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金温孤黄亮之后的江湖,我们该看谁的武功?(第一部分)

文章如下:

从小就爱看武侠。可以说武侠小说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我一直觉得这是人生一大幸事!那时候任何一本书我都可以抱很久,可以说是饿着肚子看书。这个好习惯对我的性格形成和思想成长非常重要。

现在长大了,生活中的无数出版物,我都无法一窥究竟,所以在阅读上,我有了选择。不管别人怎么善意的提醒,我读书都要注意自己的品味。言下之意,我应该少读些杂书消遣,但我不能放弃对武侠的热爱。我就是喜欢!

但不可否认的是,并不是每一本武侠书都值得一读。经常重温金庸的书,时不时有新的感悟;我经常看一些古龙的书,主要是中后期的;梁羽生的书需要重读。我之前低估了他。温瑞安,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品味一些短篇,只希望他能给自己的书一个结局,好让我再读他的小说;至于黄易,我还没有读完他的所有作品,但要过很长时间才能再读一本,也不知道我是否能有幸读完。

时间是无穷无尽的,世界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我不能执着于旧的阅读印象。所以每次找到一个好的作者,一部好的作品,心里都是满满的欢喜和快乐。其实我也是最近两年才开始在网上找小说看的,因为我一直觉得在海里找那些闪闪发光的珍珠太难太费时间了。让别人帮我打捞,就像我不爱买新书,要等过几年才沉淀下来一样。

网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出现了很多在旧体制下无法脱颖而出的作家,很多都很优秀,而在传统武侠里,我找到了几个合我口味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在后金庸武侠时代的内定大师身上绽放出更大的光彩!

(一)晋夏瓦

说实话,我本以为现有大师之后,武侠小说就没有更多发展的空间了,但看了小椴的《一杯雪》之后,我又重新燃起了对武侠小说未来的期待。

从此以后,金温孤黄亮之后的江湖,不再寂寞如雪;无限武侠版图的拓展,对你我更重要。

那是什么样的小说?写世界上两个陌生男人之间很酷却很深的友情;写一把从长城归来的不屈的弧剑,来凸显整个黑暗寂寞的江湖的光辉;写一杯能让万里人醉的暖酒,乱世助时势;写几大势力在风雨飘摇的江湖庙堂中如何挣扎着取得脆弱的平衡。

就这些吗?远不止这些!如果只有这些,我不会感到惊讶和惊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描写的感情,是书中人物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乱世里感叹命运的无奈的感情,对阅读中的你我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时不时不经意的抬头,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思绪。

这种写书风格以前很少见,尤其是武侠小说。以前的武侠,看的多是叙述和讨论。能把抒情和描写如此完美地融入武侠故事的叙述中,我只能叹服!这种抒情的风格是如此的飘逸、古雅、凝练、干练,在浓浓的书香墨香中蕴含着作者无与伦比的深情,让人一见钟情,反复咀嚼其中的滋味。这是小椴独特的文笔,读过的人都说难得!这是“风”!

如此精妙的文笔,即使在纯文学作品中也不多见。在看武侠的时候,我依然能感受到中国汉文的美,这是我以前从未想象过的。小椴无疑是现代社会不可多得的天才。

抒情的韵味不仅表现在文字上,还表现在故事的编排和节奏控制上,让人感觉那是一种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气质,绝非刻意雕琢。写这样的文章,作者一定是一个很细腻很感性的人,以至于一开始我以为是女作家,我怕这样的人写不出武侠里最感人的侠义。事实上,我很担心。先不说耿苍怀的精神;罗汉的孤独、冷酷、骄傲、深沉的热情;易聚体患怪病却苦于现状;只是那些女人——荆三娘的英气,朱恒的刚毅勇猛,萧如的贞洁不屈——已经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一种侠义精神!

还有后来的《长安古意》,颇有风骨。结构比较特殊,几个中篇小说串成一个整体故事。我最喜欢《郭玉老》第一篇的那句“从角落里读侠义”,道出了整篇文章的主旨和侠义的真谛!真的让我拍手称快,佩服!

我想不出更好的词来形容书中的人物。抄小椴的话!

于:从角落里读侠义!

尚尚儿:一天结束了,雪都没了,冰也没了,你还想要什么?

幼稚:人生如枷,飞翔如梦。一个孩子在河里的最后愿望是用他瘦弱的胳膊在这个疲惫的世界里飞翔...

