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酒店的历史背景
在歌词的开头,科利塔斯提出头重脚轻的感觉是吸食大麻的特征。“点燃了蜡烛”是吸毒的常用语,在后院跳舞是吸毒后无法控制的癫痫发作现象。
这种自愿戒毒中心主要面向中产阶级,介于疗养院和戒毒所之间,滥交是70年代中产阶级放荡之后的正常现象。毒瘾使你在一定时间内康复并离开戒毒所,但你永远无法摆脱重蹈覆辙的阴影。这就是“你可以退房一段时间,却永远离不开”的写照。
歌词的陌生感可能是精神病院说法的来源。歌词中的相关暗示是:总有遥远声音的幻听;天堂地狱是指精神病人中的恶魔等某些邪恶的人性和天堂等纯洁无意识;在后院,病人像着了魔一样手舞足蹈;心灵的扭曲是精神病的直语;自己思想的囚徒也是码字;一种你想杀死魔鬼却杀不死他的精神病幻觉。当然,精神疾病和毒品是一样的。你可以觉得自己暂时是正常的,但你不能保证自己以后也是正常的,永远不会留下那个阴影。
七十年代是恐怖片在电影界大行其道的时候,而这句歌词恰恰是故事框架。偏僻的沙漠路上一个孤独的男人,门前举着蜡烛的美女,酒吧里一个神秘的领班,后院的妖舞,一个想杀却总是杀不死的妖,就算结束了,总有人在幕后提醒我,续集的结局。这些都让歌词有一种鬼魅的感觉,而在恐怖电影中,精神病院往往是主要的背景场所。
比起现场找,加州酒店的标志显然更有说服力。但是这个符号是什么意思呢?至少有三观:音乐,洛杉矶生活,美国社会。
60年代是美国音乐自由创作的时期,摇滚乐的流行成为60年代自由与叛逆的象征。然而,它的盛况也给商人带来了无限的贪婪。吸毒和滥交几乎成了70年代每一个摇滚乐手走过的堕落之路,而金钱和享乐则成了70年代摇滚乐的新形象..
鹰,两个音乐家,看到了这个事实,但他们无能为力。音乐人已经把这种引人入胜的生活当成了音乐行业的常态,摇滚音乐人身边总是有美丽的面孔和美丽的地方。对于外界的质疑,他们总是原谅自己:放松,我们天生容易动心。音乐行业已经杀不死这个金钱的恶魔,即使某些个人能暂时终结它,也永远摆脱不了。
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被认为是摇滚乐的巅峰。精神也有精神的意思。歌词暗示,伍德斯托克之后,无论看起来多么美好,摇滚精神不复存在。
认为这首歌象征美国社会的人是这样理解1969年的:1969年是60年代的最后一年,说1969年以后就没有这种精神了,指的是美国60年代的自由、和平、平等精神。
美国一进入70年代,就遇到了中东石油危机,越南战争战败,尼克松水门事件等等。一夜之间,美国的精神面貌从奋斗的青年变成了庸俗颓废的中年。
两三年前,斯坦利·库布里克拍过一部电影《大开眼戒》。观众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可以发现很多类似于这首歌词的情节内容。也是一样的吸毒,一样的放荡不羁,一样的魔鬼崇拜情结,一样的无法摆脱的阴影。这部电影就像是对这首歌的诠释,讲述了美国社会已经不堪忍受的状态。
洛杉矶的故事是老鹰队自己在无数次提问后给出的答案。虽然歌曲和小说一样,在离开作者后还要由听众来解读,但唐·亨利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是一群来自中西部各州中产阶级背景的年轻人,加州旅馆是我们对洛杉机上流社会的理解。它可以被视为美国的象征,美国总是追求奢华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关于加州和贝弗利山。”碧丽华山是洛杉矶最富有的地区之一,好莱坞电影明星都住在这里。
(“我们都是来自中西部中产阶级的孩子,”亨利谈到老鹰乐队时说。“‘加州旅馆’是我们对洛杉矶上流生活的诠释。这是对美国的一个隐喻,因为这个国家一直以过度著称。这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关于加州或贝弗利山。)
《加州旅馆》自出版以来吸引了许多质疑和批评。虽然没有人敢夸口自己的理解是正面版本,但歌词中明显的吸毒、性乱和邪教暗示仍然引起道德卫士的不满,并遭到美国多个州宗教团体的抵制。但《加州旅馆》这首歌中经典的吉他旋律,诡异莫名的歌词,感人至深的悲凉情怀,让这首《加州旅馆》永远神秘,成为人们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