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文化的起源是什么?
隐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忍耐的意义和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隐忍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儒释道有很多论述,很多哲理,格言警句,故事,经典。到了元代,徐明逵、吴良还编著了《劝宽容》一书。隐忍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养。“做人,先学会忍耐”,惩恶扬善,克己复礼,能容忍别人不能容忍的事,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书》说,“要有隐忍,这是有益的;忍,德为大”,“忍仁,忍义。”(《广雅释》)第二是策略和生存之道。为了达到目的,积蓄力量的一种手段就是舍小取大。“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韩信忍辱断腿,终使齐王为诸侯,勾践以三千多甲,竭力吞吴”。生存之道,“能忍则安,能忍则存”,延伸到治国之道。有耐心才有和谐稳定,这也是“王道”。
中国的隐忍文化对百姓影响很大,个人的成败和国家的兴亡,都有一个字“隐忍”,“隐忍是一个字,上至宰相下至普通百姓,大家都要把它当成药石”,(徐明逵)药石,禅饭也。五四以后,人们从批判的角度对隐忍文化进行了批判。他们以为忍文化是民族劣根性形成的根本原因,把中国贬为弱国,国更弱,民更弱,都是因为忍文化!
忍耐的文化不是中国独有的。谁说中国人只有忍没有血?
日本和西方都有宽容的文化。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深受儒家(孔子、孟子、王阳明)和佛教(禅宗)的影响,所以日本的隐忍文化相当受欢迎。在某些方面不亚于中国,而且可以练到极致,达到“无我”的境界,类似“韩信受辱”的故事很多。西方的隐忍文化,提到最多的就是圣经中打脸的说法,“主警告所有信徒,‘当有人打你左脸的时候,你要把你的右脸伸开给他’”。侠义很注重修养,看重隐忍二字。比如,英国骑士授予爵位有一个程序,领主用剑在被委任者的脖子或背上敲三下,有时还会打一个耳光,作为被委任者屈辱和负担的象征。(颜赵翔:英国贵族史)
“士可杀,不可辱”,“生不如死”,“生是英雄,死是英雄”。谁说中国只有忍,没有血,没有尚武精神,没有奋斗?历史上有刺客聂政(刺)和荆轲(刺)的故事,也有蔺相如在《净身归赵》中与斗智斗勇的故事。“如果国王执意迫害我,我宁愿用这块宝玉把我的头砸在这根柱子上!”有句话叫“君子应该战死沙场,哪怕马被埋,也是一件光荣的事情!”(马援)“人生自古谁无死,守丹之心,照汉清”(文天祥)。从商周开始,就有了为民请愿,至死方休的壮举。如商纣王时期的比干,“秦汉以后,数百人死于争谏”(苏轼),以死谏,又称“尸谏”,在清代赫赫有名,清代还有和吴,“死为烈士,永垂不朽”
中国人曾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他们什么时候变异的?中国人民曾经是一个热爱血腥和武力的民族,所以他们应该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他们什么时候“堕落成了别人手里的‘玩物’”?(林语堂)你是什么时候变得堕落,甘愿做奴隶的?(鲁迅)有些学者很难理解这种“相当复杂的变异过程”。
“忍”头上一刀,说明忍是意志坚定的表现,而不是意志丧失的懦弱表现。本来是一种精神崇高的修炼状态,变得稀里糊涂,听天由命。这是一种牺牲的状态,会变成一种充满心机的策略。“(罗颖)批评家也充分肯定了隐忍的积极价值。修养是文明和理性的象征。策略也是成功的手段,但问题在于包容的边界问题,即度的把握。
日本和西方,无论是侠义还是武士道,都重视修身养性,但不同的是包容程度远低于中国。“美国对二战时期的日本人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侮辱日本人,只要达到中国的十分之一,就会立即引发战争。”(邓树声:《美国与移民》)有学者提出日本人具有双重人格特质。日本有句民谣:“花是樱花,人是勇士”,为名誉而战,为名誉而死。"当它最终死去时,它在美丽和力量中死去."(新渡户稻造:武士道)中国人喜欢引用圣经中打脸的说法,但圣经中还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申命记·旧约·第十九章》“忍头上一刀”,忍过了限度,刀就拔出来了,有限的忍是一种修养,无限的忍是一种懦弱,日本人和西方人都是这么解读的。
