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东栅,枕桥,大和华似水,林家铺子夜春蚕,江南游记3。
水乡乌镇,早就以其独特的文艺腔调闻名于世,令世界文艺青年趋之若鹜。自古江南人才辈出,众所周知的故事早已被诗词书籍电影所证明。而且历史悠久,钟灵很美,文人荟萃。
在乌镇的第一顿饭,我们选择了东栅外:香喷喷的干马兰头,清蒸的白水鱼,古镇的酱鸭。这味道很合我的口味。小店的生意很好,值得排队。
时值盛夏,午饭后我们缓缓进入东栅景区。乌镇历史悠久,不是随便说的。据考证,乌镇的祖先见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乌镇在春秋时期成为吴越的边陲,肩负着戍边的重任。7000多年的先民居住史和1000多年的建镇史,那真是历史悠久。
这个乌镇真是名副其实。听说有一种黑漆可以保护墙壁,所以当年乌镇的墙壁或者其他与木材有关的物品都是用这种漆来涂的。两岸宽敞顺畅的吴鹏船和整洁壮观的武清瓦房倒映着墨绿色的水面。这个房子基本上是两层,下面大部分是经营商铺,上面大部分都是人住。喝茶,吃饭,坐船,散步。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显然内心有一种情绪在激荡。我仿佛闻到了古镇的书香,听到了古镇文化的脉搏。
我喜欢这种简单的,安静的,有意义的,我喜欢这种小镇被水缠绕的感觉。我羡慕江南人这种独一无二的。我只能用我的视野去体会异国的美好,用我的脚步去丈量世界的宽度,用我的旅行去温暖我的时光,去敞开我的胸怀,去吸收天地的精神,去吮吸文化。好在老房子还在,历史还在。
醒目而有些陈旧的标记,赫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也许就在这个时候,明确了行走的方向,也更加明白了此行的意义:这是一个藏在心里很久的夙愿。我的眼里闪过很多温暖的时光...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文学名著...我们一起看的文艺电影电视剧...我告诉学生的著名文学作品...我们来到了被滋养过的文学艺术的源头。有一些眼泪。
离开水道,走进狭窄的深巷。庆幸,我们并不孤单,但有很多文化追求者。他们中有些是学生,有些是家长,有些是老师...我有些欣慰。我们的校园和我们的社会应该鼓励孩子们多参加这样的旅行。
阳光斜照在旧木屋上...想象一下满大街居民的盛况...
想象一下孩子们的小脚在青石板上飞奔而过...
想象一下这些老房子是如何培养出出国的优秀人才的...
很自然地,我们来到了镇上著名的立志书院,这样一位著名的文学大师的故居,也就是茅盾先生(沈雁冰)的出生地。这不仅是一位有着丰富文学佳作和博大教育情怀的伟人,更是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我的心瞬间悸动。
茅盾的作品,一般人未必能完全理解。因为在选材上,毛敦兴总是以那些具有重大意义和时代特征的事件为背景,以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为创作题材。我年轻时反复阅读的小说《子夜》有一个30年代中国的宏大背景。它不仅让我了解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的特点,也作为我了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文学启蒙读物。
静静的站在巨人面前,茅盾著名中学课文的经典段落在我耳边响起:“白杨真不凡,我赞美白杨...是力争上游的树,茎直枝直...它不仅象征着北方的农民,也象征着我们今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少的淳朴、坚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作家对亲情的精彩表达,对现实对空虚的叙事手法,不能不被一种伟大的精神和精神深深感染。当时我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了深情的讲解,我为自己也在文学上启蒙孩子们而自豪。
如果当时有条件来这里,也许我的课程会更精彩。生活总是充满遗憾。事实上,伟大的茅盾先生的一生也充满了许多矛盾和遗憾。矛盾,茅盾...无数笔名的由来,也是对他个人和时代最好的注解。
茅盾不仅出身于思想新颖的家庭,而且积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社会洪流中,因此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只有他的艺术作品具有史诗般的品格,深刻而广泛地展示了时代。
老楼太老了,勉强支撑。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一点作家的生活气息,所以伟人和凡人的距离拉近了很多。
追随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化先驱一直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夙愿,也是为了修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观念。时光流逝...林家堡里林老板的故事有多少人知道?一个谨小慎微,精通业务的小商人,面对强大的内外敌人,退不了,最后只能以破产收场。
