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格式要求

1,字数应该相等

线上字数等于线下字数。长联每一分句的字数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上下对联的字数有意不同。比如民国时期,有人嘲讽袁世凯的对联:“袁世凯是永恒的;中国人民万岁。”第一部分的“袁世凯”和第二部分的“中国人民”是“对不起”,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句中允许重叠或叠字。对折和叠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但重叠时要注意上下对联的一致性。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雨读书声,声声相闻》;家事,国事,天下大事,都关心。

但在对联中要尽量避免“异位重词”和“同位重词”。所谓异位重词,就是同一个词出现在上下链接的不同位置。所谓同音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上下两部分的相同位置上是对立的。

但有些虚词是允许同音的,如杭州西湖的歌苓对联:桃花流水之歌;在树荫和草地之间。

上下对联中的“之”字是在同一个地方重复的,但是因为是虚字所以可以。但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案”),如林森手持孙中山先生的对联:一人永恒;千古一人。

2.词性相当

现代汉语中有两类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包括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包括颜色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和拟声词。

词类对等是指上下两部分位置相同的词或短语应该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词类。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的规则,这是最基本的规则,含义也最广。

在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其次是词类的对应规则,也就是上面的12的词是相互对应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该遵守这条规则。第三,语义对应规则是指把用汉字表示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修辞方法。

特别是名词又分为很多小类,比如天文学(太阳、月亮、风、雨等。)、季节(昼夜等。)、地理(山川河流等。)、官署(塔、门等。)、植被(树、桃、李等。)、鸟类(鸡、鸟、鹤等。)等等。

邻域对应规则,即类别相邻的词可以互相配对。如天文归季,天文归地理,地理归宫等等。

3、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对称,就是上下连词的语法结构(或其短语、句式的结构)要尽可能的相同,即主谓结构与主谓结构相对,动宾结构与动宾结构相对,偏正结构与偏正结构相对,并列结构与并列结构相对,等等。

比如李白的题是湖南岳阳楼: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这个连词既是主谓结构。其中“水天”“风月”都是并列结构,“一色”“无边”都是肯定结构。

但在词类相当的情况下,对一些相似或特殊的句子结构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4、节奏对应

即上下链接停止的地方必须一致。

如:不让春秋过;老朋友来一次是最难的。

这是一副七言短对联,上下对联的节奏一模一样,都是“二二三”。较长的对联必须有相应的节奏。

5、层次与水平相融

什么是调平?普通话平调的分类,简而言之就是平调与上声,平调与平调。古四声中,平声是平的,升、去、入声是无声的。偶和平相和谐包括两个方面:

(1)上下环节相反。一般来说,不要求字对,但要注意上下尾(脚)要对,上半部不一样,下半部平;句末或节奏点的字要平正相反;长联中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要平,对。

(2)句中上下对联交替。当代对联作家余德全总结出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来说就是“平平稳稳”,像马蹄铁的节奏一样走下去。

6、内容相关

对联既是“对”的,也是“联”的。同样的字数,同样的词性,同样的结构,相应的节奏和和声都是“对”和“联”的,说明内容是有关联的。

一副对联的上下对联之间,内容要有关联。如果上下对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东西,两者不能体现、连接、呼应,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是对联。

百度百科-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