变异的过程中,过犹不及。“武士”、“霸道”、“王道”是以中国的忍为边界的,侠义、武士道精神的忍绝对是“过分”。过犹不及,违背中庸之道。其实中国人对太过分并不感兴趣,但还是担心太过分,所以往往会选择太过分的另一极,即太过分,一味隐忍,修身养性。如果不重视“小于”,那么“小于”中包含的斗争、自卫等正当合理的东西就出题了。(陆臻:《中国传统社会心态》)
中庸,过犹不及,只限于人民。历代开国皇帝以武力(刀枪火)来“取而代之”,鲁迅称之为“武道论”,忍无可忍,暴力对抗天下,是“替天行道”;一旦坐上皇帝的宝座,就非常嫉妒人民的“模仿”,要求人民承受,强迫人民承受。
儒家认为事物可忍,不可忍,孔子感叹“可忍,不可忍”。“忍无可忍,为义所破。”(徐明逵、吴良:以百谚、经忍劝忍)以“礼”“义”忍,成为统治者要求本国人民忍的理论依据,“霸道”“王道”的做法不能容忍,忍文化成为对付本国人民的精神枷锁。“实力即德行之战”(荀子)。孔子不会提及不以德服人的“力”。“子不讲奇、劲、乱、灵”。统治者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只是以美德的名义出现。祭祀仪式,严刑峻法,礼仪一体,保证国家不倒!
隐忍文化作为国粹,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弱者,形成恶性循环。中国人无情地撤退。“就忍他,让他,避开他,让他尊重他,过几年就不理他了。”“再忍忍,忍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再忍。当你能把转角处变成祝福的时候”(“.”在一个“忍字、忍水”的环境中,人的自卑感很强,“奴性驱入潜意识”,冷漠、麻木、懦弱、不自信、无精打采、任命运摆布,“社会失去了生活的动力”。
无节制、无条件的忍,要求国民忍受世间一切苦难和不公,形成以胆怯、忍辱、独立为特征的民族自卑心理。无血则不作乱,死则不战。“反抗也是死,为什么要反抗?”?没有人会因为承受不了而“闯祸”。他要忍受刀,根本不需要划。面对“以强凌弱”、“欺人太甚”的恶势力和官员,他成了任人摆布的穷人。能感化“残忍”和“立足成佛”当然好不,什么都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缺失,助长了无良恶势力和无良政府,进一步强化了人的冷漠和懦弱,进一步强化了人的卑微和渺小意识。
维权被视为“不守规矩”的行为;正当防卫被视为“以暴制暴”;维权被视为激起社会不满,仇视现有体制,破坏稳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缺乏独立的人格价值观和人权意识”(李大钊:《守常集》)。没有权利意识,就无法抗争。怎么会有社会责任感?!权利只是权力的馈赠,是“暂时的奴隶”,也只是寻求强者的保护,期待和希望贤明的君王、清官、侠客做自己的主人。
因为有隐忍文化,世界才能和平,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所以“王道”和“霸道”把中国的隐忍文化和帝王文化、清官文化、武侠文化、宗教文化结合起来,为统治者所用。“中华脊梁”可以进入“正史”,有了死谏,有了“厚葬”,有了“祠堂”,“谏尸”也就从“与死斗”变成了“忠君”!“无论如何,中国能得过且过五千年是了不起的”(梁启超)。在这五千年里,中国总是跳不出恶性循环,中国人总是在“想当奴隶而不做奴隶”的时代和暂时做奴隶(鲁迅)的时代之间交替。
中国人确实可以忍受,事情将会变得相反。从忍无可忍的过激和极端,最后发展到了罕见的“忍无可忍”的程度,“在极度绝望中,什么都可以做”。这个时候,一根稻草可以压死一头骆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愿意割破我的衣服,敢于打倒皇帝”,又一次“唐舞革命”和“三五主义”以及暴力的政权更迭,中国正在这种非理性的、破坏性的、破坏性的恶性循环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