裴红莲:世界上没有勇气。-那怎么了,我的裙子和我的祭坛?!天下一片冰雪,花几度红。

还有就是...我常常沉迷于这样的文字,感受着书中人物的苦难、愤慨和绝望。长安古义中的人物塑造极为成功,可以说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郭玉老了,尚尚儿,小智,胡大谷,裴红莲——那些在世间挣扎求生,却在一击之间闪耀着人性的尊严与光辉!这是夏!真正的骑士!

小椴继《长安古意》之后的小说《洛阳女孩之歌》表明,这是小椴的新作。除了保持一贯的优雅醇厚的文字,他在故事布局和悬念设置上也花了很大功夫。不管效果如何,有这种不拘一格,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另外还有一些短篇,都是标准作品。我最喜欢的是《缝隙中的小马驹》。简介:叹息,叹息,叹息,缝隙中的小马,石头中的火,梦的身体...一种对命运无常的感慨立刻浮现在读者的眼中。

“下雪的时候不全是失望,下雪之后是失望……”

现在只希望小椴的新作早日问世(尤其是长篇),这是无尽的失望!

有人问温瑞安,谁最有可能成为中国大陆新武侠的第一高手?答案:小椴!我觉得温瑞安自负的机智习惯,绝不是谦虚客气。我的想法是,小椴拓宽了传统武侠的写作风格,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做出了惊人的创新。他是扛起中国大陆新武侠复兴大旗最有力的人,只要他坚持不加修饰的写作,他的侠义精神就不会消亡。

晋夏墓,这个说法是真的!

(2)金庸封笔古龙死,江湖只有英雄。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当时是很鄙视的。当时在书店看到一本有这样标语的书,懒得翻。甚至过了几年,我才开始正式看这本在网络上流行多年的武侠小说《孙骁英雄传》。

没关系,要是几年前我把这本小说看得这么高,能不能看还是个问题。现在年龄大了一点,看事情已经不能像以前那么简单了,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触越来越多。

毫无疑问,这本书有这么多缺点,比如开篇有点平淡,措辞有点粗糙,故事情节不流畅,结构有点凌乱,技巧不够成熟等等。,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一旦读过,你会深深感受到作者的血性之心,对命运的绝望挣扎和对世界的无奈暴露,那种悲凉血腥的感觉会重重包围你,让你难以呼吸,难以看清。如此沉重的阅读体验吸引你驻足,让你觉得惊讶这是一部近乎伟大的武侠作品。

“观、海、云、远”是四个不相干的人,一个是拼命赶人头,一个是落寞书生,一个是粗犷将军,一个是富家公子。他们陷入朝野派系的权力斗争,陷入朝廷与叛军的复杂关系,卷入前朝与皇室令人震惊的秘密。在命运的压力下,不同的坎坷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缘分无常,无奈。吴定远成了真龙的强力统帅,秦中海成了杀过无数人的愤怒恶魔,杨素冠成了深沉阴险的修罗王。只有倒霉的陆云被关在白水瀑布下十几年了,还在等待这世上唯一的圣光!

叹一口气,世态炎凉,命运难料,豪情壮志如今安?

或许,他们都变了;也许,他们没有改变。

看武侠的时候,我喜欢用自己来代替书中主角的身份和感觉。起初,我并不喜欢这本书里的所有四个主角。吴泰诚实坦率,鲁泰迂腐,秦泰粗鲁,还有杨泰油头粉面,这些都不是我喜欢的性格,而且故事人物的发展也没有按照我的预期发展。阅读还会继续,但我不禁担心书中人物的命运。虽然他们的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他们的付出和收获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对这一切的承担,却深深地打动了人们,触动了他们心中的痛。这是一种悲伤和莫名其妙的感觉!

我不想谈小说的内容。其实在作者大结局出来之前,有些问题我是没搞明白的。孙晓的结局也是对的。全书涉及朝野之变、权力之争、人物成长、性格变化、对世界的反思、对命运的感悟等。尤其是后面几章,作者埋下了太多伏笔,结局稍有差错,就会影响整体价值,所以要精雕细刻,不可操之过急。

孙晓的创作精神尤其令人钦佩。十年,在这个漂泊的现实社会里,他不骄不躁,不追随利益,不为虚名所动。他努力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武侠小说。这是一部诚意之作,一部描写男人江湖血性的武侠。透过一百多万字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我看到了身后那个一动不动的身影,还有一抹热血。

孙骁的作品不多,我看过的武侠也只是一部未完成的《英雄》,但他已经完全奠定了自己在江湖中的地位,这从他多年来在网络上的好评就可见一斑。他构造了一个江湖,不再是少年的英气,也不是作为善恶对抗的善恶分明,更不是浪漫的冒险实践,而是充满血腥阳刚气息和命运无奈悲凉感的现实江湖。在他的作品中,武侠不再是成人的童话,而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人生体验。

孙骁《英雄》摒弃了人们对武侠的童话幻想,还原了一个赤裸裸的残酷血腥江湖。在这一点上,他已经超越了前辈!

