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烧脑片里的镜子是怎么来的吗?
静园是什么?它从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跟文学有什么关系?
静园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一面像深渊一样的镜子,人物被夹在其中。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
在《记忆大师》中,有一个短片:黄波错误地进入了别人的记忆,然后出现了大量的镜子。他不停地跑,但他无法逃脱。
这是一个动态散布的镜像池。
第二个:
在《盗梦空间》中,主人公科布找到了一个新的梦境设计师——阿德尼,他们进入了梦境。Adeni因为自己的好奇心,创造了一面炫目的镜子。
这是一个静镜池。
追溯景元这个词,来源于法语单词“mise en abyme”,也叫粒心结构。
这是一个纹章学的学术术语,意思是在徽章的中央刻上一个更小的相同图案,就像一个深渊。
因为模式很少,我给你一个类似的模式,你可以自己想象一下:
这种艺术历史悠久,但发现并提炼这一理论的是法国作家纪德(1869 165438+10月22日-1951 2月19)。
法国著名作家纪德,1947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在他死后被法国天主教会禁止,因为他的开创性和不寻常的想法。
他的发现来自一次看徽章的经历。
然后他仔细研究,第一次运用到小说《帕鲁德》中。在另一本书《伪造者》中,这种手法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技巧:
他引用了维拉克斯的《宫中侍女》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前者是画中之镜,后者是戏中之戏)作为这种精炼理论的例子。
也可以简单的说就是现在国内很多脑洞故事常用的结构,就是环套。
你在写一本书,书里的人和你一样,同时你也在写一本书,永远写不完。它被称为“反小说”。
卞有一首著名的诗《断章》:
大家都夸这首诗写得好。这是天才之举,但这有什么好处呢?美在哪里?
卞本人后来也透露:“从30年代中期开始,我就开始欣赏安德烈·纪德后期那种清晰而陡峭的小说风格。”坦率地说,他的理论来源于纪德的“镜中之镜”理论。(卞支林的《山川、河流、战线》)
你可以闭上眼睛,幻想,是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一面镜子深,一层一层,一环一环。
现在很多作家和诗人都在模仿这个理论,却不知道这个理论其实是源于法国作家纪德。
所以,不要怪你的高中语文老师不能给你解释这首诗的美,因为这种理论在中国很少见或者没有。
诗歌最棒的地方就是这种镜子会让你深陷其中,有代入感,分不清虚实,所以也是烧脑和科幻的常用手段。
回到电影,类似俄罗斯娃娃叙事创作的电影数不胜数:
黑泽明的罗生门,Giga?威尔托夫拿着相机,费里尼八岁半...
一个故事与另一个故事嵌套在一起,像一个俄罗斯玩偶,被称为“嵌套结构”、“叙事内镜”或“纹身结构”,即故事中的故事被分裂衍生,似乎是一种反身映射到无限深渊。
那就是“镜深”这个名词,出现在画面中就像一面镜子。
好了,这里,差不多我已经给你详细了解了——静园的底细。
接下来,我很想说说电影里的靖远这个词。
镜子的形象,或者说镜子,在不同的电影里应该有不同的作用,所以不存在所谓的标准和形象,总会随着具体的情境动态发展。
上面我举了两个例子,结合《记忆大师》和《盗梦空间》谈谈自己的看法。
各位,靖远,第一眼看到它你会想到什么?
看下图。
是不是很荒诞,很梦幻?有空间压迫感却有延伸感。镜中人物体的相似性会莫名其妙地导致恐惧。
而如果你在镜子里同时移动,哪一个是本体,会不会不清楚?这种梦幻感出现了。
在《记忆的主人》中,黄波进入了一个梦,然后他不知所措,被困在记忆中,但他想逃离。袁静代表了他的恐惧。
导演在镜中花园安排了一个精彩而罕见的场景来表现黄波的恐惧,并创造了无尽的梦境。
当梦想无止境的扩展,随着你的脚步前行,是不是有种生命延长,梦想无穷的感觉?
电影或文学作品会依靠外在的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同时有时也会依靠形象来烘托人物。
当黄波在梦中徘徊时,无尽的梦,一层一层,不仅没有被剥离,反而开始延长生命。空间的无缝扩张和空间的无缝收缩,是视觉上对比内心的恐惧。
在影片中,黄波的演技无疑将这种恐惧与空间感结合在一起,小跑和气短的许多小细节都做得很巧妙。
所以观众不会觉得不正常。相反,有些演员在绿屏前往往会忘记这些东西。观众虽然看不出演技有什么问题,但是心里不舒服。
因为他们有一个奇怪的磁场,周围有空间感,所以他们没有融合。演技不是靠表情来判断的,而是靠感觉和场景格格不入,和周围的磁场一起振动。
有些演员会表演的太过卖力,但肯定有演技,但无疑是变态的,难受的。
日本著名无表情演员北野武,只有一个动作,一句台词,却巧妙地融入了环境,这无疑是一种出色的演技。
说说下一部盗梦空间吧。
电影中,男主角科布和女孩阿德妮进入梦境,然后有一座阿德妮做镜子花园的桥。
在桥前,科布告诉阿德妮这是一个梦,然后她把城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就有了一座桥,成就了镜像花园。
起初,这些都是她刚入梦时的好奇,但循着镜子,科布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妻子梅尔来了,这些镜子立刻变成了他内心的投影。
阿德对无数自己的好奇和科布的迷茫,镜子媒介相同,功能不同。
如果你有生活经验,你会发现婴儿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到好奇,他们会触摸和击打无数的镜中人,原理也差不多。
而如果我们很久不照镜子,突然照镜子,会不会发现镜中的自己并不认识,脸上有皱纹,头上有白发,会不会感到茫然和陌生?
当小理子眉头皱得“硬邦邦”的时候,无疑向观众传达了一个信息:有事要发生了。
这些视觉效果还有另一个目的:这也是导演诺兰用视觉商业手段营造奇幻新鲜感的特殊设定,引导尚未入戏或已有戏的观众重新融入场景。
对于电影来说,讲故事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欺骗观众。
你什么意思?
让观众融入故事,或者干脆融入场景,靠氛围来渲染和推动,有时候观众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忘记了影片的漏洞和逻辑错误。
所以,电影院和在家看是两回事。看蓝光和看模糊是两回事,是背后无意识和视觉氛围驱动的。
最杰出的视觉化作品是王家卫的电影。墨镜王的可视化非常漂亮。电影一开场,观众自然就陷入其中,故事有时也成了陪衬。当然,他的工匠精神令人钦佩。
电影是视觉艺术,所以好莱坞喜欢用大特效作为卖点吸引眼球,也是在掩盖故事的不足。
使用这些视觉手段,比如镜深,无疑会增加力度,但一定要合适。我前面提到过,它应该是随着电影的特定磁场而振动的。
嗯,应该是讲解结束了,也是我个人的观影视角和体验,花了我一个下午的时间。
不深入,只是电影中“镜子”形象的一种特殊的镜子。
但是理论都是死的,电影是动态的,看电影不要被框住。你所看到的就是你。影评人说的都是主观的。不要轻易放弃,认为他们是对的,你是错的。
Ps:另外,我可以看看我文章里提到的作家纪德的书。中国人只知道博尔赫斯和他的镜子,不知道纪德和他的镜子。
除了电影,如果我有时间,我真的很想谈谈我喜欢的书和其他东西。
嘿,来吧,拜拜!下次继续,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