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哪个国家最重要?

美英的坦克就更不用说了,所有投入实战的坦克都是刚柔并济,战争基本没和虎王合影之类的就结束了

更别说日本的钢板还在铆接阶段,苏联和德国的坦克碰撞就能干掉它。

法国坦克一开始其实还可以,但是由于战败,研究中断了

二战初期著名的捷克38t坦克和二战后期的赫策猎人都是捷克制造的。德国吞并捷克后,可以默认为德国坦克。

只有苏联和德国在实战中遇到过,真正能拼的。

苏联和德国的坦克是一脉相承的。德国因为一战战败而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于是派工程师去苏联,以生产拖拉机的名义联合研制坦克。直到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和德国的设计思路才分道扬镳。

(我想提醒一下,我在讲苏联的时候会不断重复“理论上”这个词。这是因为苏联的设计理念和实际生产技术水平差距巨大。实战效果和理论值会有很大差距,社会构成的弊病如果刻意夸大会离实际和理论值更远。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

在苏德战争开始时

储备巨大的苏联老式T26轻型,是其装甲师的中坚力量。

BT-5/7用于快速坦克的主要侦察(除去履带后理论公路速度可达异常的100km/h)。

少量KV-1/ 2。重型坦克(故障率很高,但仍是战争初期德军头疼的问题。毕竟十有八九是引擎失灵或者简陋的堡垒失灵。当时德军坦克的装甲和炮塔基本上是不可移动的。当时有效的只有一种,即著名的88加农炮,但由于数量少,加上德军对这种重炮的牵引力不足,一般无法跟上机械化部队的进攻。基本上是希望步兵碰一下就炸了。)

而T34/76中型刚刚下线(不用说,用来替代t26的倾甲设计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可以说因为它的出现,分离出来的苏德坦克在未来的设计上和KV有着相同的特点,故障率也很高,因为还在磨合期)。

还有罕见的t34/76定型前投入实战的多炮塔坦克。

德国模式相对简单。当初巴巴罗萨计划主要是针对III(混编了捷克招募的一些38T德国坦克兵,给了它很高的评价,甚至比自己的III还要好)。老II坦克一般执行侦察任务,对抗步兵。三突& 4号坦克(少)有重火力支援。

此时24倍口径的50mm/75mm短管炮基本上突防能力有限。遇到苏军重型坦克,基本都是迂回作战,找到防线的薄弱点,然后快速突破尽可能深,然后包围。

可以说当时的德军在装甲技术上几乎没有优势甚至有一定的劣势,基本靠的是前期士兵过硬的战斗素质和合理的战术策略(苏军因为斯大林的决策失误基本没有防御纵深,所以可以说只要防线被突破就垮了, 而且德军的概念在坦克的使用上更先进,是集中成拳头,而苏联是分散装甲师,混编。 在军师方面,不会出现成群结队的零星交流,让德军放心分而治之。)前期的推进会这么顺利,但是后来依靠苏联BT T34/76的韧性快速定型,给德军前线很大压力。

T34/76优秀的76.2mm 41.5倍口径火炮可以轻松击穿当时几乎所有的德军坦克,而前装甲45mm经过倾角换算后相当于70多mm厚的钢板,对于初速低、动能不足的24倍口径德军小钢炮来说简直就是噩梦。德国坦克只能拦T34/但是,战略金属,钨的一种,在德国就像原油一样稀缺。一般一辆车配备5发左右(中国是最大的储存国。美国战后用贫铀代替了钨)。同时T34的500匹柴油发动机进一步释放了潜力。50km/h的行程(是IV的两倍)让德国坦克望尘莫及。德军将缴获的苏制76毫米火炮改进为后来著名的75毫米反坦克炮。管的长度进一步增加到48倍,成为早期德军反坦克部队的主力(因为当时还没有能携带88毫米火炮的重型坦克底盘)。广泛装备在3号、4号坦克上,部分装备在由2号底盘改装的坦克歼击车上:“T34危机”被黄鼠狼缓解。

