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果雪关上了门》谈小说创作的要素
《若雪关上门》(许)在当年还是有点声望的,否则绝不会出现在书房里。按照惯例,我和老婆继续遵守2021除夕夜看电影,交换书籍的传统。我们看的电影是《温暖的拥抱》,我拿到的书是《人生不够》(丰子恺)。观影体验的失败在前文已经吐槽过了,不再赘述。唯一的记忆注定只有名字的意义。冯先生的书在他带回家之前就不见了,直到上周他整理书房时才从别处找到。
如果雪关了门,几年前我翻过来就放下了,但我从来没看过。现在回想起来,要么是心情好,要么是心情不好,不想学习。既然注定要重新开始,那就抓紧阅读,详细体验吧。正好弥补短篇小说立意上的缺陷,写完读完学会书评。
其实第一部同名作品,依我拙见,立意和文采都很优秀,只是故事本身没有后面几部精彩。也许这就是我多年前抛弃它的原因。再说了,这种得了鲁迅文学奖的小说,也没必要表扬,特别喜欢找茬,哗众取宠。
看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我渐渐清楚,与擅长写人物叙事的小说家的差距主要在于创作,具体来说就是故事的准确表达和人物的刻画。
鉴赏能力有限,深度和广度有限。为什么不选几篇,说说重点?
1
从内容上看,《镜与刀》和《若雪关上门》都是关于孩子沟通和情感的悲情故事。但前者的剧情设定和视角更为精妙,略胜一筹。
镜子的主人是餐馆老板的儿子鱼目,刀的主人是渔夫老罗的儿子九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镜子和刀折叠起来的光束。为什么没有语言交流?从小就发不出声音,最终失声的木鱼,被相信他一落地就彻底哑了的父母关在了二楼。木鱼,一个天生调皮的男孩,郁闷无聊,就拿起小镜子照着玩。当他偶然照到九国,一个同样调皮的光头少年时,得到了刀光的惊人回应。
从此,两人愉快地用“轻语”打招呼,甚至成了朋友。四海为家的老罗,之所以能在这里待很久,是因为他总能抓到白鹅(一种很受食客欢迎,很难抓到的鱼),卖给穆老板。两个孩子开心而执着地玩着镜子和刀子的游戏,“熟练而随意地利用反射光玩捉迷藏和打架”。直到有一天,居高临下的木鱼意外发现了老罗频繁沾花惹草的秘密,用光束引导九国知晓。故事的结局是,老罗当场鲜血淋漓,被丈夫殴打的九国娘和不完全坦白的九国离船而去。不出所料,鱼目突然喊出了九国的名字,久违的声音恢复了。
孩童的眼光,纯洁的友谊,远远望去的“轻聊”,都透露着青春的趣味和特有的灵动。渔夫的儿子自由了,却遭遇父亲的不忠和家暴;酒店老板的儿子衣食无忧,却要患上失语和接地气。两个看似不同的孩子,却因为光而结缘,用镜子交流,用刀子取乐。可以看出,这部小说的突出特点是,虽然没有儿童之间的语音对话,但“光媒”的张力和魅力是无穷的,感人至深,发人深省。这是一个常见的元素,却在作者的淋漓尽致的运用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独特而巧妙。
2
其实和儿女私情有关的题材不仅限于养蜂旅馆,还有我们的旧海和露天电影。我更喜欢《养蜂旅馆》的叙事平淡,节奏缓慢。它只讲述了主人公八年后故地重游的故事。酒店的老板娘其实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印记的一夜情对象,荒谬的有一个儿子——一个和他小时候长相重叠的客座学生。
我喜欢左山的怀旧和暧昧,一如既往的安静,一样陈设的房间,一盘复制了很多次几乎变声的磁带。虽然冲突没有“露天电影”那么紧张,但这位前巡回放映员因为过去和许多农村妇女睡觉而被她的一位丈夫监禁和报复。结局没有《我们的旧海》那么悲壮绝望。小玉的爱人没有淹死,但小玉的丈夫海生和一位资深渔民葬身大海。
山脚下的养蜂场,海边的渔村(镇),偏远的山区乡镇,这些故事发生的地方,都充满了独特的气息和淡淡的魔力。可见,小说吸引人的关键在于场景的独特性,最好选择超出读者一般认知的原创和小众。当然,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是前提,合理移植和艺术加工必不可少。
三
这一节我要讲的是“花街、石墩、烟火女”,但不是针对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涉及到很多小说。作者许,江苏东海人,连云港人,他的名产是水晶。至于是否有“运河边的石墩,墩外拐两个弯就是花街,烟花女子挂灯笼做生意”或其雏形不得而知。虽然网上搜方便,但我不想解决。既然徐雄(70年代末出生的同行)不止一次在很多章节提到他们,那一定是有特别的印象和特别的目的。我为什么要刨根问底,满足自己微弱的偷窥欲?
花街是旧社会嫖娼的地方,我们路外桃花巷之类类似的名字。石码头是客轮和水运船只的停靠站。漂泊久了的男人总有下半身的需要,皮肉生意的繁荣也就顺理成章了。烟花女既有被迫谋生的怜惜,也有偷懒的痛恨。即使在社会上,在“笑贫不笑娼”的时代,妓女依然被深深的鄙视和廉价。总之,从码头到街上,从街上到妓女,一幕幕悲欢离合、贫富生死的场景围绕着“花街、石墩、烟火女”,戳中泪点,激荡心灵。
伍佰有首歌叫《突然的自己》,悲伤凄婉。带着他沙哑沧桑的声音,听起来悲伤而惆怅。刹那间,熟悉的旋律似乎从远处由远及近响起,搅得内心安静的我有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动。这种冲动,就是恨不得马上绞尽脑汁写一个故事,恨不得马上把它编成一个故事,恨不得马上收集一个双方的故事。即使此刻我所相信的金钱积累自然到来,但它仍然没有准备好,它仍然欠东风。
寥寥数语,寥寥数语,未必能触及思想和文艺的崇高理念,未必能抓住立意和逻辑的奥妙。除了敬佩和赞美,我也有一点点愧疚。因为在书房碰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仓促的想法是:随便翻翻就扔了。反正书已经过时了,人也不流行了。
之后我不仅会好好保存这本书,也会关注他更多更新的作品。虽然小说创作所需要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并不丰富,但我依然愿意孜孜不倦地探索能够建造一座故事大厦的材料和元素。期待有生之年,期待有一天,汇聚成心中的小说,流出笔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