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部烹饪小说。

从键盘到案板

1998年秋,庄祖宜第一次离开台湾。她辞去了中学教师的职位,去纽约学习人类学。这是一个疯狂的举动。她向往人类学很久了,但是一点基础都没有。做饭成了她对抗焦虑的方式,厨房里的蒸汽和香气带来了真实而实际的满足感。

经过不懈的努力,庄祖宜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临近毕业的时候,她的专业成绩引起了很多大学的关注,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等很多名校。这似乎给了她翅膀,她成为一流学者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庄祖宜心里有一种莫名的疑惑,做饭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深刻:为什么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不能比自己做一道家常菜带来更多的快乐?

一天,庄祖宜拉着丈夫吉姆去购物,但他被一栋漂亮的红色房子吸引住了,房子外面有一块金字招牌,上面写着“剑桥烹饪学校”。玻璃窗后的教室里,一位戴着礼帽的讲师站在意大利地图前,侃侃而谈。十几个戴着白帽子的学生试图记笔记。不远处的厨房里,另一群学生在不锈钢厨具间穿梭。他们的手上沾满了油,但他们非常高兴。

庄祖宜茫然地看了很久:玻璃的一面是学业的压力和苦恼,而烹饪的世界却充满了幻想和无限的活力。这种情况让她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放弃即将到来的博士学位,去烹饪学校学习烹饪,这辈子为锅碗瓢盆做贡献!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她的医生朋友佩文,佩文特别惊讶:“你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再走一步就可以功成名就了。为什么突然想放弃?”从名校博士到厨师,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庄祖宜沉默了。她失眠了好几天。她心里总有一个声音,似乎在对她说:“人生有许多种可能。只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

最终帮助她做出决定的,是她那天偶然在一本烹饪杂志上看到的一个厨师故事:获得美国年度厨师的格兰特的传奇人生——

格兰特在一次体检中被诊断出患有舌癌,而且已经发展到晚期。医生建议切除他三分之二的舌头。为了心爱的厨师事业,他毅然拒绝,宁愿口服化疗,也因此失去了厨师最珍贵的味道。然而,格兰特乐观地认为,味觉撤退的过程让他对味觉的组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新菜为他赢得了美国年度厨师奖。

庄祖宜被深深地感动了:即使受到癌症的困扰,格兰特仍能继续他的追求。为什么不呢?最后,庄祖宜离开了哈佛,搬进了红房子的顶楼,他的导师反复摇头,为他的同学感到难过。

“小盘股”的奋斗史

进入烹饪学校后,庄祖宜遇到了真正的考验――他每天在学校的厨房里呆上近八个小时,甚至忘了上厕所。

做一顿法式大餐,不像家庭厨房那么悠闲。材料要切好,调料要提前准备好,还要不时抽出时间给案板消毒。剩下的唯一喘息时间是用来洗炊具的。着急的话会功亏一篑,需要从头再来。所有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用秒表计算时间。

然而,她宁愿听《厨房奏鸣曲》,也不愿坐在电脑前修改论文。法国哲学家萨瓦林说:“动物只知道怎么吃,只有有格调的人才知道怎么品味。”庄祖宜心领神会,她从未后悔过“抛笔从刀”的决定。

大礼帽只属于厨师,小帽是徒弟的标志。庄祖宜和许多同学一起,在进化的道路上艰难地走向大帽子。在十个月的学徒期间,她真正体验到了西方的“厨房精神”——尽力为客人提供最精致的食物,从原料到烹饪,最后到上菜。

为了实现当厨师的目标,庄祖宜曾经没日没夜地练刀,每天精细地切几十公斤蔬菜。最后她切50公斤洋葱连眼泪都流不出来,只因为她在刀工上下了功夫,控制住了洋葱汁的飞溅。她曾经一个人在零下20度的冷库里选食材,出来后浑身僵硬,连话都说不出来。

9个月后,烹饪学院毕业考试来了。除了笔试,学生还要自己创作“创意菜”,但食材和烹饪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学校给学生留了足够的时间准备。庄祖宜周围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他们去各个地方寻找理想的配料。为了得到最好的鹿肉,一个同学深入加拿大北部,租了一架直升机跟踪鹿肉。另一名学生毫不犹豫地带上潜水装备,独自在鲨鱼出没的澳大利亚珊瑚礁中寻找龙虾...

眼看考试时间一天天临近,庄祖宜很担心。吉姆拖着她去了夏威夷,走进当地最好的西餐厅,点了一桌西餐,试图帮她找到灵感。

庄祖宜漫不经心地咀嚼着食物。突然,她的眼睛亮了起来,她迅速转动舌尖品尝嘴里的食物。原来是一盘看似普通的豆芽,却蕴含着浓浓的花生味。她没有在配料中发现任何与花生有关的调料。这种奇怪的味道是从哪里来的?她挑起一些豆芽尝了尝,发现花生的香味居然来自豆芽本身!

