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情节安排是怎样的?
小说写了三次“祝福”。今年年底的《祝福》作为时间的标志,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联系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将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大变化集中在《鲁镇》中“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上。《祝福》的描写既展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也印下了祥林嫂悲剧人生的足迹。第一次是描写鲁镇各个家庭准备“祈福”的场景,说明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福”是“鲁镇年终大典”。这不仅仅是富人的事情,而是“每年,每个家庭都这样做——只要他们买得起礼物和鞭炮。”努力工作被祝福是女人的事,但是“祝福”这个活动就是请女人走开。这篇记述告诉人们,辛亥革命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依旧统治着农村,女性的地位和压在女性身上几千年的精神枷锁依旧。这种环境描写表明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必然性和典型性。第二次是描写鲁大师一家的福报。祈福本身在旧社会就是一项非常封建迷信的民间活动,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初到鲁大师家的祥林嫂,还能“享受”到准备祈福礼物的辛苦,但后来,连这份辛苦的力量都丧失了。特定环境的描写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三遍是通过结尾“我”的感觉来描述祈福场景。祥林嫂之死的悲剧场景与“鲁镇人民准备无限幸福”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自始至终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