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德简介

都德(1840—1897)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为贫困所迫,十五岁独自谋生。先是在一所小学做学生自习辅导员。后来,他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贫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短篇小说集《磨坊信札》出版,引起人们的关注。1868年,小说《小事》出版,大获成功,都德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美誉。磨坊小品以都德的故乡普罗旺斯的日常生活为主题,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的苦恼和不幸,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怀念。《小事》半自传体地描述了作者在青春期因家庭衰败而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的经历,以戏谑幽默的笔调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淡关系。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1873年,他出版的另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月妖故事集》就是以这场战争为背景的。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的包围》因其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盛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最后一课》描述的是阿尔萨斯省的一所乡村小学,在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告别祖国语言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天真无知小学生的自我叙述,生动地展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外来统治的痛苦和对祖国的热爱。作品主题虽小,但经过精心切割,叙述得当,主题挖掘深刻。小弗朗兹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楚楚可怜。作为一个典型的爱国知识分子,教师哈默尔先生形象鲜明。

杜德一生写了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主题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文风淡雅。

普法战争后,杜德小说多产。* * *写了十二部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讽刺资产阶级平庸之辈的戴达伦(1872),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腐朽的弟弟罗蒙和大哥里斯利(1874),善于获取利益的资产阶级政客的刻画。

在文学理论上,都德认同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创作观点。但在创作实践中,他并没有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客观地记录人类活动,冷漠地描述社会现实。正如他在《小事》中所说,“我的故事只是借用了拉封丹的寓言,加上了我自己的经历”。都德的作品中“添加”了“自己的经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喜、悲、怒、泪。他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界形势进行了幽默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