斯泰于1910年6月离家出走,10月7日在小站去世,享年82岁。
一代文学巨匠走完了人生旅程。就像有人说的,“一直是鞋匠革命想当贵族,俄国贵族搞革命想当鞋匠。”列夫·托尔斯泰(1828 ~ 1910),19世纪最伟大的俄国作家,就是这样一个人。
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与青年》,中篇小说《地主与哥萨克的早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为他赢得了很高的世界声誉。《复活》写于上世纪80年代末,是作者一生创作和思想探索的总结。
二、代表作品
1,“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吗?《卡列尼娜》写于1873-1877,是一幅无与伦比的70年代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画卷。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俄国古代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一切都是颠倒的,一切才刚刚开始确立。”
作品讲述了贵族女子安娜追求爱情和幸福,却遭遇卡列宁的虚伪、连斯基的冷漠和自私,最终躺在铁轨上自杀、尸站的故事。庄园主莱文反对土地私有制,反抗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农,但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陷入了无法回避的矛盾。
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该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恐惧的俄罗斯社会的写照。
托尔斯泰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随处可见。鲁迅的《一件小事》里,有托尔斯泰式的自省和忏悔;冰心的《一个忧郁的少年》里,主角很像《少年》里的伊尔茜妮。
冰心的另一部作品《超人》中的母亲形象,可以说是托尔斯泰爱的体现。叶的《倪焕之》、茅盾的《三面》、庐隐的《海边的老朋友》、的《微笑》、许地山的《织网与工作的蜘蛛》等都体现了托尔斯泰的博爱观、劳动观和人性观。
2.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654.38+30万字的史诗巨著。小说以1812的俄法战争为背景,以1812的俄罗斯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至1820的重大历史事件。
小说从1805年彼得堡贵族谈论拿破仑在欧洲的战役开始,中俄奥联军和拿破仑都崩溃了,最后结束于1825年12月党运前夕。作品聚焦四十个家族,即保罗·坎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在战争与和平的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
它以安德烈、皮埃尔和娜塔莎四位主要家庭成员的命运为线索,描绘了俄罗斯的社会风尚,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生活画面。
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英雄史诗小说。这部小说的出现恰逢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空前繁荣。像一颗璀璨的明星,为俄罗斯文学增添了光彩,也为托尔斯泰赢得了世界作家的美誉。
3.《复活》
《复活》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不朽的杰作之一。小说主角喀秋莎?玛丝洛娃原本是一个贵族地主的养女,被她主人的侄子年轻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公爵勾引,后被抛弃。
由此,她陷入了悲惨的生活。她因怀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流浪,做了八年妓女。后来,她被诬陷为谋财害命,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出现在玛丝洛娃的案件中。
他认出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失败后,玛丝洛娃被护送到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和她一起去了。
在路上,传来了皇帝给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强迫劳动改为流放。此时,玛丝洛娃虽然还爱着聂赫留朵夫,却拒绝了他对自己未来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森结婚了。这两位主人公的经历显示了他们精神和道德的复兴。这部小说揭露了那些贪官污吏,触及了旧法的本质。
三、经典语录
1,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2.所有利己的生命都是非理性的,都是动物的生命。
3.即使在最好、最友好、最简单的关系中,奉承或赞美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油是让车轮打滑必不可少的一样。
4.关心公益,应该是每个受过相当教育的人都要分享的。
5.理解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
6.人类被赋予了一项工作,那就是精神成长。
7.快乐不是指给别人造成哪怕一点点痛苦,而是直接为别人的快乐和幸福做出贡献。在我看来,这方面可以最简洁地表述为:幸福在于不作恶,宽恕和爱别人。
8.有一个人生目标,一生的目标,一个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周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小时的目标和一分钟的目标。
9.赞美不仅在人们的感情中,而且在人们的理智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10,如果你觉得美就好,那是多么离奇的幻想啊!
