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蛇”的故事中螳螂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译文:
一个姓张的人,偶尔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条小路攀上去,偷偷地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颠倒扑打,用尾巴乱打柳树,柳枝劈劈啪啪纷纷地落下来。看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制住了它,但是,细细一看,并没什么东西。
他感到疑惑不解。便慢慢地向前靠进几步,但见一只螳螂紧紧地伏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爪,撕抓蛇头;蛇竭力摔动着头,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掉。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
出自《螳螂捕蛇》,选自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原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扩展资料
《螳螂捕蛇》这篇小说通过“张姓者”的眼睛呈现了小螳螂与大蛇的生死搏斗的惊险场面。作者正面详写蛇形体之巨大:“粗如碗”;力量之巨大:“树枝崩折”。又通过“张姓者”:熟视而无所见“,从侧面表现螳螂的小,如此之巨大的差异让读者感受到了螳螂杀蛇场面的奇特。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聊斋志异》一问世,就风行天下,翻刻本竞相出现,相继出现了注释本、评点本,成为小说中的畅销书。文言小说也因此出现了再度蔚兴的局面。
这时产生的一大批文言小说专集中,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是传奇体为主的笔记小说,大都作品都是模仿《聊斋志异》之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平都不及《聊斋志异》。
百度百科--螳螂捕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