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阿姨的论文
我姑姑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她比我大几岁,童年也是在“饥饿”和“动荡”的岁月里度过的。她家村离我们村不远,也就七八里地,早上走也就那么一小段路。
记得小时候姑姑家在当地,也是那种日子不宽裕的农民,经常是“无米之炊”。而且我每年都去姨妈家拜年,吃的最好吃的就是鸡蛋煮面条。那时候姨妈家人口不算太多,就两对夫妇加四个孩子,不过六张嘴。表姐是这个孩子里的独生女,排行老三。她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
我们这个地方属于华中中部,江西中部。是丘陵之地,俗称“三山一水六分田”。地图上看到的家乡只是一个圈出来的点。这里山川秀美,自然风光秀丽。主要的经济作物是大米。
20世纪60年代,该村实行集体经济模式,这是一个生产力极低、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时期,也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当时的农村,每亩只能产四五百斤水稻,连人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很多物资都是凭票供应,村民的口粮和粮食都是队里按人头或工分配给分发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过着饥荒般的生活,人们能有东西吃才能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了。我记得这些年,农民一般都是在冬春之后的新年才达到谷底,所以全家只能吃点杂粮或者挖点野菜充饥。
表哥的一生可谓坎坷命运。虽然她取了一个带“有钱”二字的名字,但这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好运。我这辈子没踏足过“旺夫旺家”,却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人间的辛酸。她一生都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却没能过上安稳、体面、舒适的生活。她是典型的恶业农村妇女。
一个
农村永远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生活在农村的人都深深地烙上了一丝儒家思想的烙印。这种痕迹使得农村人繁衍生息,始终传承着一种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尤其是在“人多胜天,人多力量大”的时期,这种思想更是深入人的血液和骨髓。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当时的每个家庭都有很多孩子,有些农村家庭甚至有10多个孩子。这种臃肿的家庭人口,再加上当时现实生活的现状,以及当时有限的教育资源,使得一些本应接受良好教育的农家子弟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不得不辍学,成为文盲和放牛娃。那些出生在农村的女孩命运更糟。上学的希望几乎为零,她们一辈子只能做一个在家帮忙做家务的农家女。然而,幸运的是,我的文盲阿姨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农民家庭主妇。她改变了别人的做法,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让表妹上学。可惜表姐,她天生愚钝,不是读书的料。她只上了初中,不能再读书了。此时已进入70年代,恰逢“白皮书英雄”盛行,“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谬时期。姑姑看着表妹学习无望,只好让她回老家种地,成为另一个农家女。
三叔也是50年代末出生的。他在世界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是家里的“宝贝”,却是“根深蒂固的幼苗”。良好的家庭构成让他高中毕业后当了半年农民。1976年响应政府号召,参军入伍。当了武警,他叔叔在部队特别能吃苦,农村孩子的天性和淳朴就显露出来了。他的叔叔进步很快,第二年就当上了班长,被部队授予“优秀士兵”称号。他出色的军事技能和出色的表现赢得了部队领导的赞赏,认为他是一颗好苗子,但当时部队已经冻结了从士兵中直接提拔,所以他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列入士兵进入军校深造的保送名单。只是他叔叔是个不善于伪装的真人。他的性格和脾气真的很直爽,不懂得迎合别人,不懂得把握人生这个大好机会,不懂得审时度势,总是和别人格格不入,最后得罪了很多人。服役6年后,他退伍回到家乡,重新开始了他的修土工作,成为了一名新农民。
二
