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眠花》赏析及作者川端康成简介和背景
著名小说《伊豆的舞者》(1926)描述了一个高中生和一个流浪汉的悲惨不幸的一生。代表作《雪国》(1935 ~ 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身体和精神上的纯洁与美丽,以及作家深深的虚无感。其他作品有《浅草的红花》(1929 ~ 1930)、《水晶幻想》(1931)、《千鹤》(1949 ~ 1951)。川端康成曾担任国际笔会副会长和日本笔会会长。1957当选日本艺术院议员。曾获日本政府文化勋章和法国政府文化艺术勋章。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1972在工作室自杀身亡。许多作品在中国被翻译出版。
词赏析:怕半夜睡着,就点高烛,化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半夜醒来,面对默默绽放的海棠时留下的名句。无独有偶,一千年后,一位日本作家在凌晨四点钟发现了海棠的美,他的心灵豁然开朗。他写了一篇散文《不眠的花》。这位作家就是1968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的《不眠之花》的主题是什么?是不是像“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相遇和亲近的结果,艺术创作要重视现实主义和对自然美的表现”?如果是,那么这篇散文有几个观点,也不是好文章,因为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形式散了,精神又散了,那这篇文章就没有审美价值了。这适用于所有的散文作品,更不用说川端康成的作品了。
《不眠之花》这篇文章其实只有一个想法(观点)-“美是相遇的结果,是亲近的结果”。为什么会看到?
第一段说酒店的海棠花彻夜未眠,引发我思考“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第二段说不仅酒店的海棠花彻夜未眠,事实上, 很多花“几乎都是没日没夜地开”——第三段有了疑问:“众所周知的熬夜这件事突然成了发现新花的机会”(下划线的地方可能是第三段回答:“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人不可能一直感受到美(如果一直感受到美,那就不叫美,美是相对于丑而言的),更不可能感受到世界上所有的美。 在前四段的基础上,第五段很自然地提出了“美是相遇的结果”的观点。是亲近带来的收益”:相遇和亲近是获得美的途径,获得美的必须有“机会”和激励——如下所述,“比如唯一的古代艺术作品,成为了美的灵感和美的开启。这种情况确实很多。所以,一朵花也是好的。"
下面几段是在形象地论述“美是相遇的结果,而不是亲近的结果”。
第六和第七段说艺术美成了感受和遇见生活的契机和诱因。第六段大概是说我们平时不怎么欣赏真花,插花和绘画能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真花的美上来。第七段开头,我们说李迪等人的画让我们领略到了真花的美。然后我们说从罗丹的铜像里欣赏各种姿态,从迈若尔的铜像里欣赏女人的皮肤。
第八、九段主要说生活的美成为感受和遭遇艺术美的机会和诱因:第七段说宗大水墨画的写实美是从自己的小狗形象中实现的;第九段,说在京都看晚霞让我想起了小次郎制作的著名茶碗,同时说在看茶碗的时候,坂本的无数画作必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后一点是艺术美成为了感受和遇见艺术美的契机和诱因)。
第十段和第十一段说一个特定的时间成了感受和遇见美的机会:第十段说京都的晚霞之美是因为“回家的路是黄昏”,岚山的美最早是在冬天发现的;第十一段说我发现华睡不着,“大概是因为我一个人住酒店,凌晨四点就醒了。”
综上所述,我们没有理由说这篇文章不仅论述了“美是相遇和亲近的结果”,而且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艺术创作要注重写实,表现自然美。如果坚持这样的理解,应该算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可以有多种解读,但这绝不是最好的解读。是一篇被肢解的文章,缺乏整体把握。
川端康成《不眠之花》赏析:《不眠之花》的审美趣味与哲学思考川端康成的《不眠之花》是清晨醒来,发现海棠花在夜晚依然盛开,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哲学思考。它向人们表明,要达到高品位的艺术之美,需要三种境界。
第一,要接近、探索、仔细观察引起自己美感的事物,而不是仅凭脑袋想象文章,说“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感受到的美也是有限的。”要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凭脑袋是很难想象的。”美是你得到的,是你接近的。“听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见面靠灵感,灵感靠准备。于是作者补充道,“这个需要反复培养。“对自然之美的‘亲近’和‘反复培养’,主要在于细心观察和细心观察;你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例子,如罗丹的《女人的手》、迈若尔的《乐达雕像》、宗达的《狗》、次郎的《茶碗》、范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仔细观察自然。“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离死亡更近了”,可见人是很难感受到美的。培养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永无止境的,也许你到死都无法彻底把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升到所谓的最高。
第二,对观察到的事物要反复探索和品味,并将其纳入自身丰富的文化积淀中,调动各种艺术感受,去感知真正的“自然总是美的”,这是作者对艺术美真谛的探索。作者在传达自己对艺术美的评价标准时,首先判断的是真花还是画中的花更美。画中的花很美,但与真花相比,并不“显得”。然后,对部分艺术家的作品进行评价。李娣、宗达等人的画之所以被人称道,是因为他们能从自己描绘的花卉画中领略到真正的花卉之美。“我们可以从罗丹的作品中欣赏各种姿态,我们可以从马·希纳德的作品中欣赏女性的肌肤”;宗大画小狗的精神在于不刻意美化,客观真实;乔二郎的茶杯和无数的画太美了,可以“呼应”真实的黄昏天空。最后,笔者说说自己发现岚山美的过程。所有的信息可以归结为一点:自然的艺术是最美的艺术。
第三,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旦相遇就引发内在美的感受,所以不要轻易放弃认为人有言,花有花,两者之间的交流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来自于心灵的开放和淡化。“一朵花也是好的”,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是“美的灵感”、“美的开启”。
应该承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花卉乃至自然界各种生命的体验是及时的。善于感受和思考的人,绝不会轻易错过偶然的巧合,这种巧合往往伴随着自我觉醒的意识。《不眠之花》在看似闲适优雅的享受中,表达了一种浪漫的情怀。作者对《不眠之花》的解读,揭示了人与自然如何真正达到精神开放的境界。如果人类对自然的感知达到这种程度,就不会局限于当时对花的解读。
作者在表达审美趣味的同时,也表现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它盛开着,蕴含着一种忧伤的美”,预示着衰落和凋零的来临,是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感叹;作者认为秋海棠在夜晚绽放没有人欣赏,而清晨却觉得很美,突然产生怜惜之情,进而认为秋海棠蕴含着一种悲凉之美,这与他孤独、忧郁、压抑的心理不无关系。川端康成两岁时失去了父亲,三岁时失去了母亲,七岁时祖母去世,十五岁时失明的祖父去世。童年孤独而不幸的经历对川端康成性格和文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丽的花朵在绽放的同时,它们接受了死亡之吻;最早成熟的果实先落地,烂在土里;一个生命成长得越快,它就越快接近死亡。在强大的时空面前,弱小的个体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这是人生的具体存在状态,是睿智冷静的人不会自觉回避的现实。所以在下面,我们看到雷诺阿和米开朗基罗都忠实地传达了他们对死亡的接受。
“如果一朵花是美丽的;然后有时候会忍不住对自己说:活下去!”这是作者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赞美。生命的脆弱或许渺小,贫瘠的生存空间或许狭小,但都阻挡不了生命的美好。虽然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最终会回归虚无,但只要每个个体把握住过程之美,不断丰富生命的内容,那么个体的生存就有意义。与永恒相比,短暂似乎是一种折磨,但也是一种丰富。生活不再因为丰富而苍白空虚。盛开的花朵,知道下一刻的毁灭,也应该在开放中成就自己的幸福。这种从死亡角度对生命价值的反思,颇为现代西方哲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