金庸封笔而逝,江湖只有英雄!

我真心希望不是这样!我们需要更多的孙晓,更多的英雄。

(3)这里的少年特别在这里,他们的梦没有被唤醒。

和很多人一样,认识江南是电影《此间少年》。就在这时,我刚刚大学毕业。一边读,一边笑,沉默而阴郁,是不是曾经像无助的花朵一样的少年,总是被雨水吹走,一去不复返?

当时我就想,如果江南写武侠会是什么感觉?后来看了《春风柳上原著》,不禁又感叹年轻游侠的远大志向是不是经受不住时间的无情消磨!

这是一个相当悲凉的武侠故事。我突然看了三遍,默默关了电脑,起身走到窗台上看了很久天上的云。

“什么是骑士精神?”四岁的小女孩问。

16岁少年刘上元回答:“就算有人不怕死,他死也不能让好人受欺负!”

12年后,28岁的刘上元懂得说“我能怎么办?”

但小女孩已经长到十六岁了,她还记得年轻游侠说的一句话“见义勇为,死不足为奇。”于是她死了,为了十六岁时少年英雄的梦想,刘上元又一次拾起了一腔已随岁月流逝的豪情。一切都晚了,失去的再也回不来了!

江南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这种感觉。描写细腻感人,故事委婉持久,甚至有些地方还有幽默的亮点,但总有一种淡淡的忧郁沧桑的背景,让人在咀嚼的时候感到心酸。相反,据说很早的《火烧琴》一文,华丽妖娆,但悲剧结局始终不变。至于很多未完成的小说(比如《光之皇》等。),我不想提他们。所谓“万年坑王”实至名归。但是江南的创作状态很奇怪。据说到处挖坑的时候创作态度比较随意,但偏偏每篇文章都有精妙的构思,不然也不会吸引那么多明知道是坑又忍不住跳起来的人。

我喜欢江南学生婉约的作品,但直到看到九州的模糊记载后,我才发现他的巨大潜力。

都说九州是玄幻书,但我一直把它当武侠看。这并不奇怪。连朱仙的正宗玄幻都可以称之为武侠,说九州是武侠小说就真诚多了。

江南虚构了一个九州世界,里面有飞羽人,有常年生活在地下的河洛人,有长于冰雪场的夸父人,有徜徉在茫茫草原上的蛮夷人。但是,这些种族的设定并不重要。在历史洪流的大趋势下,谁也逃不过他注定的命运,逃不过他潜藏的热血和欲望。

这是一个乱世英雄的故事,一个勇气与意志的故事,一个成长与幻灭的故事。目前我看到的章节有几个中篇小说,比如《原野》《虎牙》《威武之王》《悼念杨血》,这只是第一卷的一部分。而且这一卷,正如江南所说,“只是乱世的开始,远非全貌。在第一卷中,未来的英雄还是以少年的身份出现,乱世的巨大帷幕只拉开了一角。”

我们在这个角落里看到的,依然是未来英雄的少年故事,却有着英雄诗史般的恢弘气派。书中那些怀揣远大梦想的热血少年,如姬野笔下的沈懿的坚定,陆桂臣笔下的沉郁坚定,都对读者有着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质感。在那个乱石乱云的年代,他们用理想和意志支撑着摇摇欲坠的信念,用刀光剑影和血泪劈开了这个残酷时代的帷幕!

我不禁被这种脆弱的坚持所感动。我曾经有过多么青春的骄傲和梦想啊!岁月如风,爱情随风而逝。

但谁能控制历史,谁能主宰命运,他们的最终结局必然以悲剧收场,这是他们与时代力量抗争的必然结果。看来江南又要回到他作品最初的命题,这个悲凉无奈的人生命题了!

