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玄奘之路》告诉你真实的玄奘为何能完成旷世伟业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都听过并痴迷着一个冒险主义英雄式的神话故事《西游记》。故事里有一位斯文善良一心取真经的师傅唐僧、一个神通广大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的大师兄孙悟空、一个好吃懒做又好色的二师兄猪八戒还有老实巴交实力平平的三师弟沙悟净,当然还有一匹虔诚的白龙马。师徒四人经历九九是八十一难,终达西方极乐世界大雷音寺取回真经,造福世人,功德无量。神话终归是神话,在《西游记》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人们渐渐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真实的玄奘越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惠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导演金铁木根据这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纪录片《玄奘之路》真实记录了玄奘大师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的心路历程。不渲染,不加工,尊重史书典籍记录,还原一千三百年前那段真实的“西游之路”。刨去西游记的神话袈裟,跟随着《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及导演金铁木,一起来说说缘何玄奘在古代生存条件如此恶劣的现实下依然可以西行成功取得真经,完成旷世伟业?

1-扎实的文化素养与深厚的佛学根基是完成伟业的前提

玄奘本名姓陈,陈氏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玄奘的高祖和曾祖作过北魏的太守,是名副其实封疆大吏,祖父因为品学兼优而出任国子博士,同样是朝廷的高级官员。父亲陈慧,尽管只是隋帝国的一个普通县令,但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在这样的名门世家,幼年的玄奘,接受了良好的的儒学熏陶。父亲去世之后,无依无靠的玄奘跟随兄长来到洛阳的一座佛寺,从此踏入佛门。当玄奘成为一名僧人的时候,佛教已传入中国近六百年,寺院林立,僧侣如织,少年玄奘在洛阳浓厚的佛学氛围中逐渐长大,由于良好的儒学根底,仅仅五、六年时间,他的才华就传遍了整个洛阳。他不仅对佛教经典有惊人的记忆力,而且见解独到。之后玄奘又长达七年游学探佛,在七年的时间里,玄奘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种佛教典籍,访问了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如饥似渴的学习使玄奘声名鹊起,被誉为佛门的——千里之驹。

如此良好的基础和扎实的功力是玄奘西行的有力实力保障,着也为后来玄奘一路得到各国优待、信徒支持有着密切关系。他有实力走得更远,更有机会得到更多,西行之路,他打的不是一场毫无准备的战争,而是经过十几年用心积淀,有足够信心胜利的“战役”。

2-“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的坚强毅力与执着精神

西行之路坎坷艰险,高山、草原、雪地、大河遍及旅途,稍有不慎便会横尸荒野。幸好玄奘是佛学大师,在修佛的十几年间,修炼了及其坚强的内心意志和抗压能力。也许这是他之所以能走过这五万里行程的最重要原因。玄奘出了玉门关绕过第五座烽火台后就要进入八百里大漠,莫贺延碛。这是古代丝绸之路一条主要的通道,以凶险而闻名。“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空旷的大漠只有影子相随。”进入沙漠不久玄奘就出现了幻觉“妖魔鬼怪绕人前后奇形怪状久久不愿离去,心中只有默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死一般沉寂的莫贺延碛,又绝无水草,玄奘万念俱灰,他已经不可能走出八百里沙海。“白天狂风卷着黄沙像下雨一样漫天飞舞令人无法喘息”为了躲避炽热的太阳,玄奘依靠在阴影当中打坐维持体力,大漠中的玄奘正在挑战生命的极限。人的生命毕竟是有极限的,体力不支的玄奘终于陷入到了完全昏迷当中。在漫漫黄沙中,生命正在渐渐地远去。“夜半忽有凉风吹来如冷水沐浴眼睛又能够睁开。”又一个夜晚降临了,昏睡中的玄奘渐渐苏醒过来,在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他又站了起来。精疲力竭的枣红马突然发现了水源,走出了莫贺延碛。诸如此类的故事在纪录片《玄奘之路》里还描述了很多。强烈的求生欲望在支持着玄奘前行,玄奘拥有一种远远超过常人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一方面来自他对佛法坚定的信念,一方面深深植根于他的天性。