“虎式”正式大规模装备德军是在43年中期(“黑豹”是几个月后)虎式是最后一种按照德军传统外观设计的坦克,受T34影响较小(估计只是受装甲厚度影响)。应该是延续了IV的正统(黑豹插了一半),全车很少看到斜甲或者以竖甲为主。R&D从1939年夏天就开始了。最终方案的争夺在亨舍尔和保时捷(porsche)两款原型车之间展开。两款车的主要区别在于,在动力系统上,亨舍尔采用成熟的汽油发动机方案,而保时捷采用前卫的油电混合方案。(保时捷将先进的设计理念用在坦克上的创始人被证明是一个巨大的失败,但他在设计赛车方面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终因为保时捷虎测试当天故障频发而落败,但凭借保时捷博士和希特勒的私人关系,保时捷虎最终成为了大名鼎鼎的“费迪南德”战斗机的前身,这就是后话了。

亨舍尔虎式的正面垂直装甲全部超过100mm,侧面也是82mm,让战场上所有的苏军坦克或者反坦克炮都成了玩物。88炮第一次装坦克,虽然不是88炮的最终形态(只有56倍口径,最终形态是71倍口径)。但由于88炮本身的强大性能,虎式坦克直到战争结束仍然让盟军不寒而栗,它在500m m范围内穿透了85%的正面区域。

虎式坦克是二战中最著名的坦克之一,是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王牌。世界十大坦克王牌中几乎有一半是驾驶虎式的,其中奥托·卡留斯和大卫·魏特曼最为著名,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三(对了,十大中的另一半是驾驶虎王的,这些人大多是从虎式车组转来的,也就是说破坏记录中也包括了驾驶虎式的记录)。

说到“费迪南德”,对了,费迪南德的前甲很惊艳。配备全尺寸88炮(71倍),无论是装甲还是火力都无可挑剔。但由于其故障率高,车身笨重,故障后的牵引工作变得异常困难,一年内迅速可靠。

猎豹突击炮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取代了它的正式亮相,但步兵在没有机枪的情况下诡异的近距离爆破成了他的噩梦。后期增加了两挺名为大象费迪南的机枪,以至于服役期间没有因为正面击穿而损失的记录。

(二战重型坦克的噩梦是,行踪诡异的单兵效率比坦克炮好。二战中后期,坦克战术走向成熟,与步兵的配合成为不可动摇的战术之一。)

黑豹也是德军传说中的坦克之一。作为德军坦克中后期的主力,属于中型坦克和虎式坦克。它的75mm炮经过改进,炮管再次加长,达到71倍。88炮的穿甲能力已经超过了56倍。曾经有过IS-3在500m距离正面摧毁的案例(黑豹全身复制T34的痕迹极其严重,极具讽刺意味。意思是俄罗斯人设计的东西,德国人用起来似乎更有效率。)将坦克的速度、最大行程、装甲分布、冲击投射、穿甲能力、射速、火炮精度、机械可靠性等指标综合考虑,可以说黑豹是二战中进化最成功的坦克。唯一要说的是,德国坦克“黑豹”和“费迪南德”的汽油发动机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正式亮相。与不成熟的发动机相比,苏联柴油发动机的自燃率一直很高,尤其是在黑豹。

45年,黑豹重新设计了名为F型炮的炮塔,换成了71乘88炮。枪的火力直接和虎王看齐,可以算是黑豹的终极版了。只生产了十几辆投入到最后的柏林巷战中,结果不得而知。

它的衍生型号“猎豹”也是进化中最成功的坦克歼击车。在保持优良机动性能的前提下,配备了71倍88炮,火力充沛,而其标志性的一体化倾斜前装甲则提供了长时间的良好防护。

