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杨绛

? 课堂之余时常和学生分享当下阅读的一点点感悟,最近一次分享的是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我的阅读只是广泛,谈不上精读,也从未去深究或是挖掘过作者的写作意图,我深知这是极其不好的,因此在学生面前也只是聊聊书中情节以及在阅读时作者所带给我的一些触动,从未敢说这是我传授给他们的知识,真的,只是聊一聊,仅此而已。

? 耄耋之年,正如杨绛先生本人所写,“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这或许也是他会在这时对于神与鬼、灵与肉、生与死思考的原因之一。书里我看见了这位“老先生”可敬可爱之处,以及他认真、细心的在为自己的灵魂清点着行囊。这不可多得的才女,我敬她的智慧,但更感慨的是在亲人都走后她的孤独与无奈。

? 她有很多想不明白的事情要问,可是能问的人都走了,阴阳相隔,咫尺也天涯。

? 她总是“胡思乱想”,想着生她育她的父母她没能报答,想着自己只有一个女儿却未能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她觉得有这些罪与这些亏欠,在没有洗炼干净之前,不好“回家”。

? 她还想着自己若要去天堂,要以怎样的面貌去见那些想见的人,我想,这里一定是她最难过的时候,她很想穿着最漂亮的“衣服”去天堂,父母自然是最喜欢的,可那时候的形态面貌丈夫和女儿都不认识,若是现在的面貌,父母又如何认识呢。这些至亲之人,最想见的人,却不能以最好的形态面貌去见他们。

? 正如苏轼的那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我想,最使人哀叹的不是不能见面,而是纵使见了面,可沧海桑田,我容颜已改,你如何也认不出我了。

读书笔记

1、我对想不明白的事情往往就搁着不想了。可是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自己想不明白,就想问问人,而我可以问的人已经走了。

2、“人死了就是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不死的灵魂吗?我压根儿没有灵魂,我生出来就是活的,就得活到死,尽管活着没意思,也无可奈何。反正好人总吃亏,坏人总占便宜。这个世界是没有公道的,不讲理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什么都不由自主呀。我生来是好人,没本领做恶人,吃亏就吃亏吧。尽量做能做的事,就算没有白活了。

3、我们不必为了人世的不合理而沮丧。不论人世怎么不合理,人毕竟是世间万物之灵。

4、求真实,就不肯停留在错误的认识上。

5、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自身。

6、牛顿在《原理》一书里说:“大自然不做徒劳无功的事。不必要的,就是徒劳无功的。”(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The more is in vain when the less will do.)

7、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来世的事。我只求知道,人在这个世上,生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

8、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9、“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10、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11、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

12、我的“向来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13、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14、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