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的当代作家

冯志(1923—1968)当代作家。原名冯禄祥。河北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人。中***党员。1938年春参加吕正操将军领导的冀中抗日人民自卫军(八路军第三纵队),曾任勤务员、警卫员、班长、排长、武工队小队长、文工队长、剧社社员,1947年到华北大学中文系学习,后历任《河北日报》记者,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文艺部副主任。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中篇小说《保定外围神八路》短篇文章《表里的生物》。

特写《英雄连长王志杰》、报告文学《神枪手谢大水》、通讯《团结模范高永来》

《前线文工队》、《地下游击队》、《成长曲》三部长篇小说的初稿 导演冯刚是冯志的小儿子,说起当时武工队的组成,冯刚不禁为自己的父亲深感自豪。“能参加武工队的都是部队里的骨干,首先必须是班以上干部,第二必须是***产党员,还得有作战经验。作战范围在保定外围,包括清苑、蠡县、高阳、博野、徐水等地。武器装备也很精良,大队总兵力在80人以上,一个小队20多人,配备一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四支冲锋枪,十几支马步枪,外加每人一支驳壳枪。所以说,这支队伍不同于一般的抗日武装组织或游击队,是一支精锐部队。因为环境恶劣,他们的工作开展起来十分艰难。父亲曾说过,在这种地区执行党的政策,必须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丝毫不能含糊。不然,不仅自己完不成任务,给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还很有可能会被敌人吃掉。”

作为冯志最疼爱的小儿子,冯刚幼时常坐在父亲膝上,缠着他讲当年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有一次父亲到军区开会,回来的路上和日本鬼子狭路相逢,他闪身钻进路边一堆麦秸垛里。鬼子过来用刺刀一个个挑那些麦秸垛。父亲感觉鬼子到跟前了,抬起手中的驳壳枪扣动了扳机,谁知这一枪竟没有响,而鬼子竟也没有挑这个麦秸垛,转身走了。父亲事后一看,原来枪被麦秸秆卡住了。这真是奇迹般地逃过了一劫。” 机智、勇敢、沉着,是冯刚兄弟们眼中的父亲。冯刚说:“战斗生涯也给父亲留下了许多‘纪念’,他的左锁骨曾在白刃战中被刺刀挑断,左手食指被扎残,头部、胸部也都曾中过弹。但父亲都一次次挺了过来,并带领武工队员们拔炮楼,杀鬼子,除汉奸,惩恶霸。因屡立战功,更为神奇的是,在父亲任小队长期间,武工队员没有一个牺牲。在当时严酷的环境下,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在徐水县王村,老武工队员、已是91岁高龄的贾正喜谈起那段烽火岁月,仍然是激情满怀:“我们九分区武工队是1942年8月在完县(今顺平)贾各庄成立的。当时冯志是小队长,我是副队长,我们两人是老伙计,总在一起。出山前,我们进行了培训,学习怎样在敌占区活动,怎样做群众工作,怎样向鬼子喊话。出山后,开始做宣传工作,贴标语。一天夜里,冯队长带领我们4个武工队员掩护20多个抗战干部回冀中,我和魏树槐打头阵。在一个南北走向的封锁沟里,我们发现三个穿便衣的,怀疑是敌人,便分头隐蔽。我趴在一个土堆上,这时过来几个穿军装的敌人,拿枪逼着我问:‘哪部分的?’‘满城特务队的。’‘队长叫什么?’‘我想想啊,叫……’我趁对方一愣的空当,掏出枪一下把问话的撂倒,纵身跳出了沟。敌人举着枪包围过来,老魏负了伤,假装冲前面喊:‘把机枪调过来。’敌人一听这,吓得抱头就往回跑。这时,冯队长早领着干部们过了封锁沟。”在贾正喜眼中,这位年轻的冯队长“长得特精神,眼睛就像会说话一样。胆子大,枪使得好,枪一抽出来子弹就出去了,又快又准,可真是个能耐人”。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12岁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

作品名称:我是一条小河

创作年代:当代

作者:冯至

作品体裁:诗歌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