苏联为了应对德国的虎豹危机,一开始只拿出了t34的改装方案。俗称“大头”的炮塔被放大,以适合穿甲能力更好的85cm炮,以便在机动过程中可能穿透虎豹正面。但无论是出厂技术手册还是坦克兵的战术训练,都强烈建议车组在开火前绕到德军坦克的侧面或后面,因为火炮理论是高速穿甲弹可以穿透1000m mm的虎式前装甲,是10Xmm,所以我们要在保险期内把距离缩短到700~800m, 而且这还是在高速穿甲弹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普通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急剧下降到80mm左右,在保证命中率的前提下足以穿透老虎的侧面,而黑豹的正面护甲其实比老虎更好。 80m的倾斜装甲几乎相当于100mm的垂直钢板和100mm的弧形护盾占据了整个炮塔的正面撞击面,太小了基本无法穿透。而且苏军坦克瞄准镜很简陋,命中率和德军相差很大。对付黑豹和老虎太难了,所以德军在1944年3月IS-2(斯大林2)出现之前,取得了近半年的装甲优势。

1944年初,苏联IS-1试验车投入实战,积累作战数据。这种车辆是为了强化缴获的虎式而设计的,虽然理论装甲厚度已经超过虎式(车体前部100 ~ 120mm/30 ~ 60°倾角理论上虎式I只能在200m距离用Pzgr39带帽穿甲弹击穿Pzgr40钨芯穿甲弹,但需要在600m以内)。但是他现在还带着85mm的枪,所以还是无法面对虎豹,而且从德军的作战数据来看很明显苏联的整体铸造技术还是不足以过虎豹的88L56炮。5438+0000米的距离贯穿了IS-1的战线,但毕竟几辆斯大林坦克的出现预示着德军装甲师的好日子即将结束。

1944年3月,IS-2正式投入实战。IS-2在IS-1的车体上增加了一门122mm炮。这门炮原本是巡洋舰另一侧配备的副炮。但由于迷信大口径炮,苏联有卸炮打坦克的传统。因此,为了应对老虎和黑豹的威胁,苏联对其进行了改进,并将其安装在一艘名为su122的坦克驱逐舰上。发现虽然它的远距离穿甲能力不足(因为122mm的炮弹已经超过了人类搬运的上限,当时实际上还没有100MM以上的穿甲炮弹,而且它的弹药是分段装填的,射速极慢,一般2-3发/辆,但是黑豹这样的坦克威力很大,虽然前面的装甲还没有分解,但是后面的装甲已经基本粉碎了,对内部人员的伤害也很可怕。虎式坦克最后一枚炸弹基本是重击,实战效果令人满意。因此,新一代斯大林坦克装备了这种非常强大的火炮。在IS-2投入之初,由于德军对苏军新型坦克不够了解,在中长途中有时会多次被击毁。但随着大量战场的出现,它的缺点也开始显现,射速慢、炮塔旋转慢、铸造工艺差(钢板空隙太多使质地变脆)、载弹量低(28发)、火炮命中率低(尤其是1500m以上)。虎豹往往靠绕路或者近战取得战果,甚至在1200m击毁IS-2。

IS-2的磨合期在1944年末基本结束,新车的固有故障基本解决。老虎的噩梦开始了。苏军利用数量优势,冒着膛炸的风险。一般大口径坦克炮都是在进入战斗前上膛的。当IS-2到达2000米时,它通常会首先开火。如果德军坦克逼近,会达到1600m,第二轮会被灌满1。000m以上,IS-2前端基本安全。在1500m的距离内,IS-2的122mm炮只需要打一个老虎般的基本嗝。

IS-2的出现意味着德国的装甲技术再次失去优势,东部坦克战变得异常危险。

为了抵御IS系列的攻势,德国开始研究新一代重型坦克——虎王虎王可以看作是88炮L71倍全车身的豹式重型版。厚重的装甲带和倾斜角度让虎王几乎没有致命的撞击点(加上德国特殊的渗碳钢让虎王的称号实至名归)。有两种炮塔要分别交给亨舍尔和保时捷来完成外观。虽然IS-2的122炮对其仍是威胁,但凭借德军火炮的极佳精度,IS-2靠传统战术在与虎王的远距离战斗中得不到任何好处,更难接近他。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在东欧广大的平原或者村落里对付虎王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让人诟病的就是机动性差,机械故障频发,这让本来就在战争后期举步维艰的德军后勤雪上加霜。