书中的主人公都处于冷兵器时代,武打的设定也很现实。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令人信服,字里行间隐藏着对历史命运的感悟。很多地方都有读历史的感觉。江南似乎获得了宏大叙事能力的重生,不再满足于他那种与月亮调情般的个人情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他很有潜力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江南的小说有很大的野心。他要构建一个世界,书写一部历史,记录一部英雄成长与湮灭的诗史。从现有的段落来看,江南控制的很好,不存在文笔差的现象。我相信他能写好!

无论岁月如何坚强,我相信江南学子还是那个:

这里的年轻人充满了梦想和豪情!

(D)魏昆仑,今步从头。

对于写武侠的人来说,金庸无疑是一座必须面对沉重压力的高峰,而且是一座几乎难以逾越的高峰,因为到后来,你会发现,你写的很多东西,总能被金庸的影子笼罩。当代作家中,只有古龙是个异数,但他完全跳出了那个框架,牺牲了一些武侠的优秀元素。

现在,彻底突破创新就更难了。毕竟有那么多前辈想跳出框架。不是不能,只是很难写得漂亮吸引人。别人都玩的差不多了,还剩下什么让我们玩!如果完全模仿呢?读者并不买账,所以现在写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武侠片比以前难得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冯哥写了《昆仑》,声称金良是真传,引来无数武侠迷。这真的很罕见。

《昆仑》是一本好看的小说。故事一波三折,武打描写精彩纷呈。主人公梁潇在宋元交替的江湖中失去了父亲和母亲。进入天基宫忍辱负重,加入元军驰骋沙场,夺取襄阳,却因不堪忍受战乱平民的痛苦而转出军营,浪迹江湖,甚至游历亚非欧,最终成为宋朝的天基宫。整个故事宏大而广阔,英雄的成长,武功的磨练,对孩子的爱,还有金哥马铁,家国,文化,民族,像雄伟的昆仑山一样宏大。最难能可贵的是故事叙述的流畅。整部小说有几百万字。读书是令人着迷的,读金庸的作品让我有一种无忧无虑的阅读体验。写武侠的时候出现一个会讲故事的高手,让我惊喜。

乍一看,这部小说里有很多金庸作品的影子。梁潇就像是杨过和郭靖的综合体,而那些高手其实就像是五大奇观中一个或几个人的混合体,连背景时代都如此接近。但细想之下,还是有很多创新的地方,作者并不满足于完全模仿前人。

首先,重视科学的力量。这一因素在以往的武侠小说中很少涉及,但在《昆仑》中,科学的力量对故事和人物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书中的梁肖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可以说是东西方最高数学成就的结合,算术成为他武功和人生智慧的主要驱动力。从天宫之术的开始,到三才归张远,到藏剑,到十步的实现,再到最终的圆融之道,都是用数学原理来解释的,与金庸用哲学原理来宣扬主人公的武功和人生完全不同。在襄阳战争的战争过程描述中,科学力量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以前的作者一般侧重于写战术技巧,人为因素决定胜负。在冯戈的作品中,先进的武器和科技水平成为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在武侠小说中强调科学因素的描写是一大创新,而且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与峰哥的技术背景不无关系。

第二个重要的创新是对一些既定观念的颠覆。《昆仑》中最有争议的部分是梁肖帮助蒙古攻占襄阳城的那一段。侠客,为国为民!郭靖这句话是何等的掷地有声,而郭大侠保卫襄阳是武侠中“侠义”二字的最高阐述,突然有人来一场颠覆襄阳的战争,主角在蒙古一方,还是攻下襄阳的最大力量,这是很难接受的。有人批评凤歌为了创新而丧失原则,都上升到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高度。没必要这样。毕竟历史上襄阳是被蒙古攻陷的。再多的民族感情,也要正视历史潮流。换个角度重新审视襄阳战争,确实有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战争、民族、和平的意义。

冯哥说,他更注重“改良”而不是“革命”,在不断改良和提升的过程中,最终实现了新世界的创新。从昆仑来看,他第一步走得很好。他在对待金庸等前辈的态度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我们也相信他最终会比金良更好的走出“金梁”,这也是所有武术爱好者的期待。

据说《昆仑》只是峰哥写作计划中“山”“海”“经典”的第一个系列。我们看到了一个武林高手成长的可喜开端,而峰哥真正成为高手最重要的一步应该是下一部连续剧《大海》。

正是:魏昆仑,现在从头再来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