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王小波的哪些小说最有趣?

已故作家王小波的青春三部曲是他一生创作的巅峰,包括青铜时代、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但黄金时代是文艺界的佼佼者。

在我的收藏中,只有最后两部作品。虽然我想要第一部,但是我从来没有在书市上看过。我把最后两本书一本一本地读了一遍。在这些作品中,王小波的玩世不恭和叛逆无处不在。他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布局巧妙,爱不释手。

小波先生的散文同样精彩。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的最爱。

现在国内高校流行一句话:

男生必读王小波,女生必读周。王小波说的话,渐渐成了学院里或者饭桌上的口头禅。流传甚广的末流作品口碑一流,一流作品默默无闻。“一个人拥有一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远看不像好人,近看还是好人。”“让我们变坏吧!”"天上的星星就像一场冻雨."我只能绝望的活着。”“凡是能在这个烦恼无穷、仇恨与互相监视的世界里感到片刻快乐的人,都可以算是诗人。“生活如此空虚,你必须做点什么!王小波曾经写过一段话,说一个人无聊了,就会在纸上写点什么。不管他一开始写什么,最后都会写小说,写得很好,只要你够无聊够无助。”看完他的小说,感觉自己被打了一巴掌,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道亮光——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原来小说应该这么写!“《青铜时代》为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指引了一个方向。”看他的小说我很震惊,看随笔我鼓掌。这样一个与我无关的人去世了,我感觉像是失去了亲人。他的话如此贴近我的心,他成了一个非常善良的人。看着新生代对他的狂热崇拜,看着“王小波式”在高校的流行,我不禁感慨无限。十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问过我同一个问题:王小波为什么这么红?王小波的猝死和猩红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猝死和猩红没有必然联系,不是所有猝死的作家都能猩红,王小波就是红了十年,甚至更久。有个社科院的朋友统计了一下,1997年去世的作家有7个,但是除了王小波没有一个人有轰动效应。王小波为什么有那么多追随者?简单来说:因为他有意思!也因为他纯粹,理想主义,所以总是低调,总是边缘;他坚持体制外写作,却比作协养的专业作家写得好!换句话说,作为非主流的身份,超越了主流,为沉默的大多数赢得了一口气。王小波第一次把自己当成小说家。他在《思考的喜悦》的序言中说,“我以写小说为生,但有时我也写散文,以表明我对世界的态度”。小说是事业,杂文穿插业余。偏偏大多数人是通过他在《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报纸上的专栏认识王小波的,通过他的散文而不是小说认识了一个幽默风趣的王小波。这么有才华的人,在现实中却如此失意,太不公平了。也许,正统文坛对他的排斥,恰恰造成了大家的逆反心理,于是诞生了“王小波的走狗”这个群体。谁会是走狗?他们也知道“王二”没必要,讽刺的真的是一群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