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在皇城中有什么寓意?
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与天安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
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明称地安门为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
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墙正中位置,南对景山,北对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重修,隆庆五年(1571年)七月修葺,清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重建,并更名为地安门。
地安门是砖木结构的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4.8米,总面阔38米,通高11.8米,进深12.5米。正中间开设朱红大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
地安门内左右两侧是燕翅楼各一座,为二层楼,原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民国十三年(1924年)末代皇帝被驱逐出宫时,部分太监曾在此楼暂时栖息。
地安门以前被列为禁地,不允许普通百姓出入。根据前朝后市的古制,地安门成为了商贸活动中心,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是,皇城之内为皇上宸居,诸王可以在内城居住,而汉官大臣是绝对禁止的。以前,地安门外立有一座石碑,上面写道"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如果有谁跃马扬鞭而过就会被视为欺君之罪。因此,地安门就成为皇家与民间俗世的分界线,普通百姓只能望门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