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评书艺人有哪些?
2.单田芳,1934年6月+17年2月出生于营口市,河北保定市涞水县人,中国说书大师、作家。1954走上了评书的舞台。1956年,单田芳在鞍山茶馆首次登台,并播放了民谣《明英烈》。代表作品:《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桐林传》、《白眉英雄》、《乱世英雄》等。
3.田连元,1941 12 16,生于长春,评书艺术家。他出身于曲艺世家。九岁学会唱西河鼓,练三弦。1959年底加入本溪市曲艺团,1963年3月任本溪市曲艺团副团长。1966年3月,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自己的第一首《欧阳海的书歌》。代表作《水浒传》、《杨家将》、《隋唐演义》、《哈利的传说》和《刘秀川》。
4.袁阔成(1929—2015),辽宁营口人,天津人。他是享誉海内外的评书大师,有“古有刘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生动,具有“浮、帅、快、脆”的特点。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楚霸王》、《水泊梁山》、《火金刚》等,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
5.连阔如,说书人,原名毕连寿,1903年6月25日生于北京安定门。1927年,说书人李被传授《西汉演义》。1934,评书《三十六英雄》在北平日报连载。[1] 1940在电台播放《东汉演义》和《隋唐全集》。1949演出的新书《夜渡大渡河》获赞。1954年,评书《水浒传》《岳飞传》开始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57记录了长篇歌谣《三国演义》。
6.连丽如,女,中国煤矿文工团说书人,著名说书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作品有:《水浒传》、《红楼梦》、《鹿鼎记》、《砍莽剑》、《康熙大帝》、《三国演义》、《康熙私访》、《龙图公案》(三侠五义)、《柳永传奇》、《智者东方朔》、《大隋唐》、《东汉演义》等
7.张少佐,1962,河北定兴人,评书研究所所长,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1980张少佐参加绥化艺术团。在袁阔成学习后。65438年至0989年,评书开始在电台播出,评书《大明剑客》获“全国交流一等奖”。代表作《大明剑客》《神剑刺雍正》。
8.田战义与沈永年等人合作,先后创作了《秘火车》、《虎门烟云》、《民国风云》、《李自成》、《绝密行动》、《古书新论》等长篇叙事曲,古为今用。对于田战义在播评近代史方面的成就,《东方文化整合》、《中国评书艺术论》一书中说:“田战义是近年来播评近代史成就最高的演员”。代表作品《秘密列车》《虎门烟云》《林祥谦》《民国风云》
9.李鑫荃,男,说书人。河北安次人。师从说书人段兴云、说书人连阔如、马等。20世纪60年代是他演艺生涯的巅峰。1959年加入北京宣武说唱团,积极说、演新民谣,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红岩》、《平原上的枪声》等新民谣,深受听众喜爱。1962年被中国音协评为“新书领军人物”。
10.孙毅,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990年录制《桐林传》(180集)、《断头台》(120集)等电视民谣。后来,孙逸仙创作并录制了《蝴蝶迷》、《山雕》、《徐大妈》等电视民谣。是根据关东匪系列改编的。
扩展数据
评书,也叫讲故事、讲故事,俗称粤语讲古人,古话说古。它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口头表演艺术形式,流行于宋代。各地的说书人用自己的母语向人们讲述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讲故事是一个人坐在书桌后面,拿着折扇和醒发,穿着长衫。到了20世纪中叶,桌椅、折扇、醒木等道具不再使用,而站立、说话、表演,衣服也不那么固定。然而,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的冲击和普通话的推广下,一些方言的评书文化逐渐衰落,濒临消失,但仍有其生命力。
评书是一种民间艺术..一个人的演讲,通过叙述情节、描写场景、模拟人物、评论事物等艺术手段,应用历史和现代故事。北方语系一般叫评书,南方语系叫评书,有的叫“评书”。
(1)书法评论。汪芫云<颜书谱>序:《东坡云:评书而谈其生平,若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元皇城《龚景后记》:“今观此帖,风神悠悠,韵脚优美,宜从家学。讲故事的人不能浪费这个。”
(2)多讲长故事。清·夫差顿冲《燕京岁时故事:关台》:“除戏剧外,尚有布袋戏(读作吼)、皮影戏、八角鼓、不闲之物、童书、杂耍杂耍、视听、鼓、评书等...讲故事在手心里讨论,没有任何帮助。”《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要想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值得讲一个故事。”老舍《茶馆》人物表:“邹福元——男。四十多岁。著名的讲故事者。”
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书品种,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传统评书艺术形成于清初。据多方资料,评书虽是一种口头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多为“唱曲”。相传,在北京形成的评书艺术,最初是一位名叫“黑仔书”的“说唱”艺人。20世纪初,许多在北方农村表演“西河鼓”和“东北鼓”的“说唱”艺人,进城后改行讲故事。这是中国曲艺演变过程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中国安静的人不一定安静。饭后,他们常常围坐在桌前,聊些东、西、北、南、东的奇闻异事和乱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神秘的故事、说书人和轶事。
评书又称评书,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在江南,叫平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讲故事。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文学。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游说诸侯,常以故事为喻。后来形成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怒冲冠”、“雕舟求剑”、“补数”等。其实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北京流行的说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人刘敬亭(1587 ~ 1668)来京时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清代京腔鼓手王红星到江南演出时,拜刘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行评书,雍正十三年(1735)以弟子身份在张艺司立案。
参考资料:
讲故事-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