我的家乡是革命圣地,被称为革命的摇篮。在这片红色革命根据地,人们的心中一直种着一种特殊的爱兵情怀。在这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地方,拥军优属更是家常便饭。任何人在部队服役,都会被政府授予“光荣之家”,享受“一兵一卒,全家光荣”的特殊待遇,受到人们的尊重。
当时在农村女青年心中,军人高大伟岸,也是自己择偶的最佳对象。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选择军人结婚,嫁入这样的家庭,自然是一种风景和荣耀。所以我表哥和他叔叔结婚是一次性事件。
表妹成为我的三姨后,按照农村的习俗,她很快脱离了原来的大家庭,成为了自己的小家庭。我三姨离家后,一直过着农妇的生活,照顾丈夫,教育孩子,在田里围着厨房转。但婚后第二年,他叔叔退伍回了老家,然后在旅里承担了一个民兵连长的实职。虽然这个职位不算太高,但毕竟大小也是村官,说话有点“分量”。而且在取工分的集权制时代,他一般会遇到队、大队、公社来检查生产现场,还有误工补贴,可以喝几杯。这是一个在村民面前有尊严的人。
叔叔去部队的第三年,我也步他的后尘,也离开家乡去了部队。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还处于“割资本主义尾巴”时期,村民们还过着集体吃大锅饭的制度。村民们还在默默接受制度下的定量物资分配,忙着抓革命促生产。
在我参军的那一年,一个崭新的春天开始了。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小平同志在1992发表了南巡讲话。我们这个闭关锁国多年的国家才开始有了真正的解放和思想的觉醒,人们才真正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和未来的美好。
三
1979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这个沉睡已久的巨人从时代中猛然惊醒,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这时,中国人民看到了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生活的希望。国家的开放也让那些曾经长着资本主义尾巴的人慢慢成为了致富路上的佼佼者。以前比较被禁止的思想开始变得汹涌,自由,解放。当时在“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倡导下,人们不再墨守成规。而一些农村人也离开了乡村,远离了家园,离开了家园,去了城市,开始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去追逐梦想,去奋斗。有些人不仅没有背井离乡,还凭借自己灵活的头脑和精明,在脚下这片土地上解放了思想的枷锁和禁锢,尝试着搞各种承包经营,赚取了丰厚的人生回报。但是大叔大妈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只承包七八亩多的水田,种水稻和一些简单的经济作物。他们觉得家里收成还不错,生活还可以,就死心塌地的守着这几亩良田,精心经营。然而,这样的好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等到他们的二儿子出生的时候,几年时间,这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守着农村老家的三叔三婶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和早年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不一样了。别人出去工作才几年,不仅见了世面,也变得积极豁达,都挣钱了。有的甚至成了小老板,还在村里盖起了新式的房子,过着富裕有趣的生活。虽然他的舅舅和舅妈也在家里辛辛苦苦地打理着田地,但是,土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收获他们所期待的收成,换来的是更好的生活,因为他们守着父母留下的旧瓦房,过着艰辛的生活,如此辛苦地养育着孩子。然而,像盖房子这样的大事,却是我们力所不及,想都不敢想的。
四
带着两个儿子,三姨转眼间步入中年。按照当时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三姨要做结扎手术。当时在农村生二胎,城市生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下,且不说他叔叔当时是大队干部,这个头自然就带了。绝育后,三姨瘦了不少,但身体并未受到影响,还享受了国家对结扎女性的特殊“待遇”。在家休息了几个月后,三姨又回到了以前的角色,开始下地干活,做家务。一年后奇迹发生了。做过绝育手术的三姨又怀孕了。这似乎是他叔叔阿姨的天赐良机。他们希望生下的都是这样的孩子,希望是个女儿。但是孩子在肚子里长大八个多月后,肚子真的很不争气,大到藏不住了。更有甚者,当时的计生干部饿得像“鬼子进村”,最后被计生工作人员逼到公社。也许苍天有眼,要离开这个小生命,他顽强地活着来到这个世界,他是个男孩。三姑六婆看着这个小生命在来世不该有的恶业中,却固执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于是给它取名为“蔷蔷”。希望他的未来和他的人生一样坚强,成功,顺利。
