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信息
1954 1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65438-0974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
主要文学作品:
忧郁的田园、暮色下的祠堂、红葫芦、玫瑰谷、少年、洪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小说: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屋、红瓦、根鸟、青铜葵花等。
主要学术著作: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随笔》、《思维理论——文学的哲学阐释》等。
约150篇文章(略)
部分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日、韩文。
编辑用书
《夕阳下的红门——五十年小说选》(第一、二卷),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
《五十年儿童文学选》(第一、二卷),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
外国文学指南(6卷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外国儿童文学指南(5册),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0世纪末中国文学文选》(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新潮儿童文学丛书(8册),21世纪出版社,1989。
《现代名篇概论》(4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荣誉和奖励
被列入北京市跨世纪文学人才“百人计划”。
候选人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承担国家教委“八五”研究项目“小说艺术”和国家“九五”重点研究项目“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80年代中国文学现象研究》获北京大学首届青年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
《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文学批评科学研究奖,1998。
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获1994年第三届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和中共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蓝色的花》(短篇小说)和《稻草屋》获得冰心文学奖。
短篇小说集《红葫芦》获1994年《中国时报》十大优秀阅读奖。
短篇小说《再见,我的小星星》和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屋》分别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四届儿童文学奖。
短篇小说集《红葫芦》《三角地》和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稻草屋》分别获得2008年由台湾省文建委、民生日报、国裕日报联合颁发的最佳阅读奖。
《草堂》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9)。
电影《草房子》获得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中国电影观察奖,第4届牛仔奖和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金蝴蝶”奖。
《红瓦》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图书奖(1999)。并于2000年获得北京市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奖。
国外学术活动
1992 10应日本NHK电视台邀请,接受采访并发表文学创作演讲。
6月1993-4月1995应邀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
1999 165438+10月,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出席“中国电影”研讨会并发表演讲。
1999 12应日本戏剧家协会邀请,参加“电影剧本创作”研讨会并发表演讲。
已经开设的主要课程。
中国当代文学
小说的艺术
十部小说
思维理论——文学的哲学阐释
80年代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热点分析
出版年表
出版商被允许在出版日期内。
65438+2月0983
没有角的牛(中篇小说)
儿童出版社
1985年5月
古老的篱笆(小说)
江苏人民出版社
65438+2月0986
云中城堡(短篇小说)
重庆出版社
1986 65438+二月
哑牛(短篇小说)
儿童出版社
65438+6月0988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专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65438+9月0988
埋在雪下的小屋(中篇小说)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 11月
笼罩在暮色中的祠堂(中篇小说)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9 65438+十月
忧郁的田园(短篇小说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1五月
论思维(专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年65438+二月
山羊不吃天堂草(小说)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2年4月
绿色篱笆(短篇小说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3 11月
红帆(短篇小说集)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年3月
《水下有城》(与左山丹合作)(短篇小说集)
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65438+7月0994
山羊不吃天堂草(小说)
台湾省民生报社
65438+7月0994
红葫芦(短篇小说集)
台湾省民生报社
1994 65438+二月
埋在雪下的小屋(短篇小说集)
台湾省国际少年村
65438+7月0996
少年(散文)
台湾省民生报社
1996年8月
玫瑰谷(短篇小说集)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
曹文轩文学散文。
21世纪出版社
1997
小说《红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7
三角地(短篇小说集)
台湾省民生报社
1997
追随永恒(散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稻草屋(小说)
江苏少儿出版社
1999
面对微妙
泰山出版社
1999
根鸟(小说)
春风文学出版社
在2000年
红色瓦房店(小说)
台湾省卢晓出版社
