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诈骗手段有哪些

近两年出现了比较多新型的诈骗手段,方式隐蔽,受害群众多,需引起高度重视。

1、冒充公检法诈骗:

例如冒充“警察”出现的新型诈骗套路:

(1)诈骗分子通过电话联系被诈骗人,声称其个人信息被冒用,要求添加“警官”微信,保密并每天汇报动向。

(2)添加微信后,诈骗分子通过出示警官证、通缉令等方式,博取被诈骗人的信任。

(3)然后要求被诈骗人新开账户,将钱转入新卡,并要走账号密码和验证码。

(4)接着要求在飞行模式下通话,并利用这个时间将钱转走。

针对此类诈骗手段,需注意:

(1)在任何情况下,验证码不要随意告知他人;

(2)警察不会通过电话办案,也不会要求当事人将钱转到固定账户。

2、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

通过伪造国家部委印章、证件、公文,冒充中央领导,编造虚假项目发展人员,声称缴纳会费、报名费等费用就能获利,甚至谎称可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从而实施诈骗。 提醒:

我国没有任何民族资产解冻类项目和组织。

3、话费充值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伪基站和改号软件向被诈骗人发出充值特惠活动短信,从而实施诈骗。

提醒:

(1)所有要填写银行密码,银行短信验证码的都是诈骗。

(2)对于促销信息,请不要点击信息提供的充值链接。

(3)通过网上营业厅、手机营业厅、实体营业厅等运营商官方渠道充值。

4、网络兼职诈骗:

通过加入微商推广诈骗,采用类似传销的发展模式传播。针对此类诈骗手段,请不要轻信以下几类兼职:

(1)需要先交代理费、会员费、押金等费用的兼职。

(2)轻松获得高额佣金的兼职。

(3)通过发展下线获得收益的兼职。

5、伪基站+网络嗅探诈骗:

诈骗分子以短信嗅探技术获取短信验证码,盗刷银行卡。这种情况下,被诈骗人手机及卡没丢失,也没有进行扫描二维码及点击各种链接的行为,钱就可能被盗。诈骗套路如下:

(1)通过架设伪基站,窃取信号覆盖范围内的手机用户短信息,从中筛查出涉及邮箱链接的短信,获取手机号;

(2)利用手机号登录支付宝、银行等APP支付平台,利用嗅探设备获取验证码;

(3)获取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信息,完成账户资金盗刷。

针对此类诈骗手段,建议:

(1)在第三方平台上绑定银行卡时,尽量只绑定一张,并设置支付限额、次数。

(2)如果条件许可,夜间尽可能把手机关机或设置为飞行模式。

(3)收到不明短信验证码,发现钱被盗刷,应立即冻结银行卡,保留短信内容,并马上报警。

6、编造虚假故事诈骗:

通过编造可怜身世等虚假故事,博取被诈骗人同情,以各种理由实施诈骗。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