11.为了幸福地生活,我们应该相信幸福的可能性。
12,你能做到吗——大胆而不急躁,敏捷而不轻浮,积极而不轻浮,服从上司而不阿谀奉承,履职而不骄不躁,胜利而不骄不躁,自尊而不骄不躁,大胆而不欺,坚强而不迂腐,活泼而不骄不躁。
13,被爱和爱别人是一样的幸福,一旦得到,就足够一辈子了。
14.清水泡三次,血水洗三次,碱水煮三次,我们就纯洁如初了。
15.什么都比虚伪和欺骗好。
16,理想的书是智慧的钥匙。
17,所有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生活和行动的。
18,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只有他自己懂的东西。
第四,延伸阅读
托尔斯泰的忧郁。
列夫·托尔斯泰决定离开。“你为什么要按照上帝的要求生活?因为如果不这样,以死亡结束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不到早晨5点钟,他就命令马车夫给他的马套上马鞍,带上他的日记、铅笔和羽毛笔,匆匆离开了波莱纳庄园。从这一天起,19世纪的大门在他身后慢慢关闭。
他早就想离家出走了。第一次是在1884,但是在路上,他觉得自己还是力不从心,不得不回国。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很难过...我不应该留下来。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
他为一个小而寡的庄园主的生活感到羞耻。“这一切怎么能结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希望按照福音书的指示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分配给穷人,并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实行平民、素食和体力劳动。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为自己的聪明和家庭感到骄傲。现在我知道,如果说我身上有什么好的地方,那就是一颗善良的心,敏感又能爱。”他在《自白书》中说,“像我们这样有钱有知识的人的生活,不仅让我反感,也失去了任何意义。”
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利益、家产和版税,全部给穷人,以求心安。他的决定让他的妻子非常生气,他们之间的争吵持续不断,托尔斯泰的耳朵再也不能干净了。晚年,托尔斯泰还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烧茶、劈柴生火和为学生编写识字课本上。
为农民写俄语读本,但这一切在外人看来几乎是巨大的浪费。高尔基从来不认为一个大作家有必要“种田、修炉子、做靴子”。但托尔斯泰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他穿着大农民的外套,留着蓬松的胡子,满脸愁容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这一切如何结束?”他认为“各个时代的优秀分子”都应该好好考虑这个问题。人与生俱来的不平等,人的尊严的丧失,人性的罪恶,政治的罪恶。这一切该如何结束?
他不认为“以暴制恶”是一条可选择的道路,暴力本身就是恶,它的最终结果还是一种恶。他强调“道德上的自我实现”,他在1908的日记中写道:“是的,需要自我修养——我八十岁的今天所做的事,和我十四五岁时特别热情地做的事一模一样:自我完善。”
这种“自强”是以战胜自我,促使人向善为核心的。“人要变得更好,就要自己变得更好,而为了变得更好,就要越来越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外在的和社会的活动,尤其是社会斗争,总是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他们的内心生活转移开。
所以必然会让人变坏,从而降低社会道德水平。”他成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宗教人物,就像基督说的“分你的财产,不要以暴制暴。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把你的左脸转过去,让他打你。不要评价别人,不要杀人。”他成了“世界的良心”。在普通人看来,这种良心似乎“不正常”。
甚至有点“胖”——冬天见乞丐,乞丐又冷又饿,“而我穿着暖和的短羊皮夹克,一回家就吃鸡蛋!”他感到痛苦和羞耻;我看到街上的妓女被带进警察局,“而我却躺在干净舒适的房间里看书,喝无花果泡的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受不了,内心痛苦。但人们还是若无其事地在这些常见的现象中过着自己的生活。这个世界很正常,只有托尔斯泰一个人疯了。他说:“我知道,我疯了。”“我在这个疯人院里难过极了。”
最终,托尔斯泰选择飞越地球上的疯人院,离家出走,为自己的人生划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臣服与解放。他希望自己晚年能像印第安人一样,离开家人,去森林里。
“任何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希望在晚年全心全意地侍奉上帝,而不是嬉闹、闲聊、打网球。我也一样。”在他离开的那天晚上,他写道:“我的做法和我这个年纪的老人一样,就是为了独处,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度过生命的最后几天,而抛弃世俗的生活。”
他想找一个干净的地方像自由的野兽一样死去。在他逃到AuPutin修道院后,他担心他不会被接受,因为他已被逐出教会。
站在方丈卧室的台阶上,他脱下帽子站着,不敢冲进去。他先请人捎个信:“请告诉我,我是列夫·托尔斯泰,也许我不能进去?”院长张开双臂迎接他,说:“我的兄弟!”托尔斯泰扑进院长的怀里,痛哭起来...
我们今天还有这样的数字吗?作为精英群体的一部分,我们今天的知识分子,能否在穷人面前以有福贵为耻,在暴力面前以懦弱为耻,在暴政面前以枷锁为耻,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在头顶的星空下,深刻忏悔自己的罪恶?孟子曰:“耻于人大。”
耻,发自心耳,也就是说,“耻”与心耳有关。古人称耳环为“耻”,左耳环为“耻”,右耳环为“耻”。最初的耳环是用来调节女性走路姿势的。人不要脸会怎么样?顾曰:“不诚则取一切,不耻则为一切。”
人要是不要脸,什么都干得出来。所以管子说:“礼义廉耻,是四个维度。四维不开,则国亡。”顾认为:“四者中,耻尤为重要”,“士大夫之无耻,乃国耻”。只有知道羞耻,你才能勇敢。只有努力追求,深刻自责,才能完成人格的自我完善。
摇笔使舌很简单,喊起来也不难。难的是对自己采取行动,尤其是放弃既得利益,放弃已经稳固的地位,把自己引向那个“窄门”。这才是真正的难点。这种修炼过程就像加缪倡导的“地中海思想”:“明知世界是冷的,也要为了美和爱,尽力去燃烧和忍受苦难”。
1910 165438+10月20日,俄国19世纪的良心、黄金时代的奠基人列夫·托尔斯泰在离开人世的途中去世。他死前说,“事实上...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的遗言,我们可以试着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