曹文轩,65438-0954,江苏盐城农村人。65438-0974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山羊不吃天堂草》、《稻草屋》、《红瓦》等小说,学术著作《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现象研究》、《面临微妙》、《曹文轩文学随笔》、《思维理论——文学的哲学阐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19金鸡奖最佳编剧,1998中国电影观察奖,第四届童子牛奖和影评人奖,14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金蝴蝶》。
《孤独的旅行》是曹文轩小说《稻草屋》的节选。
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以九章20多万字,一所“草屋”搭建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头河、纸月、西马等几位少男少女的求学、生活、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和痛苦,但也闪耀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稻草屋的结构也很独特。在几个主要人物贯穿的前提下,每一章(或同一个话题的两章)相对独立,着重刻画一个少年的成长。其中红门(1)和红门(2)主要是由男生杜小康描写的。如果说桑桑的成长是建立在他生病的基础上,而纸月的成长与她“无父”的经历息息相关,那么杜小康的成长则源于他们家“一落千丈”的没落,以及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那种连大人都难以忍受的孤独。
孤独的来临,杜理科小康的家庭变故,是突如其来的,毫无准备的。杜小康,曾经是村里一户有钱人家的独子,曾经是“草房子”里的“老大”,是所有孩子都敬仰的“大班长”。他只是接受了“辍学”的痛苦,不得不跟随父亲踏上“拯救家庭”的征程。
小木船在水面上行驶。“杜小康回头一看,油麻地不见了,回头一看,除了朦胧的树烟,什么也没有。”当他突然发现自己“身在异乡”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瞬间席卷全身。这种孤独感不是他这样的孩子独有的。连他“沧桑”的父亲都不敢停船停鸭。“好像稍微慢一点,他就会突然像儿子一样不知所措,对前方充满恐惧,这也会让他放弃离开油麻地的想法。”到了芦荡,“芦苇像百万大山一样把船围住”,孤独像百万大山一样把杜小康围住,让他“有一种永远逃不掉的感觉”。连续十多天没见过人,父亲和他的谈话“越来越单调干巴巴”。一方面,世界被大量省略和简化,另一方面,似乎“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孤独”。他是如此的胆怯和恐慌。恐慌无法驱散,即使靠近父亲他也睡不着。无法承受孤独的重负,他开始一天天想家,直到晚上梦见见到母亲放声大哭,把父亲吵醒。但是,既然进了那个芦苇荡,就没有退路了。日子一天天过去,“父子俩心里都明白这一点:他们不可能避免孤独”。杜小康能做的只有“忍受”孤独,他“别无选择”。在孤独无助的生活磨难中,稚嫩的天性成了少年杜小康唯一的“避难所”。
黄昏时,河水的热度随着烟雾浮动;月亮从河的东端升起;夏天,茂盛的芦苇和芦苇间一种不知名的药草,在空气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在水边的芦苇叶里,几十只、几百只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其实可以照亮水面...大自然以其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男孩;它以优雅的姿态,感染着这个少年;它用低吟浅唱抚慰着少年孤独的灵魂。大自然不仅制造了无尽的孤独,还一次次将少年抛入“无助的领地”;它一次又一次地向少年展示着它宁静美好的魅力,使少年在孤独中日益淡泊、宁静、坚定、自信,逐渐去除浮躁,进入一种冰冷而深邃的境界。从“无法忍受”的孤独,到“忍受”的孤独,再到“享受”的孤独,杜小康的世界终于“雨后阳光”。他发现“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亮”,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蓝的天,月亮也“这么亮”。与暴风雨搏斗后,他疲惫地躺在一根芦苇上,咀嚼着洁白细嫩的芦根,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可避免地想到了他在油麻地的母亲和许多孩子”,但那时,他没有再哭。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有这样一段美丽而温馨的描述:“鸭子长大了,变成了真正的鸭子。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又亮又密,一滴水也浇不进去。公鸭变得更漂亮了,深浅不同的蓝色羽毛和紫色羽毛在阳光下像缎子一样闪闪发光。”在这些长大美丽的鸭子背后,我们看到了那个男孩的身影,他也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
在节选中,作者将这段不足五千字的文字命名为《孤独的旅程》,意义重大。人生的道路漫长而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行”,尤其是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无法回避的“生活状态”。“直面孤独”成了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孤独不是自闭,不是绝望,不是消极,不是抑郁,更不是陷入颓废没落的情绪。孤独把人类从原来狭隘的个人经验中解放出来,在孤独获得的距离中扩大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察和理解,做出了许多以前从未有过的发现。孤独使人的眼睛和心灵平静,孤独帮助人摆脱影响思考深度的浮躁和妨碍观察质量的困惑。所以,孤独不仅是人生成长中的必需品,也是人生成长中的必需品。罗曼·罗兰曾经这样描述孤独...关心社会生活的好习惯,不应该妨碍你们每个人投入自己的内心生活。在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洪流中,你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单间,离开人群,独自生活,这样才能认清自己力量的薄弱,才能深入思考,才能像安泰一样,再次触摸大地……”曹文轩在很久以前写的一篇文章中也高度肯定了孤独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它是一种正常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合适的话。它标志着一个人的成熟。它让人不那么盲目。它给人一种宁静的生活,在喧嚣的生活中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对于杜小康来说,以孤独为背景,由天空、芦苇、洪水、大风、暴雨、小船、鸭子、疾病、寒冷、饥饿、悲伤组成的荒凉世界,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一切浸透着孤独的东西,困扰着他,折磨着他,也教育着他,激励着他。当他们父子因为误将鸭子放入别人的鱼塘而再次陷入贫困时,当杜小康带着病危的父亲回到油麻地时,他已经不是几个月前的那个杜小康了。虽然头发干枯,脸型瘦削,但眼睛却出奇的明亮,透露出一种油麻地小孩都无法拥有的早熟之神。甚至后来他在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地摊卖货时,“在油麻地整天沉浸在优越感中的杜小康,也没有一点卑微的样子”,震惊了全校师生。杜小康已经是比自己大很多的少年了。他真的长大了。
成长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绝非总是“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了辛酸、痛苦、屈辱和泪水。成长也需要“代价”。孤独是最珍贵的东西之一,是生活迟早会给每个人的美丽而残酷的话题。经历过“孤独之旅”的油麻地少年杜小康一定会成长,因为那份孤独撕掉了他稚气的外壳,精心雕琢了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