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说的曲折之路

由于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很大的曲折。1956前后,小说界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的短篇小说,以王蒙的《组织部新人》为代表,大胆触及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尖锐地揭露了社会生活的一些弊端。这些作品既是当时国内外文艺界反对“无冲突论”的直接产物,也是当代小说家更大程度发挥小说社会功能的一次勇敢尝试。但是,由于当时的环境,这种创作趋势在第一个迹象就被人为地终结了。随着对“现实主义——一条康庄大道”、“深化现实主义”、“写中间人物”等理论的批判,反而出现了一股粉饰现实、用虚假现实主义填充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浪潮。但是,在这种思潮泛滥的时候,很多勇敢的小说家还是有好作品的。赵树理的《练功》、《解放的手》、的《早知三年》、刘卓德的《滇海春秋》、荣的《赖大嫂》,都是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精神、真实揭示人生矛盾的佳作。一些作家转向历史,写出了陶渊明(陈香河饰)的《挽歌》和(黄)的《还乡》等短篇小说,以史为镜反映现实,是小说家在特殊环境下坚持现实主义的曲折表现。、王的《传》和的《新朋友》都是以大跃进为背景,但其本意并不是歌颂浮夸的风格,而是着眼于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农村新人的人格,至今仍保持着一定的艺术魅力;至于《延安人》(杜鹏程)、《我的第一任警司》(马风)等短篇小说,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好干部形象,是极具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1962之后,小说创作的繁荣开始被忽视。这期间,虽然出了姚的优秀历史小说《李自成》(1卷),但其他的好作品并不多。浩然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陈登科的《风雷》反映了农村生活,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内容上明显留下了扩大阶级斗争思潮的痕迹。

“文革”期间,正常的小说创作活动受到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压制,而在唯心主义思潮下出现了一批反现实的作品。一批以《序曲》为集子的短篇小说就是杰出代表。

从1976到10,中国的历史发生了新的转折,社会政治的动荡开始平息。随着思想路线的逐步整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文学事业呈现蓬勃之势,小说创作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社会从大动荡到大整顿大改革的历史进程,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五四以来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且在不断深化。唯物主义路线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恢复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使小说家获得了精神上的巨大解放。他们敢于面对现实生活,正视生活中普遍关注的矛盾,提出自己积极的思考。新时期头两三年,从刘的《班主任》中出现了一批曾被称为“伤痕文学”的短篇小说,第一次向读者展示了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所造成的痛苦,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还有一批作品,如高晓声的《李顺的大房子》、茹志娟的《编错的故事》、卢彦舟的《田芸的传说》、张一工的《囚徒李铜钟的故事》等,着重探讨建国30年来国家走过的曲折道路和深刻教训,进行历史“反思”。周克勤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和莫应锋的《将军颂》是最有影响力的反映十年动荡生活的小说。他们既深刻揭示了这场动乱造成的历史倒退,又着力表达了人民对社会主义光明的强烈渴望。近年来的一大批历史小说,如姚的《李自成》卷二,如《星草》、《金欧阙》、《风萧萧》等,也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从历史的真实发展中寻求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唤起当代读者的情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家的写作风格逐渐转向发展中的当下现实。从不同角度反映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生活大流,有效揭示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各种矛盾,塑造“改革者”或当代新人形象。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导演上任》是第一部引起社会关注的作品。有高晓声的《陈焕生上城》,水云仙的《祸起一点墙》,张杰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5号》。70年代末一批以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和当前军旅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在揭示军旅生活矛盾、塑造当代军人形象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如许怀忠的《西线轶事》、李存葆的《山下花环》等,都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佳作。

二是描写普通人的命运,表现和赞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这也是近年来小说创作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出现了陈蓉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和顾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这类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将普通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紧密交织,通过人的命运来窥视时代和社会生活。

从对普通人命运的真实描写到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是这类题材创作的重要进步。韦君宜的中篇小说《洗礼》,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等。,都凝聚着小说家对人类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这类生活内容的创作也是一波三折。由于缺乏思想技巧,一些青年作家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感到迷茫,无法正确把握社会矛盾的本质及其必然趋势,从而创作出一些具有艺术特色但思想倾向明显错误的作品。这也是新时代除旧布外值得注意的创作现象。

三是创作风格的重叠变化和艺术手法的大胆创新。就小说文体而言,短篇小说在新时期的最初几年非常活跃。到了80年代,中篇小说异军突起,以大量优秀作品占领文坛。从1981到1982,出现了1100多部作品,这是现代小说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从1977到1982,涌现出500多部小说,数量可观,但从创作势头来看,仍是方兴未艾。

这一时期的小说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极其丰富多彩,探索之路更加宽广。一些致力于小说民族化的作家,在吸收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同时,更注重民族感情的熔铸。李准的长篇小说《黄河向东流》、叶的中篇小说《在没有航标的河上》、的中篇小说《刘仆一家》都是较早出现在这方面的优秀作品。对西方现代主义小说艺术手法的吸收是这一时期小说形式创新的一个突出方面。以意识流为结构作品的方法,多视点、多角度、多层次揭示人物精神生活的方法,在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走在这一探索前面的作家是王蒙,他的中篇小说《蝴蝶》和短篇小说《春声》赢得了社会的认可。李国文也迈出了长篇创新的第一步,《冬天的春天》是可喜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