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解读《红楼梦》的主题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红学史上很多著名学者的一些著名观点,都涉及到对主题的理解。比如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描写人生痛苦和解脱之道的书,而蔡元培则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旨在“挂明亡,揭清丧”的“政治小说”。胡适考证《红楼梦》只是作者的“自述”,俞平伯先生则概括为三个方面:“红楼梦感叹自己的人生经历”;“红楼梦是在爱情中忏悔而成的”;《红楼梦》是十二金钗传》。这些观点有的不符合作者和作品的实际情况,有的也不完全科学。

1980前后,关于《红楼梦》主题的讨论很热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如下:

首先是爱情题材。这就意味着《红楼梦》的主题是爱情悲剧,或者说是宝黛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这个“感觉”当然主要是指爱情。这可能是因为书中的爱情故事,尤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太成功了,太感人了,这200多年来不知流行了多少青年男女,为之倾倒。就爱情描写而言,《红楼梦》是独一无二的。宝黛的爱情无疑是书中最富有诗意、最感人肺腑的篇章。

但是,如果纵观全书,不难发现《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爱情小说,虽然它是最成功的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爱”这个词不足以概括这部小说极其丰富的内容,也不足以概括小说的主题。

其实就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来说,描写宝黛爱情的篇幅并不多。且不说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其他家族,就贾家而言。小说描写了容和宁府,在整个家庭的尺度上展开了复杂的情节。主题总是关系并制约着全局。宝黛的爱情不具备制约大局的功能。比如《宁国府》里的一句台词,基本上和宝黛的爱情无关。如果真如有的学者所说,宝黛的爱情既是主线,又是小说的主题,那么宁国府这条线就多余了。但小说如果以整个家族的兴衰为主线,宁府前线必不可少。正所谓“凡事敬而远之,家事之死是原罪。”前八十回描写宝黛爱情的情节集中在第十九回(“爱欲良宵解故事,意绵绵幽静,玉飘香”)到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艳霞,知行梨香院”)。在这里无法全面分析作品的情节。就第十九回而言,两件大事,一件丧事(秦可卿的丧事),一件喜事(贾元春的亲事),都是在全家的规模上进行的,穿插了“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原来还有对应的“秦可卿的丧事和香舍”)和顽童学校的情节。其意图很明显是要揭露“百花齐放,锦簇锦簇”

至于另一位主人公贾宝玉,他的一生固然是痴心的一生,但更重要的是他作为“顽石”的一生。“硬石”是贾宝玉的本质,是贾宝玉性格的核心,其意义显然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畴。前《木石联盟》和《金玉良缘》涉及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角。然而,书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她们不仅仅是宝黛爱情悲剧的陪衬。就十二金链而言,几乎每个人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意义。作者为闺房所作的传记,无论从其主观意图还是作品的客观意义来看,都不是爱情二字所能涵盖的。仅仅是探讨男权封建社会女性的命运(所谓“千红洞[哭]”、“万艳同杯[悲]”),其人生内涵和思想意义都是极其深刻的。

第二种是叛逆者与捍卫者斗争的理论。这意味着《红楼梦》的主题是描写封建阶级的叛逆者和封建捍卫者之间的斗争。

“顽石”贾宝玉无疑是一个叛逆者。面对严酷的宗法封建等级制度,他敢于无视上下、尊卑、谦让、主从的严格等级制度,敢于为男性社会的道德观念翻案,等等。如果你是叛逆者,你肯定会和守卫者发生冲突。然而,这种冲突或斗争是《红楼梦》的主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果这种斗争只是主题的话,整本书的情节就应该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学者认为小说前五章突出了主题,但从第一章甄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是贾家命运和主角命运的一个缩影)和《好歌》的机器注解,第二章《赋之言》,第四章冯渊案和官方保护象征,到第五章贾宝玉梦游太多,读遍众女图画书,红楼听十二首歌,等等。但这一切,和反抗者与守卫者的斗争,似乎很难勾起来。当然,第五回警幻仙子讲了荣、宁的劝诫,希望贾宝玉以后重视孔孟,致力于经济等等。如果你认为这就是主题,那就难免以偏概全。

《红楼梦》前五回,确实隐藏着关于书的情节和思想的线索,比如家族的兴衰,对于闺房的故事流传。通过前五章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基本格局。所以叛逆者和守卫者的冲突虽然也是小说思想内容的一个方面,但毕竟不是重心,不足以成为小说的主题。更何况,所谓的道教守护者在小说中(就其在情节中的重要性而言)相对于贾宝玉和十二金链来说,只是一个次要的角色。

三是封建家族衰亡史理论。这意味着《红楼梦》的主题是写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应该说,这个说法,相对于前两个说法,更具有贯穿全书的整体意义。《红楼梦》确实是一部贾家的兴亡史。

但是,这种说法作为主题的总结是不恰当的。顾名思义,“衰亡史”指的是情节的过程,所以这个说法其实涵盖了小说的所有情节。有学者把这种说法理解为小说洁癖的主线,可能是真的。虽然主线和主题密切相关,但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却经常被混淆。有人提倡爱情题材,是因为爱情悲剧是主线。其实就算主线是爱情悲剧,主题也不一定是爱情。古往今来,以爱情悲剧为主线的作品数不胜数,但题材各有不同。主题是情节的灵魂,是情节的寓意。就《衰亡史》一词而言,至少要揭示封建家族衰亡的历史过程背后的深刻含义,这样才有可能从一个角度概括作品的主题。

之所以说“从一个角度”,是因为《红楼梦》这样的宏观结构巨系统,从多个角度、层次、方面反映了人生。正因为如此,《红楼梦》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复杂。仅从一个角度概括单一主题,恐怕只能涉及作品的一个侧面。当时俞平伯先生把作者的兴趣态度概括为三个方面。虽然不完全科学,但他清楚地看到,这部作品的构思和“主题”并不单一。众所周知,《红楼梦》的书名改了很多次。它叫《石头记》,据云,是“石头自己记录的故事”;它叫“风月镜”,也叫“不惹风月”;它叫《金陵十二钗》,“若评其名,必是金陵十二钗”,自然是“闺阁传”;还有情僧的记载,因为空道士,抄回来出来一个传说,因为从空中看到了颜色,从颜色里把感情表达到颜色里,就改名为情僧,他的儿子就是悟空。一个标题就有解释,不正体现了这本书在概念和主题上的多重要求和多面性吗?很多学者声称《红楼梦》的主题是“多义”,大概也是由于此。更何况,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会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红楼梦》,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其实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试图寻求一个单一的、一劳永逸的“完美”解释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基于我们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从某个角度来表达我们的理解。而且在这方面,众说纷纭,百家争鸣是完全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