五
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静静的过去,春夏秋冬循环着四季。在那脸朝黄土的岁月里,凭着一双巧手,卖粮食等经济作物的收入一年近两万元。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的生活也进入了不惑之年。此时,大儿子已经考上了大学,二儿子踏着大儿子的脚步考上了高中,三儿子也继二哥的班后考上了初中,让这个世代农民的家庭看起来像个书香门第,家里弥漫着书香气息。但这三个孩子同时离家上学,让一家人的生活开始四面楚歌,日子明显有点喘不过气来。既然是农村人给这些孩子提供教育最经济的方式,那么大学一年就要花近2万,两个中学生就要1万多。这种家庭开支,除非地里能种黄金,否则那点农田的庄稼收入帮不上忙,以至于日子一落千丈,还借了一堆债供孩子上学。
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舅舅和舅妈,面对家庭开支如此巨大的变化,只能像老牛耕田一样,气喘吁吁,艰难前行。除了在地里种庄稼,还要没日没夜的透支自己有限的体力,出去打些零工赚点外快来增加家里有限的收入,弥补入不敷出的现状。超强的体力透支,让一个才40多岁的人,几年后看起来就像60多岁,衣服也越来越不华丽。好在这种没日没夜的努力,终于盼着老大大学毕业,学业有成,但老大并没有像三姨所期望的那样,毕业后能考上一个吃皇粮的单位,来帮助家里。他也成了“南漂”一族,在广州打工,收入只够自己开销。老二不争气,没考上大学,不想再读书了。他也加入了在南方工作的人群。第三,他继承了大哥。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考上了大学,但此时的学费只能向银行贷款。你说人生苦,屋漏偏逢连夜雨。为了多挣钱,他叔叔一天晚上从镇上打工的米厂骑摩托车回家,出了车祸,锁骨骨折。这次住院一共借了654.38+0多万,人在家躺了半年多也不能下地干活了。我急得哭不出来,整天唉声叹气,旧债未了,新债又添。不知道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21世纪,三叔三婶的苦日子终于到头了,外债也还清了。不过,在南方城市工作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有自己的打算。他们在外打工这么多年,除了春节从来不回家,也不寄一分钱回家,让叔叔阿姨们很失望,也很担心。人们都说娶了媳妇就忘了娘,可是两个过了适婚年龄的儿子,还没娶到媳妇就忘了父母的恩情。怎么能不让人失望和难过呢?令人高兴的是,几年后,两人回到家中,带回了两个儿媳妇,这让他叔叔阿姨整天担心的黄脸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感觉像喝了蜜一样。我想,这一天终于是苦尽甘来了,还有希望。
六
两个媳妇同时进门,让三叔三婶这个冷冰冰的家庭变得热闹起来。好在孩子恋爱自由,对方家长也通情达理,没提什么要求。但三叔三婶还是愁眉苦脸地走了,杀了一头肥猪,给村里的两个孩子办了简单的婚宴,叫上亲朋好友喝了一杯,算是给家人一个满意的交代。
大媳妇是河南人,长得帅,不爱说话。她是大学生,也在广州工作。第二个媳妇是本省邻居。她家里没有兄弟,只有两个姐姐。可这个二胎,结婚后,跟媳妇去了婆家,帮忙管理了一个煤矿,成了上门女婿。基本上,她没见过任何人。
日子在日月星辰的转换中,又平静地过了几年,三叔三婶还是靠种田和外出打工攒钱,开始有了一点积蓄,生活也有了一点改善。这时,大儿子给他们生了两个孙女,二儿子一儿一女,三儿子大学毕业后直接去苏州一家工厂上班。只是我的三姨,脸上开始有了笑容,还住着前任留下的老房子,还种着七八亩地,还不停地出去打临时工。在可以预见的日子里,她满心欢喜地带着两个被老板留在家里的小孙女,去一公里外的镇上上幼儿园,依然守护着脚下这片深情的土地。
七
每次回老家,快要走的时候,阿姨总会拎着一些自己种的蔬菜瓜果,快速塞进汽车后备箱,就像变魔术一样。
我说:“阿姨,你怕城里闹饥荒。我家这些人怎么吃得下这么多?”三姨笑着说:“难得你回来。况且那些败家子在城里读书的时候,吃住都在你家,加起来10多年。我还没感谢你呢。这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不算什么,你作为阿姨应该回报你个人的感情。”
前段时间,我回去的时候,天很冷。我三姨正带着两个五六岁的宝贝孙女在门角晒太阳,手在不停地抽动针线,缝补三叔穿过的一件旧大衣。她干裂的双手张开着血盆大口,红线清晰可见。见我来了,我赶紧起身,一把抓住我的两个孙女,说:“叫叔叔,叫叔叔。”只是那两个小侄女像花蕾一样,水汪汪的大眼睛盯着我,胆小得不敢出声。
“在家,阿姨,叔叔呢?”我说你好。
“他去镇上工作了。要不是这两个孩子跌跌撞撞,我怎么可能清闲地呆在家里?”