商店还是商店?显然,新旧时代小商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有“阳光人生,雨读书伴寒窗”之说。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乌镇的住处和这个有关系。传说有一对穷夫妻,老婆帮老公读书,天天冒雨干活。这位高官归来的丈夫,为了感谢妻子,竟然为他修建了耿青大桥和渔埂大桥。虽然不知道这两座桥在乌镇的具体位置,但是名字和东西并不相符。但我还是很佩服这一对有情有义的夫妻模式。
来到乌镇东栅,绝对绕不开极具文艺气息的《似水年华》。电视剧里那所有些阴暗神秘的学院,就在这里。黄磊的家和刘若英的家现在都关门了。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氛围。更不用说,古代书院本身就起源于一个悲伤的传说故事。光是说起剧中乌镇与台北隔海相望的一对年近中年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就让多少人迷茫落泪。
年轻的时候,你可能遇到过一见钟情,但大多数人,都像剧中的人一样,在各种无奈中,让这份爱在痛苦中逝去。整部剧有着浓浓的文人气息,完美的衬托了那份纯情。
我轻轻地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左走右走,回忆着剧中一些难忘的台词。光是这些台词就已经让年轻艺人无法拒绝这部剧的浸润,更何况乌镇,刘若英,黄磊,还有那些微妙却致命的爱情。
离开书院后,我很快就来到了有“世界银行”之称的余留良钱币博物馆。余留良是乌镇人,教师出身。听说他收藏硬币四十年,用于教学。在一个小小的蓝瓦房里,硬币就像一本厚重的书。很多人收藏是为了舶来品,余留良却是为国家整理文物和文化。其实这个“江南富翁”穷其一生,只为利民利国,实在令人敬佩。
江南百床馆也要晃了,第一次见到江南人的雕梁画栋。
我们继续追随潮流。人多,年轻父母见识广,见解深刻。他们已经知道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对孩子的人生有多重要。
不管孩子懂不懂,这些都能成为孩子生命中最美的品牌之一。
不经意间,走进了宏远泰染坊。蜡染布也是乌镇的特产,带有乡土气息的蓝花总给人一种浓浓的怀旧感。看的人多,买的人少。时代的变迁让蓝花花更多的被展出或上演。
蜡染工艺演示...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女人如此痴迷于网络名人。人太多了,最后抓到一块没人也不理想。
太阳开始向西移动。我们回到垂柳的河边。此时的东栅,虽游人如织,但骨子里仍有一种恬静的气质。每个成年人或多或少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些精神慰藉。
茅盾先生在《乡村杂记》中写道:“人到了乡村,突然像被压缩的弹簧一样放松下来。”乌镇虽然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但和上海相比,确实是一个乡镇的范畴。出国旅行让我感觉很放松。
茅盾先生在《乡村杂记》中继续写道:
茅盾先生写出了千千一千万都市人的内心独白。
夕阳西下,水乡生活更加浓郁。那一杆衣服,不过是东扎人平淡真实的幸福生活的一个标志。
随着游船的不断,古镇里的人们都会亮起灯光,显然水面和两岸已经安静了许多。
茅盾在《故乡杂记》中也写道:“漫长的岁月,相隔千里,从未中断我的乡愁。”是啊,这样的故乡,这样安静温暖的感觉,谁能忘记呢?
最后一批客人摇摇摆摆地走过,船桨划着圆圈...
我们走到东栅景区门口,这里的云变得更重了,阳光也变得温柔了。横架木桥恢复了平静。
乌镇男人,这个时候,在水面前开始是无比轻松自在的。
茅盾曾在《山河大地》中这样描述他的故乡乌镇的水格:...河在后门外。站在后门(那是水格的门),可以用水桶打水,半夜醒来,就能听到尖叫飘过去的声音……”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上图左边的石桥上,你一定能更好地理解它。
我们来到了秀珍关广场,这里应该是昔日乌镇的文化娱乐中心,也可能是人们迎庙会、看社戏的场合。当年还是孩子的茅盾,晚饭后可能也会和朋友在这里玩。
我站在街道的路口,主要景点在一边...夜色渐浓...
这边应该主要是生活区,晚霞在蔓延...我们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无限喜悦。
记得郁达夫说过一段话,大意是茅盾是一个长期从事写作的人。只有他对世界的阅读是深刻的,所以他每时每刻都不忘社会,他深思熟虑的观察和清晰的分析是现代散文中最实用的写作方法...中国要想社会进步,让文章和现实生活有关系,就会多一个茅盾这样的散文作家...
所以有人说茅盾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个背影。我深信不疑。
千百年来,东扎一直像个沉稳的老人。东扎以其独特的内涵、冷静、质朴,一直默默存在于江南水乡的一个角落,包容着它的后人。原住民习惯了老人慷慨热情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