突然,她想起了一道中国配菜“豆芽焖全鸭”和福建的张槎鸭,脑子里灵光一闪:为什么不能“中西合璧”,做出一道别出心裁的菜,豆芽鲜美,花生味十足。

在所有人惊讶的目光中,庄祖宜放下刀叉,跑向厨房。很快她就被礼貌地“邀请”出去了。原来这里的豆芽是专门培育的,只在夏威夷种植,产量极低。就连他们的连锁西餐厅也无法供应,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庄祖宜擦了擦嘴唇,得到的只是摇头。

饭后,庄祖宜借口去酒吧,离开了旅馆。她没有买到她想要的豆芽,但她找到了种植豆芽的花园。她夜里偷偷溜进了花园。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举动。美国法律明确规定,擅闯私人领地,警告无效后可以当场枪毙。

庄祖宜的行踪很快被电子眼发现,几名膀大腰圆的保安将她团团围住。很快,一个敦实的中年人跑了过来。庄祖宜连忙解释了她的目的。没想到,中年男子笑着表示愿意支持她的毕业创作。必要的时候,她可以去美国的连锁西餐厅拿。那些豆芽是空运进来的,非常新鲜。

回到美国后,庄祖宜反复在市场上跑来跑去,终于找到了他需要的配料。但转眼间,她又有了新麻烦:自从开始练烤鸭,家里就出现了一只小老鼠。每当鸭子开始闻到油味,小老鼠就会悄悄地从角落里爬出来,在她的尖叫中迅速消失。炖鸭骨汤时,老鼠频频出现,贪婪地呼吸着蔬菜的香味。庄祖宜设置了几次陷阱,但是小老鼠没有被抓住。她突然有了一个可爱的想法:是不是她做的菜不够好,吸引不了老鼠?所以她每次煎鸭胸都会留一块肉给老鼠吃。老鼠上钩了,就说明创意菜合格了。

最后上钩的不是老鼠,而是评委。庄祖宜创造了“中法混血鸭”,一块块鸭肉金黄酥脆,外面点缀着绿雪菜、鲜辣椒、鲜豆芽;浓郁香甜的鸭骨汤,混合了日本梅酒和台湾省乌龙茶。这样的搭配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经过十个月的训练,庄祖宜已经从一个从未接触过西餐的菜鸟变成了一名厨师,普通的小鸭舌帽也换成了高高的白帽子。这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生活是一次寻找真爱的旅程。

2007年,庄祖宜和吉姆来到香港。吉姆在美国领事馆做外交官,而庄祖宜成功申请到了洲际酒店。

虽然我顺利毕业,但是西餐厅的规矩是厨师要从最开始一步一步来,一般要经过冷厨、菜桌、肉桌、酱桌、宰桌、点心桌,熟悉每一个环节。

庄祖宜又戴上了一顶小帽子,这时她才意识到“学院派”和“实用派”有多大的区别。在烹饪学校,每个人都处理一只龙虾,而这里的厨师几分钟就能处理一桶。不到一个星期,她的筋骨酸痛,但再难也要去上班。这里的厨房从早上10一直站到晚上10,处理的都是极其精致的法式材料。难怪在法国“厨房工人”和“军队”是同一个词!

然而,庄祖宜也开阔了她的视野,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白松露的收获季节。2007年,白松露产量锐减,白松露价格上涨,比往年贵了60%。她每天都要处理顶级食材,但却无法染指。真的很痒。我在处理一堆切片白松露的时候,不小心扫到了袖口。突然,几片薄如蝉翼的薄片像蝴蝶一样落地,让她的心脏停了两秒钟。掉在地上的食材自然无法放回盘子里。庄祖宜拒绝浪费东西。趁周围没人,他赶紧在水龙头下洗干净,塞进了进口。就是这薄薄的四克白松露,让她不敢开口,生怕牙齿和脸颊间的香味泄露了秘密。

在高档西餐厅实习,经常会有这样的五星小吃。为了做出一道符合标准的美味菜肴,往往会浪费大量的下脚料。每次看到漂亮的菜被倒掉,庄祖宜都很心痛,于是她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去吃:顶级的贝洛塔黑毛猪五花肉、三文鱼、牛排骨、西班牙进口的新鲜顶级鱼子酱...

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也很有意思。例如,在厨房里,你必须喝光所有的烈酒。有一次我在做甜品菠萝派的时候,同事安娜按照菜谱小心翼翼地倒了两勺伏特加给菠萝调味,却被大厨史蒂文怒目而视。原来安娜在厨房犯了大忌:如果采购部送来一瓶烈酒,怎么可能只送回来两勺?厨房和部队一样。如果剩下的口粮太多,下一次的口粮就会减少。因此,厨师史蒂文冷静地命令道:“我想这个馅饼会加两汤匙伏特加,我们会喝掉剩下的。”于是那天大家都喝了个够,下班后即兴开了个摇滚派对。

在烤蛋糕时,庄祖宜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写一本关于从厨师的痛苦中学习的书,并与更多的人分享呢?就这样,广受好评的《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和《事实上,每个人都想做饭》相继问世...有时候看似人生拐了个弯,却能遇到更多的风景。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实践它。也许庄祖宜从人类学家到厨师的华丽转身可以给正在犹豫的人们以启示:生活是一场寻找你最爱的旅程。当你找到你真正喜欢的东西时,你只需要转身给它一个大大的拥抱。

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