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发的哥哥为什么叫伯邑考

姬发的哥哥被世人称为“伯邑考”,是因为古人对于名字的叫法不同。

伯邑考其实也姓姬,本名姬考,与武王姬发同父同母,所以他是姬昌的嫡长子。在古代,兄弟们之间的排行都用“伯仲叔季”来表明。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因为排行第二,所以就被称为“仲尼”。

姬是周朝的国姓,按照现代姓加名的称呼方式,我们可以把文王的众多儿子叫做:姬发、姬旦、姬鲜,以此类推,长子应该叫姬邑考。按照长幼顺序叫,则应该是伯邑考、仲发、叔鲜,直到最小的叫季载。

因此,伯邑考名字前的“伯”字,只是用来表示他是西伯侯的长子。而“邑”通常指代的是他世子身份,所以姬考就被人称为了“伯邑考”。同样的,西伯侯的三子姬鲜,也被人们称为“管叔鲜”。

伯邑考之死:

在封神演义中,姬发其实是姬昌的次子,姬昌的长子名叫伯邑考,若是他不死,姬昌的权利应该是他继承的。不过伯邑考为了救援被软禁的父亲,最终遭到了纣王的杀害,纣王甚至把伯邑考做成了肉羹,以此来试探逼迫姬昌,看看姬昌到底有没有反意。

只要姬昌有一丝异动,不愿意喝肉羹,那么纣王就准备借机发挥,要彻底解决姬昌。好在姬昌为人冷静沉着,明知伯邑考已经遇害,仍然冷静喝下了肉羹,没有给纣王发挥的机会,最终成功逃出来。

由于姬昌举兵时伯邑考已经死了,所以伯邑考没得继承姬昌的爵位和权力,整个周朝落入了姬发的手中,可以说,姬发是捡了大便宜了,要是伯邑考没有提前去世,姬发很可能没有这种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