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人横扫北魏半壁江山,陈庆之的神话背后水分有多大?
在陈庆之北伐的过程中,他曾多次以少胜多。
比如,在睢阳之战中,陈庆之以七千主力军击败魏将丘大千的七万大军;在考城之战时,他又全歼元晖的两万大军,最后在荥阳之役中,面对北魏的三十余万大军,陈庆之再次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陈庆之所取得的这些胜利,自然离不开他过人的勇气和军事才能。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手上有元颢这样一张王牌,从而可以通过政治手段对敌人进行化解。失去这支背景,在一场具体战役中,率领七千个拿着刀剑长矛这种冷兵器的军队,正面去攻击三十万同样拿着刀剑长矛武器的敌军,就算陈庆之敢这样干,他手下的人也会吓破胆。
所以,更真实地情况是,当时的尔朱荣,虽然控制着北魏帝国的政权,还把洛阳城的官员屠杀殆尽,问题是,北魏帝国的旧势力(各级军政长官、豪门贵族代表),依然散布在北魏帝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样一个拥有众多军事、政治、经济资源的利益集团,依然是帝国最不可忽视的利益集团。
也正因为北魏旧势力太强大,所以尔朱荣一时半会无法真正将其消化,这就导致当时的北魏政府,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一超多强?的政府,其内部斗争非常严重。在这个过程种,许多实力派和野心家,难免会蠢蠢欲动,想着把局势搅乱,自己好趁势扩张势力。
恰恰这个时候,陈庆之和北魏皇族元颢率军进入中原,还打着复国的旗号,于是这些实力派和野心家,自己就开始在元颢和北魏政府之间纵横捭阖。在这种背景下,北魏虽然有三十万大军,但其本质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因为这些军政大佬们,大都各怀鬼胎,他们更希望局势能够变得更混乱,自己好浑水摸鱼。
因此,他们根本不会全力以赴去与陈庆之交战,而是尽可能地保存实力,甚至而言,他们还会在关键时刻,选择背叛北魏政府,所以通常情况下,陈庆之只需要取得一场局部的军事胜利,元颢就可以通过政治手段将北魏大军瓦解,甚至让这些人转而挂上他的大旗。
事实上,后来愿意挂上元颢大旗的军队,已经多达10万余人。只要我们知道这些,就自然能明白,为什么陈庆之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少胜多。
其实,陈庆之的北伐,与之前东晋帝国、刘宋帝国的北伐,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们北伐的目标,都是想着趁北方大乱之际,企图控制黄河以南的地区。只不过,东晋帝国和刘宋帝国对自己的实力比较有信心,所以他们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企图自己亲自占据这片地区。当然,它们最后失败了。
至于萧梁帝国,显然对自己的实力不够自信,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直接占据黄河以南地区的能力,所以只好借助北魏皇族元颢的势力,企图通过帮助他复国,在北方建立一个亲梁的政府,间接控制这片地区。
从这次意义上说,陈庆之北伐的主角,是元颢,而不是陈庆之。当然,也正因为此,陈庆之北伐的失败也是必然,因为基于元颢的利益,他成为皇帝后,自然是想成为真正的北魏皇帝,而不是死心塌地的给南朝当傀儡。既然如此,陈庆之与元颢之间的合作,又怎么可能稳定呢?
事实上,陈庆之北伐的困局就在于,他此番北伐能否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元颢。如果支持元颢的北魏旧势力足够多,北伐就可以顺利打开局面。反之,他们就很难在北方立足。
问题是,如果支持元颢的北魏旧势力足够多,那元颢就不可能再让陈庆之控制他,甚至还会与陈庆之适当划清界限或控制他,因为这些北魏旧势力,显然不会接受成为南朝的傀儡。在这种背景下,陈庆之与元颢之间的矛盾自然会越来越大,这个时候他们再面对尔朱荣集团时,胜算能有多大呢?所以最后他们也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