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万莫欺少年穷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万莫欺少年穷”——《浩瀚》
旧江湖的老去,新江湖的崛起,这是一群少年人拼出来的血泪江湖,是《有匪》带来的不一样的新武侠。
按照我的理解,priest的《有匪》是一个翩翩公子风的名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书页之下,是剑气般凛冽的江湖风雨,岁月如梭,人心如铁般坚硬,老英雄们因为“海天一色”这么一个契约,纷纷陨落,而寻着他们的精神线索,无畏的少年人们阴差阳错地开始接近真相,在刀枪血雨之中撑起新江湖。这里有江湖之中强者生存,亦有着庙堂之高的步履薄冰,这不失为一部而独特的武侠小说。
《有匪》中的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塑造得很鲜明,其中以周翡和谢允为主要的人物主线,两人一个是出身于闭塞之处的“女土匪”,一个是皇室族人的遗腹子,像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两个人,却凑出了一出有趣而不死浪漫的戏码。文中主要的成长线路是周翡成长为一代名刀,初出茅庐,不谙世事,阴差阳错地不断领略险象环生的世道,让她不断脱险的除了一点幸运,还有无畏与不愧对己心,而每一次九死一生,都是她手中破雪刀浴火重生的机遇。和周翡这份气概比起来,谢允就是已经被打磨了的一个圆,他有着最悲情的身世,却活得异常乐观,但是这样的心态不是打小生下来就有的,他是死过一次的人,他周身的风花雪月都带着一种乱世悲怆。这样的一个谢允,如此的一个周翡,开始互相填补对方的人生,在谢允看来,最恨鲈鱼有刺,海棠无香,美人是个大土匪,在周翡看来,谢允就是一个只会逃跑的老滑头,却在无数磨砺之后,周翡才真正了解到谢允的无奈,也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够没有谢允。而她也从不拖泥带水,就是跟定了谢允,做到了快意江湖。《有匪》的这段感情线其实隐藏地很深,藏在谢允陪着周翡在江湖之中不断成长的磨砺之中,却又透着一种荡气回肠的气势。
和谢允处境有些相似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殷沛,还有一个是应何从,他俩都是名门之后,然而一念之间,两个人走上了完全相反的两条路。仇恨让人疯狂,殷沛为了复仇不惜与邪魔为伍,将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甚至不惜做蛊虫的奴仆。他其实一直惦念着自己是山川剑名门之后,也因为这个缘故,他觉得一切属于山川剑的东西都拿回来,却把自己赔进去了,可恨,可怜,一念成魔。而应何从虽然也遭遇了灭门之灾,也急于报仇,但所幸他没有走向殷沛走的那条路。他遇见了小药谷的贵人,从前不学无术的他也开始学着担起振兴大药谷的责任,自己在江湖中摸爬滚打,慢慢成长。这两个人真正诠释了什么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当然,形象被塑造得很丰满的还有李晟,在年轻气盛的时候,他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哥哥,他嫉妒周翡在武学上面的造诣,他因为偷听到李瑾容说他资质平平,从而愤愤想要逃离四十八寨,去看更广大的世界。但是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他的这种棱角开始被磨平,他心中的恶魔渐渐消退,他开始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情,解开了心中的那个结,和周翡化解了矛盾。于是李晟慢慢成长为四十八寨中那个“做大事的人”。关于李晟的,是一个开始学会正视自己的不足,担起自己能够担起的责任的故事。
至于李妍和吴楚楚,简直是书中的神来之笔,也是非常接近现实的两个人。李妍是四十八寨中的土匪小姐,武功差得没话说,还不长脑子。吴楚楚则是没落的官家千金,话都舍不得大声说。这两个人原本都是不能够自力更生的人。但是逆境终究会让人成长,李妍在四十八寨的内乱中明白自己不能够一直这么“混日子”,至少在危难的时候不拖别人的后腿呀。虽然后来的李妍没有一夜成为武神,却也成为偶尔能让哥哥李晟放心她独自去办事的人了。至于吴楚楚,她在逃亡的过程之中慢慢丢掉了官家小姐的那份所谓的“矜持”,寻找到了合适于自己的位置——撰写武学典藏,并且为之努力,就连周翡都没有想到,当初那个闺名都不愿意在人前大声说的人,有一天居然敢自己跋山涉水去拜见陌生人。她们在乱世之中学会了独立。
除此之外,在力量中不断成长的,还有南疆刀客——杨瑾。他原本是小药谷中格格不入的一个人,在药农世家“不务正业”,想着练成江湖名刀,不断找人比武。他因为武功高而当上了擎云沟“小药谷”的当家,但是却觉得为之所累,不断逃跑。但是到了最后,危机重重的时候,他开始懂得惦念南疆的药农们的安危,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保护他们,于是匆匆赶回去管事。
“海天一色”的契约引起江湖中的一场血雨腥风,于我而言,最为震撼的,就是那些二十岁左右的少年人不断成长不断担起责任。责任从来都不是束缚,而是在历尽千难万险之后,少年忽然发现,那些为他们铺下康庄大道的人在慢慢老去,他们的力量开始比老一辈的人大了。此时,面对危难,少年发现原来的靠山不再那么坚硬,少年开始想要保护他们周全。这一念之间,少年就开始长大了,拾起了所谓的“责任”。
“双刀定南北,一剑定山川,关西枯荣手,蓬莱一散仙”,那是江湖的旧神话,四大刺客,伪朝“北斗”,“四圣”魔人,这些老一辈的江湖恩怨,在乱世之中,为少年人的成长推波助澜,少年人在其中推陈出新一代江湖。江山代代流传,“天生我材必有用,千万莫欺少年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