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问题

你需要参加考试,对吗?我也要考试!我给你我所有的答案!交叉引用!你觉得什么不好?大家讨论一下吧!!

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叛逆者,是一个封建家庭中“大胆幼稚的叛徒”,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典型。觉慧从单纯的爱劳动者、恨封建开始,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民主主义,最后到社会斗争。作者通过其思想的发展,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思想历程。

觉慧的思想性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叛逆是他性格的核心。

觉慧的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并在社会斗争和家庭斗争中得到强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我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在外国学校,在西方教育、进步报刊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觉慧在高家第一次觉醒,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社会上,他以反抗旧制度为主要任务,写批判文章,在家庭中,他有意识地反抗以高家为主的顽固派。他痛恨一切违背人性、伤害人性的道德规范和习俗。他痛苦地觉得,家是一个狭小的牢笼,是埋葬年轻人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他下定决心不做前辈们所期望的君子,他不想像大哥觉新那样忍受,他要把幸福据为己有。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革命活动中,编辑进步刊物,撰写反封建运动,参加学生请愿反对军阀,反抗高父亲的意志,支持和帮助觉民逃避婚姻,反对请神驱鬼的行为,劝说觉新为弟媳的安全而斗争,最后毅然离家出走。

其次,我抛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爱上了我的女仆鸣凤,并向她表达了我纯洁的爱情,这反映了五四时期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和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2.觉慧仍然有他出身的家庭和阶级的思想烙印。

觉慧的许多思想和行动都是从资产阶级思潮中汲取力量的。个人反抗、人权平等、人道主义是他的基本理念,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五四青年的历史局限性和弱点。在接受新思想影响的过程中,他还没来得及完全消除自己封建意识的影响。在思想和行为上,他有时会呈现出矛盾的状态,如单纯、幼稚、不成熟、容易气馁、自我怀疑、在爱情上不自觉的封建等级观念。潜意识里,觉慧没有打开少爷和女孩子之间的天然屏障。他一方面爱鸣凤,一方面又爱秦。可惜鸣凤的地位不如秦。

他对鸣凤的爱远不如鸣凤对他的爱那样坚定和忠贞。在这个问题上,他一直犹豫不决,直到最后在关键时刻忘记了以前的承诺,痛苦地放弃了鸣凤。支持这种行为的理由,也就是他找到的借口,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事业心和热情,还有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是爱情和事业不能兼顾。其实是他个人的得失观。这个描述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当时的觉慧所处的环境只是一个可以让他形成具有民主思想的爱情观的环境,而不是一个可以让他实践这种爱情观的环境。虽然觉慧的爱情观已经摆脱了封建阶级的利益,开始以鸣凤的价值即人的价值为中心,但他实际上是不可能跨越那个阶级鸿沟的。

觉慧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是高家公馆里汹涌洪流的推手。春秋两季,觉慧继续对这个家庭施加着巨大的影响。小说突出了觉慧的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这是五四时期受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的典型特征,也是这一形象给人以巨大鼓舞的主要原因。作家的形象生动逼真,他的优缺点是那个时代的先进青年所独有的。他的形象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逃离家庭,解放人格只是第一步。在这方面,巴金的思想明显超过了同时期普通作家的水平。觉慧对旧家庭的反抗,乃至最后的离开,典型地显示了五四新思潮的力量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

6.觉新

《家》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觉新形象的塑造。觉新是这部小说中最有艺术感的人物,其原型是巴金的大哥李耀梅,一个过着艰苦生活的“多余人”。在《家》出版的序言中,说这本书是赠送给他的。但他还没看小说就服毒自杀了。

觉新是一个封建家庭中的弱者,是一个知识分子形象,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悲惨命运而又不敢行动的“多余人”。他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范例,具有双重人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是素质好,天赋优秀,聪明好学,有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高觉新从小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这是一个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孝子孙子的理想品格。是父母眼中的“和平之子”,但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懦弱与他善良的本性密不可分,这不仅注定了他在生活中的被动,也注定了他终究要“躲”过各种灾难和厄运。他曾经有一个梦想,想成为一名化学家,并且非常努力地学习。中学四年毕业时,他是全校的尖子生。他想毕业后继续上大学,甚至去德国深造。

