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逊·威尔斯的佳片赏析
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 (1941年)
《公民凯恩》是美国和世界电影发展史中的里程碑,在奥斯卡奖上《公民凯恩》一举获得九项提名,最终仅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它改变了好莱坞过去传统的影片拍摄模式,并且还持续地影响着电影的发展,称得上是电影史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勇敢、粗犷、冲击、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均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
《公民凯恩》中的每一段戏都值得细细地分析研究,因为每一段都会让热爱导演艺术的人惊叹不已。一个最好的测试办法是,先看剧本中每一段的大致内容,然后思考一下自己会怎么处理,或者常见的电影电视是怎么表现的,再比较威尔斯是怎样做的,你将对影片的创造力目瞪口呆。毫不夸张地说,《公民凯恩》的完美,反应在影片的各方面,它成了各个门类的电影人的“教科书”。学表演的人要去看看25岁的奥逊·威尔斯怎么分别演活了二十来岁、四十来岁、六十来岁的凯恩,一个报业大亨活力四射、情真意切、色厉内茬、专横独断等等人格的多面复杂是怎样立体地呈示出来的;有电影化妆师可能到今天还没学会把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如此逼真地“做老”的技法:学灯光的得去揣摩它的光线构成,光线如何就在场景的空间层次揭示、氛围烘托织造和人物心理活动刻画方面起了作用;布景道具员都得让他们看上十遍《公民凯恩》,直到他们打心眼里认识到凯恩晚年的住所非一处宫殿般的内景地不可;摄影就更不用说了,深焦镜头应用的杰出范例通片可见,摄影机升拉摇移精彩绝伦,拍摄的角度感位置感,画外音的功能……;节奏,作品的起伏韵律即节奏形式是怎么出来的,青年、中年、暮年的凯恩这三大块的顺序剧情段落,调子是明显地差落的,加上开头的一段新闻片式样的引子和穿插其中的访问式连线,片子的剧作功夫绵密扎实。
《公民凯恩》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赫斯特对这部电影的拍摄十分不满,他动用手中的媒体,抵制雷电华和这部影片,甚至威胁将好莱坞制片厂头脑们大多是犹太人这一事实公诸于众,此时,其他制片厂联合向雷电华提出开价买下拷贝。在威尔斯的坚持下,雷电华拒绝了,最终影片得以上映,虽得到非赫斯特阵营的影评人赞扬,但商业上的失败已经无法避免。
《公民凯恩》几乎调用了雷电华公司所有的特殊效果部门,这部影片80%以上的画面需要特效,例如微缩景摄影、合成摄影、二次曝光、多次曝光,许多场面需要叠印。这部影片的特效比例,甚至超过了《星球大战》。
《安巴逊家族》
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1942年)
《安巴逊家族》是奥逊·威尔斯继《公民凯恩》后的第二部长片,同样名垂史册,几乎所有的电影书籍和网站都给予最高荣誉。
故事讲述的是安倍逊家族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影片情节几乎都围绕着马车与汽车的矛盾展开,与安倍逊家族逐渐走向没落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摩根家族开始在汽车发明中兴起,并悄悄地改变着历史。
这是一部被剪得支离破碎的杰作,因为经过几场反应不佳的预演以后,雷电华公司把它砍掉了四十三分钟。它未曾有过《公民凯恩》那样大的影响;在任何一家影院里,《安巴逊》至今也只能有半场观众。在拍《公民凯恩》时,奥逊·威尔斯更加关注的是电影的艺术手段,而在拍《安巴逊家族》时,他首先注重的是其中的人物。其中母子的关系,是典型“俄狄浦斯”情结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