3-完美诠释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

人们常说“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在玄奘身上应验的很。作为一个未得到帝国允许私自越境违法西行的人,一路上遇到的人为阻难可想而知。一位高僧大德,帝国如何也不能坐视人才的无故外流。当他来到大唐的边境,他首先得设法偷渡边境的关卡——玉门关,它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可关卡有重重士兵把守,偷渡不得,玄奘惶惶不可终日,突然有一天一个叫李昌的官员找到玄奘,拿出一份发自凉州通缉令,捉拿擅自西行的僧人玄奘回京。正当玄奘准备面对现实的时候,好运拯救了玄奘。李昌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撕毁了官牒,令玄奘尽快离开。关卡不可过,又必须马上离开,玄奘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只能去到附近的寺庙拜佛求法,此时他又幸运的遇到一位重要的贵人,胡人石磐陀,他是一名常年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此时石磐陀是最佳人选,随即玄奘收他为徒,一路护送玄奘出关西行。好不容易躲过一劫,经过八十多里的跋涉玄奘终于看到了大唐边境的第一座烽火台,过了烽火台就真正到了西域。夜晚取水时,玄奘被守军发现现场捉拿,幸运之神再次眷顾于他,烽火台的指挥官名叫王祥意想不到的是大唐的边关将领竟然也是一个信佛的人,烽火台的指挥官不仅为玄奘指明了越境的通道,还帮助他补充了足够的饮水和干粮。

就是这样,一路凶险,一路幸运,即使多次路遇强盗,每次都能逢凶化吉,甚至连他自己都会觉得困难化解地莫名其妙。例如公元631年的春天,西行的大唐僧人玄奘终于抵达了恒河,然而这里却潜伏着可怕的危险,当玄奘沿恒河而下的时候,他被一伙强盗劫持,这是一群特殊的印度教徒,信仰一个叫突伽的女神。这群强盗一贯信奉突伽天神,每年春秋季节都要找一个容貌端庄的人杀取肉血祭祀。生命即将结束玄奘开始默默地祈祷。在这时候,天象突然大变,《三藏法师传》记载:“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舫船翻覆”强盗以为自己得罪了天神,不得不放弃祭祀活动,玄奘难以置信地逃过了一劫。所以做成一件事,运气还是蛮重要的。

4-技多不压身——非凡口才助推伟业发展

玄奘是佛学大师,佛法的弘扬与传播又需要高僧大德们孜孜不倦的讲授与教导。西行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路遇人物无数,玄奘是以讲经而声名显赫的僧人,拥有非凡的口才。这技冠绝伦的能力在西行之路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无论是化解高昌之困,解救撒马尔罕僧人之苦,亦或是留学生涯的盛名巅峰无不跟非凡口才有关。尤其是玄奘留学的最后阶段戒日王为他举行的“全印度的宗教学术辩论会”,此役将玄奘之名推向了当时古印度的巅峰之位。辩论会的论主是来自大唐的高僧玄奘,而戒日王本人则担任辩论大会的主持。全印度各个教派的智者和大德都必须参加,观看中国僧人讲经,针对他的观点进行辩论。公元641年的春天,辩论会正式开始,在印度历史上,这或许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讲经辩论会。“除了戒日王和东印度国王,还有十八位国王到场;僧人到会者三千余人,印度教以及其它教派的大德两千余人;全印度的高僧大德都到了,他们或博学多识,或口才出众,行进的车辆,飘扬的经幡,都城方圆几十里,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经过各种繁琐而庄严的仪式之后,大唐高僧玄奘登上宝座,开始阐述自己的论点,根据印度的规矩,辩论要设定奖惩制度,作为论主的玄奘主动提出如果有人能够破解他的观点,一定斩首相谢,没有人想到,中国僧人不给自己保留任何退路。戒日王派人将玄奘的论点抄写一份,悬挂在会场门口,等待有识之士批判。辩论大会持续了18天,各个宗派的高僧大德没有一人挑战。《三藏法师转》记载,大会最后一天,很多人当场皈依。赢得胜利的玄奘获得了两个称号:大乘天和解脱天,他被大乘和小乘***同推举为大师。不得不说,当时的玄奘无以伦比的语言天赋和人格魅力尽显无疑,已然成为佛教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大师。

纪录片的结尾引用了作家鲁迅的一段话,这样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其实玄奘的影响远远超出宗教之外,19年时间,110个国家,5万里行程,玄奘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这就是玄奘的精神!

一个人,一件事总不会随随便便成功,一定是恰当的时间来了合适的人做了最正确的事。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之前有看到批判做不成事的一段话:为什么很多事成不了,是因为太多人总在说,没在想。那些想的人当中,又有太多人总在想,没在写。写的人当中,又有太多人总在写,不去做。从说到做,实质要经过“说、想、写、做”四个过程,然后坚持不放弃,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性”而已。但很多人死在这条路上,连“成功的可能性”都没见过。确实是那么回事,准备的不足,缺乏的太多,想要的又满,自然事事不顺心,天天没心情。

或许玄奘大师的伟业成因远不止文中写到的区区四点,还有更多细节可供挖掘。这是我的观后感,欢迎大家观看纪录片《玄奘之路》后续添加。看了,思考了,也就不浪费了。***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