这个时候德国其实已经在衰落了。装甲师经常扮演消防队的角色。虎王的实际战斗伤害很少,大多是因为机械故障或者在生命途中燃料不足。由于没有重型牵引车辆,剧组通常要自己炸虎王。

虎王生不逢时,即使表现优异,但德国的战败已经不可逆转。

(德国和苏联对待火炮口径的态度差别很大。苏联更迷信大口径。德国一直想把火炮口径限制在手动装填的能力上————100mm,虽然88炮已经好到德国无法下手了,但是88炮的穿甲能力确实是二战中最强的钨芯穿甲弹,基本可以做到500m以内,200mm穿甲水平苏制122mm炮因为是分阶段的,不能手动装填钨芯子弹,所以没法比

它的衍生产品“猎虎”是德国坦克歼击车的巅峰之作。一般相同底盘的驱逐舰和底盘更高的坦克火力相当,比如IV型驱逐舰的反豹炮,猎豹的携虎炮,猎虎的是携鼠炮,口径128L1,算是巅峰之作。

IS-3是苏联最后一种投入实战的重型坦克。它只是在二战的最后几个月才投入战斗。其基本结构与IS-2相同。但是炮塔被重新设计成龟壳形的弓,改成了箭簇形的车体,发展到了理想的程度。虽然在实战中遇到虎王的机会不多,相关文献记载也不多见,有着厚重的装甲和122mm的火炮,但基本上可以认为它已经超越虎王成为了当时最强的战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其实属于50年代的坦克,是超越时代的产物。他的出现让盟国其他成员意识到,美英的装甲力量已经落后苏联近十年。

(我还是想批评一下苏联的铸造工艺因为有文献记载豹子G曾经在400m·m的距离击穿IS-3的正面装甲,理论上豹子需要100m以内的钨芯子弹太丢人了。)

最后是鼠标。据说老鼠等超级战车的研发始于希特勒开始相信占星术和特殊武器扭转了潮流的时候。

会有V2导弹之类的东西。

而且老鼠不是德国的终极战车,是已知投入实战的。

其实还有更恐怖的,好像还有真车。

这种坦克的代号是E100。它是一个前后有300mm装甲的怪物,200多吨,能跑40多公里/小时。

具体参数请在线查询。几年前也看过介绍。我就简单说一下。

E100作为鼠坦克的竞技型号交给了希特勒。

但在参数完美的情况下,希特勒NC选择了rat模式投产。

E100的测试车是在厂家等各方的努力下慢慢制造出来的(炮塔和底盘其实是两个地方完成的)。

德国战败的底盘(包括发动机等成套)和炮塔(包括火控)已在各自工厂完成,被美军俘获。

我见过一个美国工程师用20cm的钢尺测量车身尾部的装甲厚度,感觉厚度超过300 mm。....

然后就没有后续了。不知道这两件事最后有没有放在一起.....

制造一辆虎王坦克需要30万工时和35万马克。

制造一辆虎式坦克需要28万工时和30万马克。

制造一辆豹式坦克:需要150000工时180000马克。

苏联坦克的生产力在中后期以惊人的速度恢复。

建造一辆IS-2坦克:050,000工时。

建造T-34/85: 030,000工时。

也就是说,德国每生产一架豹式,苏联就能生产3架IS-2或者5架t34。

苏联每只老虎可以生产5架IS-2+1 t34。

每生产一个虎王,苏联可以生产6个IS-2或者10个T34s。

保守估计,鼠罐的工作时间是虎王的1.5倍,45万以外的工作时间不算。

记得有本书计算过,一辆德军坦克被摧毁,一般需要5辆盟军坦克与之陪葬。

也就是说,到了后期,虎王或者老虎基本上是在消灭4~5辆坦克后淹死在群体中,然后被“轮奸”致死。

鼠投入的唯一一次实战是有记录的,大概是在击毁6~7辆坦克后,因为炮塔机械故障弃车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