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放宁古塔的官员们的不幸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宁古塔为古地名,约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地靠日本海,旧属吉林管辖。满语数之六为宁古(ninggun),个为塔,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

1、路途遥远。

宁古塔在黑龙江牡丹江一带,而古代交通不便,前往宁古塔路途遥远,周围不是森林就是沼泽,人烟荒芜,常有虎熊出没。很多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根本都到不了宁古塔就已经死在了路途之中。

2、环境恶劣

据《研堂见闻杂记》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宁古塔常年冰封。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3、生活困苦屈辱

不管你曾经是王子还是少爷,带上镣铐,走进宁古塔,就是等于已经被剥夺了之前的身份地位,到了宁古塔后便被当地的八旗子弟瓜分,成为了他们的奴隶,大多数的人,都需要在做苦力中度过自己的下半生。

对于有一定姿色的女子而言,她们的生活更为凄惨,有的会被他人糟蹋,有的会直接被卖到青楼之中。著名作家余秋雨曾在《流放者的土地》中写道:“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这些奴隶分配给了主人,主人见美貌的女性就随意糟蹋,怕其丈夫碍手碍脚就先把其丈夫杀了。”

而这里距离京城十分之远,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很难传到京城中去,因此当地部分有权有势的人便成了地头蛇,对流放之人百般折磨,更无人追究责任,可谓命运一点不由人。

扩展资料

宁古塔文化地理传承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

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

时存300年多年的国防重镇,遗留下许多历史文物,其中古城城东4公里的觉罗古城最为著名,传为清始祖发迹之处,城外有古坟多处,包括萨布素将军墓;城内庙祠有二三十座,可惜大部已损坏;还有天聪年间修建的大石桥和桥下的泼雪泉等。

宁古塔无塔,吴江学子吴兆骞(字汉槎)曾因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二十三年。末期好友顾贞观以《金缕曲》二首言于纳兰性德,通过大学士明珠(纳兰之父),吴才得回故园,三年后病逝,有《秋笳集》传世。

当时清朝朝廷的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

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走得出来。金銮殿离这里很远又很近,因此这三个字常常悄悄地潜入高枕锦衾间的噩梦,把许多人吓出一身身冷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宁古塔