2.其次,他的思想性格受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严重扭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他的长子身份和封建家庭的教养,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伦理旧制度捍卫者的形象。

中学刚毕业,觉新就被叫回家结婚,对象却不是他最喜欢的梅表姐。觉新虽然很痛苦,却没有说一句不情愿的话。父亲去世后,觉新长期住房的责任又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很快就卷入了大家庭里的房间斗争。起初,他试图反抗,但他的反抗除了给他带来更多的麻烦之外毫无用处,于是他发明了一种新的处理世界的方式:敷衍,尽量避免与长辈发生冲突,尽量敷衍他们。觉新的青春精神和青年的梦想在平淡的现实生活中逐渐消失了。生活使他的感情变得迟钝,但他却无法摆脱困境,常常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觉新也读了一些新的书报,吸收了一些新的营养,同情年轻一代和他们的斗争。然而,他自身的弱点使他无法改变所有的旧事。而是经常以旧礼教旧制度捍卫者的身份出现在弟弟们面前,敦促他们屈服。他总是牺牲自己来换取家庭的和谐,结果却总是失败,夹在保守的长辈和激进的弟弟之间。不被双方理解,他“读新书,过老式生活”。当他和老校友在一起时,他是一个颓废的绅士。当他和新的学校人物在一起时,他是一个新的年轻人。他在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的思想,但在情感上和行动上,他仍然怀念他的旧家庭。思想和行动的矛盾常常让他陷入极度的痛苦。他清醒而懦弱,这使他无法摆脱严厉的自我谴责。

觉新懦弱、痛苦性格的形成有其思想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长子玄孙的地位。

觉新是高家的长孙。在封建家庭中,长孙又叫“承孙”。也就是说,家族未来的责任应该由他来承担,他是家族的继承人。这种家庭结构要求觉新处处维护这种制度,处处保证,所以觉新的命运从他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在他过早结婚,父亲过早去世后,他秉承父亲的遗愿,为了保护自己家的利益,在各种人事关系和琐碎事务中小心翼翼地游走,接受着来自物质和精神的压力,扮演着人生悲剧的角色。结果,现实与理想产生了尖锐的冲突,造成了觉新性格的双重性。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长期毒害,两者结合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统治的力量。

封建礼教尤其是所谓“孝道”的毒害,长子长孙特殊地位的限制,耗尽了觉新的活力和棱角,造成了他委屈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他害怕别人说闲话,总想着光宗耀祖,担心高家的败亡离不开他,害怕为恶行背黑锅。所以,他虽然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命运的悲剧,却总是自愿把头伸进套索里,造成一个又一个悲剧,这是我们民族在封建专制主义压迫下的民族性格。

③从五四文化思潮中学习托尔斯泰的不抵抗和刘半农的鞠躬。

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觉新清醒地认识到,旧家庭、旧礼教抢走了他的青春。但与觉慧等人从五四文化思潮中学到人权、平等观念不同,他从中学到的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低头主义。他相信这个学说,是因为这样的学说一方面可以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结合起来而不冲突,一方面可以说服他。

(4)觉新的悲剧不仅是人格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它概括了封建末世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命运,具有深刻性和典型性。

虽然觉新总是为了家庭的和睦而牺牲自己,但残酷的命运却致力于捉弄一个像觉新这样的老实人,他一生中接连失去了两个最亲爱的女人:一是表姐梅因长期抑郁得肺病去世;然后他的妻子瑞珏在分娩时被迷信的长辈赶出家门,因难产死在郊区一间冰冷的土房里。只有他的弟弟觉民和觉慧能理解觉新那种彻头彻尾的凄凉和孤独,却帮不了已经飞不起来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