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鼻子和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不幸的是,芥川的母亲在他几个月大的时候就精神失常了,在芥川10岁的时候去世了。因此,芥川龙之介从小就被来自家庭的对遗传性疾病的恐惧所折磨,这使他经常情绪低落。在舅舅家寄养长大的经历一直让芥川感到孤独和寂寞,这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虽然舅舅家境殷实,对他也挺好的,还有一个终身未婚的月经期照顾他的生活,但是芥川一生孤独抑郁。
芥川在精神压抑和身体虚弱的双重痛苦中总结了关于人生命运的经典句子:
人生悲剧的第一幕是从成为父母和孩子开始的。遗传、环境和机遇——这三样东西毕竟控制着我们的命运。
细细品味芥川的文字,虽然有些悲观,但也无非这些。
35岁时,芥川龙之介服用了致命剂量的安眠药,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
有一次和老公聊天,聊到日本作家自杀率高的问题。王先生问我:是人病还是社会病?
我告诉他:日本的社会病是主因,人生病有自己的客观原因,但正是病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才是自杀的症结。
芥川一生短暂,专业的文学创作也不过十余年,但他留下了许多名著,尤其是他对古典材料重新解读而创作的历史小说。在他去世近百年后,它们仍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给几代人带来精神上的震撼。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早期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取材于古代历史故事,情节简单。
以前日本皇宫有一个修行佛法的地方,内供是在这个地方工作的僧官。
我有一个大鼻子,五六寸长,从嘴唇顶一直垂到下巴底,像一根细长的香肠挂在脸中间。
吃的时候需要一个两尺长的板子,让小沙弥在吃之前捏住内鼻。一个喷嚏可能会让他的长鼻子掉进粥碗里。生活中的不便可以忍受,里外背后的议论和嘲讽才是最伤自尊的。
于是医生煞费苦心地寻找缩短鼻子的方法,终于从奥罗拉(中国古代)的医生那里得到了一个缩短长鼻子的好方子。
经过蒸、踩、去脂肪粒等几番折腾,内供的鼻子终于变短了。
虽然鼻子变短了,但人们更露骨的嘲讽和讨论,让内供陷入了更深的麻烦和痛苦。内心表白的心情越来越差。无论他骂谁,就连帮他治病的弟子也在背后说,内心的忏悔已经触犯了“陈杰”。
缩短的鼻子使内部供应更加痛苦。于是,在一个秋叶已尽的明媚早晨,内部供应商的鼻子恢复了原状。我的表白也暗自庆幸:这样,就不会再有人嘲笑我了。
故事就是这么简单。
其实变形的不是内供的鼻子,而是他的心脏。真正困扰表白的不是他的鼻子,而是他内心的脆弱和孤独。
芥川龙之介在短篇小说《鼻子》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非常经典的话:
人们心中有两种矛盾的感觉。当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对他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但是那个人一旦挣扎着摆脱不幸,别人又有什么感觉呢?有点沉闷。说得好听点,人们甚至可能希望那个人再次陷入同样的不幸。
这种行为可能不是故意的,但会不自觉地对摆脱了不幸的人滋生一种敌意。
这就是芥川龙之介在他的短篇小说《鼻子》中总结的“旁观者的自我主义”。从小说背后的幽默语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芥川在小说人物身上表达的是对人性中利己主义的绝望。
看完这本小说,让我想起复旦大学教授陈果。说到密友,有一种很常见的心态:
你可以过得很好,很幸福,但是你怎么能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呢?
这也是人性中一个可怕却永远真实的道理,可以看作是羡慕嫉妒恨的来源。
了解人性的痼疾及其对他人和自己的危害,或许可以减少我们的烦恼和痛苦。
不怕记不住,就怕睡懒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