“不是家里在盖新房,就盖了?”我问。
“盖子是盖着的,但屋里有个空架子,而且是空的。没钱填东西。让我们凑合着用我们需要的家具吧。”婶有些忧郁`的说道。
我早就听姨妈唠叨了。这几年,大哥和二哥总是抱怨家里的老房子又黑又暗,住不习惯。要是家里有个像别人一样的小洋楼就好了。孩子们不切实际的抱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刺痛了叔叔阿姨们的神经,让他们动了重新盖房子的心思。他们不愿意,但是真的咬紧牙关去掩盖。
“嗯,他们都凑了钱?”
“别指望建功立业,除了家里存的那点积蓄,都是向亲戚借的。如果你欠了七八万,你就当是我和你叔叔上辈子欠的。”
我叹口气,“你太担心他们了。你辛苦了一辈子,人家都快60岁了。承担盖房子的债务是不对的。如果他们觉得活得不舒服,他们会各自掏钱。真的没必要为他们操心。而且你们俩还得存点钱养老,万一生病什么的,也有保障。”
阿姨说:“我没想那么多。让我们过一天算一天。只要他们回来过得开心就好。”
听着这话,心里莫名其妙的生出一丝无奈的悲伤和感慨。想想他们的生活,为了孩子,什么都没有享受,怕享受辛苦,贫穷,劳累。他们把自己的生命那么无私地交给了孩子,仿佛孩子好,就是他们好,哪怕再苦再累,也是那么心甘情愿,那么幸福。
我一直不明白,有那么多年轻人受过那么多教育,读过那么多书,见过那么多世面。他们应该懂得做孩子,但是在他们的心里,怎么会缺少那种对父母的同情和关爱呢?没有那种感激和回报?是不是时代变了,人的观念变了,现代人在乎的是那个自我,只注重个人感受,而在内心深处,却有必要也有必要让父母为他们做一切?只是他们忽略了,有了孩子之后,他们的孩子会不会步他们的后尘,学着他们一样,站在社会上,冷冷的对待自己,最后让什么东西到了喉咙里?
回城的路上,突然觉得人的一生就是一段不确定的旅程,有快乐,有悲伤,有喜悦,有奉献,有欢乐。旅途中,有的人关心同行的每一个人,有的人只是一个人欣赏沿途的风景,忘记了一路上还有别人陪伴。像三叔三婶这种一路不舍得的人,最关心的是同行业的每一个人。他们一生都在努力工作。年复一年,他们终于把孩子抚养成人,希望以后能喘口气,欣赏美景,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老骨头不负众望。如果他们不为孩子这样做,他们可以过另一种生活,过另一种舒适的生活。但现实是,即使知道自己要背负沉重的债务,过着艰苦的生活,也要为孩子做好打算,满足他们不切实际的虚荣心和不合理的苛刻要求。
可能三叔三婶已经习惯了这种辛苦,习惯了这种忙碌的农民生活。他们不在乎在疲惫中行走,不在乎累不累,不在乎过得比别人好,不在乎晚年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不在乎前路有多长。他们最关心的是他们的孩子,而不是他们回家后的感受。
穷困潦倒的日子,简单而深刻的爱情,应该是三叔三婶吃苦耐劳的生活真实写照。细细品味他们满足的笑容,既温暖又伤感。而那些模糊的岁月,会让你感受到一种无尽的苦涩,他们挥洒汗水和劳作的那一刻,都进入了过去一年的尘埃,渐行渐远。三叔三婶的人生时光,变成了沧桑的青苔,在风雨中拾阶而上,一步一步镌刻着人生的充实与辉煌,渐渐沉淀成一种平和从容的韵味。他们生命中留下的足迹,隐含着生命坚硬的重量和质感,体现着苍凉深沉的意味。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个人都忙于生存和繁衍。但是,我永远忘不了三叔三婶默默的农民生活。他们的身影成了我挥之不去的心结,总有让人唏嘘的地方。
繁荣和噪音,烟雾和土地可能正在形成一幅燃烧的画。很多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和他们的叔叔阿姨一样,日复一日地把自己的梦想甚至生命交给了土地,却活得像风一样简单随性,土地穷得像脊梁骨,但他们还是那么满足快乐,心里开着幸福的花。
这一刻,一种悲壮的感觉在我心中涌起。我想不通大家心里还有没有不老的亲人。人们会用爱的温暖回报已经变老的父母,用养育自己来回报父母的恩情吗?还有,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民,会走出生活的困境吗?我不知道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